刚柔并济的名人素材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浅淡中国文化的“刚柔并济”

  提笔、挥毫、泼墨,全副意念倾注于饱满的笔端,不一味的使刚劲,柔韧转锋轻轻带过这才是上乘书法,才是刚柔并济相生相成的绝品。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亦是如此,先哲们对刚与柔的拿捏分外到位。

  中国戏曲无疑是刚柔并济最绝美的产物。粗犷豪放自成一派的秦腔,恢宏恣肆,气场十足,淋漓地尽显疏狂旷达的陕北风情;温婉秀美的越剧、昆曲,则把那骨子柔媚劲儿尽收其中。南北戏派的分异就好比一疏朗大汉与一清秀绮丽的闺阁女子,一刚一柔,调和得格外相谐、有趣,倘失了任一方,可就全乏味难耐。

  中国诗词自当是刚柔相济的盛宴。无数墨客骚人,亦刚亦柔,亦情亦理,为中国文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东坡居士便是上佳的例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豪放的苏子,襟怀坦荡纵横恣肆,却也能吟出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缠绵绯恻。一腔豪迈也满腹柔情,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真性情的苏子便成就了他的不朽因了,刚柔相济的缘故。李易安这飘摇风雨中绝世美神,柔情似水衬起点点相思,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作文却上心头水做的骨肉绵延着数缕情思,却也能刚毅得高呼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国难当头时,在聚散离合时,刚性与柔情融入了她的诗魂,也给了我们恒久的绵续

  中国哲学发展史更是始终阐释着刚柔相济的理儿。外儒内法辅之以道的治国方略把刚柔并济发挥到了极致,严刑峻法以正纲常明法度,内修义理道德教化使人人向善,无为即有为,若失之以偏颇一味重法则过于刚而失活力,若一味尚儒则过柔而难以威慑天下,儒、法、道、阴阳等各家亦在亦刚亦柔相生相成的规律中发展,于是有了如此绚丽的哲学史和文明历程。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就是对刚与柔最贴切的注解,小到修身齐家,大至中国文化,无不遵循此理。

  楚霸王项羽过于刚愎自用终落得自刎乌江功败垂成;李煜醉心柔靡诗词无心理政终沦为阶下囚国破家亡。这些个失于刚柔之度把持不好的历史遗憾便是悖于刚柔相济方能成事的恶果。

  以柔克刚,以刚制柔,刚柔相济方能相成,细味深思中国文化时,我以粗陋管窥瞥见了她因刚柔相济而惊艳寰宇的绝世芳华

刚柔并济的名人素材

刚柔并济

  人心有坚硬之处,成就性格的刚毅冷峻,人心亦有温柔之美,弥合凶悍锋芒。刚柔并济,是百炼钢与绕指柔的完美衔接,是人格的双重升华,是造就和谐自我的应有之义。

  正如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在诗中写道:“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我想,无论猛虎,是在需要勇敢的时候迎难而上,还是在蔷薇盛开的时候迷醉芬芳,都是我们造就和谐自我所需要的两种品质。于是,为了攀至人生的高峰,我们以坚硬之处示人,奋不顾身地逐鹿无边沙场,但也要为和谐的人生,释放出温暖与柔情,找到亦刚亦柔的最佳平衡点。

  人心之坚硬,可以是对底线的坚守,对正义的执念,是外力无法摧折的刚劲。是李白挥毫写下“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铁血燕然,落笔成篇;是李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铮铮誓言,回荡天际。那份骨子里的坚韧,早已使他们把刚毅不屈的追求奉为人生信条,时时恪守,刻刻遵循。

  然而,坚硬并不意味着刻薄冷硬,并不意味着要始终凶狠如猛虎,任由寒光毕露的双眼,战栗世界的暖意。我们不愿再看到专制君主的暴戾恣睢,不愿再听到不古人心的日渐冷漠。只是希望,坚硬之余,人心中的柔软可以裹藏尖锐的棱角,温存人性的美好。

  人心之柔软,可以是对凶顽的宽容,对世间的博爱,是任何时候无法被冰封的温暖。是特蕾莎修女给予流浪汉的拥抱,是南丁格尔提灯时的微笑,是《夜空中最亮的星》中所祈祷的“拥有一颗透明的心和会流泪的眼睛”。因为柔软,所以我们可以不甚苛求,尽享流年温润,因为柔软,所以我们可以在坚硬的壁垒下,重新拾得爱与感性的回归。

  同样,所谓柔软,不是毫无原则地妥协退让,更不是甘愿被世事所欺却不加反抗。我们不愿看到,心的柔软之处在现实的狂风暴雨中流血受伤,更不愿意看到柔弱的心室被刚硬的外壳蹂躏的体无完肤。所以,只是希望,柔软之余,人心中的坚硬依旧可以承担起生命之重,依旧可以在疤痕遍布之后,不改初心。

  心硬如钢便不可摧,刚毅冷峻,坚硬如斯,所向披靡,心软若柔则亦欣然,不失温柔,不畏凶顽,不曾软弱。亦刚亦柔,和谐人生,刚柔并济,两番精彩!

名人曾国藩刚柔并济的故事

  兵无常势,文无定法。遇方则方,遇圆则圆,方圆兼济,必有方圆人生。这种性格属于善变型,能因人、因势、因时而变,极尽中庸性格之精髓。

  曾国藩曾写过一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表达了刚柔、方圆兼济,正是这种性格使他游刃于天地之间。

  据说,当年曾国藩平定太平军后,进京面圣,北京万人攒动,皆想一睹这位盖世功臣的风采,许多精通相术之人更是不会错过给这位湘军统帅相面的机会。可是,令人失望的是:曾国藩竟是一个其貌不扬的糟老头!令相术之人费解的是曾国藩本应是奸臣短命之相,为何会有这等荣耀的命运

  的确,在曾国藩的身上,虚名与实利都得到了集中的体现,他这一辈子实在没有白过,吃喝玩乐占了,叱咤风云占了,行权用势占了,建功立业占了,舞文弄墨占了,寿终正寝占了。总而言之,功名利禄四字全占了,可谓占尽了令人羡慕的一切好处。

  曾国藩在攻打太平军的12年历程中,并非一帆风顺,他数次战败,两次投水自杀,还有一次因害怕李秀成的大军袭击而数日悬刀在手,准备一旦失败,即行自杀。他虽然忠心耿耿,还是屡遭疑忌。在第一次攻陷武汉之后,捷报传到北京,咸丰帝大为高兴,赞扬了曾国藩几句,但咸丰身边的近臣说:“如此一个白面书生,竟能一呼百应,并不一定是国家之福。”咸丰听了,默然不语。

  曾国藩也知会遭人疑忌,便借回家守父丧之机,带着两个弟弟(也是湘军重要将领)回家,辞去一切军事职务。过了近一年,太平军进攻盛产稻米和布帛的浙江,清廷恐慌,又请他出山,并封他兵部尚书头衔,有了军政实权。不久,慈禧太后专权,认为满人无能,就重用汉人,为曾国藩掌握大权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契机。

  曾国藩急流勇退的方式进一步获得了清廷的信任,取得了大权,在进攻太平军胜利以后,他仍然小心翼翼。由于曾国藩的湘军抢劫吞没了很多太平军的财物,使得“金银如海、百货充盈”的天京人财两空,朝野官员议论纷纷,左宗棠等人还上书弹劾。曾国藩既不想退出财物,也不能退出财物,在进京之后,因怕权大压主而退出了一部分权力;因怕湘军太多引起疑忌而裁减了4万湘军;因怕清廷怀疑南京的防务而建造旗兵营房,请旗兵驻防南京,并发全饷;并且还盖贡院,提拔江南士人。

  这几策一出,朝廷上下果然交口称誉,再加上他有大功,清廷也不好再追究什么,反而显示了他的恭谨态度,更加取得了清廷的信任,清廷又赏予太子太保之衔,赏双眼花翎,赐为一等侯爵,子孙相袭,代代不绝。至此,曾国藩荣宠一时。

  曾国藩性格中的“方圆”,也可理解为“刚柔”。“刚”让他四次抗旨,以保湘军。曾国藩刚练水勇时,水陆两军约有万余人,这时若和太平天国的百万之师相抗衡,无异是以卵击石。因此曾国藩为保护他的起家资本,曾四次抗旨朝廷。

  “刚”是曾国藩性格的本色,如果他一味的刚硬下去,恐怕是确如相术之人所言,在攻克金陵之后便会命丧黄泉。然而,性格是可以改变的。虽然人们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对一位勤奋读书的人来说,书里的真知灼见的确能令他时时惊醒,事事警惕,只要他持之以恒,性格无疑是可以改变的,理想性格无疑也可以锤炼而得。

  曾国藩刚柔、方圆兼济的个性不是天生的,正是经过读书实践锤炼而得。正如他自己所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以改变。”而所读不仅为有字之书,更为社会人生的无字之书。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大学生恋爱心理课后感

关于赏识的议论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