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文学短评
小学生作文评语怎么写
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需要把握好以下"六性":
一、准确性
老师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要遵循小学生各年段的年龄特点和认识事物规律,要做到正确、客观,不要随意拔高要求,更不要求全责备。评语要写得具体明确,要抓住学生习作中的主要问题进行点评,给学生指明方向,使学生有所警醒和收获。比如教师发现学生的习作行文多有不通时,就不能光写个"语句不通"了事,而应具体指出语病的根源,属于何种毛病,应如何避免等,像再世华佗一样,开出"对症良方"来。
二、情感性
教师写作文评语要以情去感染人,要以己心去发现他心。可落笔直呼其名,还可多情地加上个"小"字,敞开自己心扉,似家常絮语,像亲朋叙旧,字字句句轻扣学生的心弦。这样,学生阅读了老师深情的评语后,感受到老师是用心在关注他,用情在欣赏他,用爱在发现他,不仅能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还会使师生的关系变得和谐融洽,大大提高学生对评语的阅读兴趣。
曾经教过一个姓冯的女生,女孩什么都好,就是一直郁郁寡欢,好像生来就与欢笑无缘。真的是生性如此,还是另有隐情呢?几次试探性的交谈都未获得结果。后来在《我的××》一文中,她吐露了因自己的疏忽而使弟弟不幸落水身亡的悔恨心理,写得质朴感人。我读后写下了这样的评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弟弟的思念之情,质朴的语言,纯朴的感情,令人潸然泪下。'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更何况当时的你只是五岁的娃娃,哪能预料祸福?老师觉得错不在你,你不能总生活在阴影里。爸妈虽有失子之痛,但能有你这样懂事的女儿,也是一种最好的补偿,他们会感到幸福的!老师、同学和你父母都真心期盼着见到你灿烂的笑脸!"这位女生读了这段评语后,十分感动,从此,脸上渐渐地有了笑容。
三、激励性
"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作文是学生的劳动成果,教师要善于用一双慧眼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句形象的语句,一个生动的词语,甚至一个准确的标点,都应以充满激情和希望的评语肯定他们的成绩,增强他们不懈努力的信心。例如,一些学生阅读面广,写作中能恰到好处地运用古诗文、传说故事,教师在评语中不妨送上一句:"你真是写作高手!把民间故事巧妙地运用到景物描写中来。"也有学生作文通篇文采飞扬,比班内学生明显高出一筹,教师就可以这样批注:"阅读你的文章是我的一种荣幸,几年后或许你的名字会家喻户晓。"我想,每一个孩子读到这样的批语都会心花怒放。再如,"可喜可贺,又一篇佳作问世了!细致的内心活动描写,巧妙的前后照应,证明你已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从你的这篇作文,我仿佛看到21世纪的冰心!"这样的评语,既肯定了学生对作文技巧的灵活运用,又使学生体验到作文成功的愉悦与满足,让他们觉得自己才是作文的主人,从而激发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心灵深处树立起为做人而作文的信念。
四、启迪性
对学生不符合写作要求的习作,或者文中出现的语言不规范的现象,教师要进行点拨--用上启发性的评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从而发现自己作文中的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一个学生在《我学会了游泳》一文中没能把自己学游泳的过程写具体,只写道:"我开始怎么游也不会游。爸爸就耐心地教了我一个方法,我便按爸爸教的方法游,终于学会了游泳,我高高兴兴地回家去。"我就在这段话旁写下了批语:"真为你高兴,你的游泳本领大起来了,你爸爸真有一手!我也希望学一学,可仔细地阅读了你的文章后,老师也没找到你爸爸的绝招,让人感到遗憾。"没有直接用"内容不具体""重点不突出"来点出学生作文的不足,而是通过启发性的语言,引起学生的思考,认识文章中的不足。这个学生看了批语后,马上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把爸爸教游泳的方法具体地写了下来。
五、趣味性
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师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助手是幽默。"活泼好动的小学生喜欢在生动有趣的语言中获得教益,喜欢在笑声中悟出道理。一句深刻幽默的评语,不仅可以创造愉快的学习情境,而且可以达到一种"笑过之后又令人深思"的效果。如,"句号瞪着圆圆的眼睛,引号的眉毛挑了起来,叹号哭起了鼻子:'我的主人,你怎么忽视我在文中应有的位置呢?'"这么一句评语送给不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作文一逗到底,乱点"鸳鸯谱"的学生,可促使其在一笑之余,马上"拨乱反正"。又如,有位学生在作文中写了这样一个细节:"我远远地看见前面走过来一位老人,他头发灰白,满脸皱纹……"我给他写了这样一条眉批:"你是长着千里眼,还是戴着望远镜呢?"结果全班同学竞相传阅,以后学生习作中此类错误就很少出现了。
六、商讨性
学生写作是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这个缤纷多彩的世界,往往表达出独特的认识,教师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想法去任意修改,以致文章中美好的童真、童趣在修改中消失。对学生习作中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教师要注重营造平等、民主、宽松的气氛,与学生共同探讨写作问题,一起研究解决办法,在师生思维碰撞过程中有效地引领学生进行新的探究活动。如在读完一篇学生习作《快乐的春游》后我写了这么一句:"你春游时观察得真仔细!你眼中的景,美得像一幅画!如果把你当时的愉快心情写上,那该多好!"作文评语使用商讨性的语气,既指出不当之处,又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显得亲切、平和,容易让人接受,收到理想的效果。
【小学生作文批改评语范例】
作文开头:
1、文章开头简而得当,通过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心情,十分艺术化。
2、开头简明扼要。
3、文章开头新颖,具有先声夺人之效。使读者一见面就能对人物产生……的印象。
4、文章开头引人入胜,吸引读者。…点面结合,使文章生动,具体,详略得当。
5、文章语言生动丰富,可读性强。
6、开头出手不凡,吸引读者。
7、开头打动人心,具有真情实感。
8、文章开头交待得十分清楚,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9、文章选材新颖,激起读者读下去的欲望。
作文过程:
1、以饱满的激情,描写了……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内容具体。
3、比喻贴切,用词生动。
4、文章语言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实际,读来令人倍感亲切。
5、…以轻松愉快的语气,向我们娓娓道来,令人回味无穷。
6、叙述自然生动、结构紧凑,衔接自然连贯,中心突出。
7、对于景色的描写,语言简练而准确,联想则为触景生情,情景自然融合。
8、通过丰富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衬托出人物的思想品质。
9、文章边叙事边抒情。
10、充分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并辅以比喻、拟人等手法。
11、小作者观察仔细,叙述时井然有序。
12、一些精妙词语的使用,无形中为文章增添了不少情趣。
13、文章清逸婉丽、流畅连贯,尤其人物语言幽默风趣。
14、文章想象合情合理。
15、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的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梦境一般。
16、文章线索明朗,主题突出,紧紧围绕…进行。
17、细节描写颇具匠心。极富功底。
18、对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进行精心细腻的描绘,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19、描写细腻,生活气息浓厚,遣词造句准确传神。
20,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内容极其丰富具体。
21、事例叙述得生动具体,人物的言行符合各自身份特点。
22、文章来源于生活,因此语言虽然不怎样优美,但却真实有趣,写得入情入理。
23、文章将…写得细致入微。
24、语言活泼明快,富有情趣。
25、大量采用生活中的口语,使文章更显自然亲切。
作文结尾:
1、结尾恰到好处地点明中心,语言朴实而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2、以感受开关,以感受结尾。这样便使文章前后照应,首尾连贯,同时又使文章主题回环复沓,感染力极强。
3、结尾处对人物的赞美,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4、文章含蓄的结尾,既点题,又耐人寻味。
5、结尾处集中表达情感,既照应开头又总结全文。首尾连贯,一气呵成。
6、对细节传神的刻画,恰恰相反到好处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本文的成功之处。
7、文章以…为结尾,言简意赅,其味无穷。
8、文章最后揭示中心之句,实属点晴之笔,概括之语,短促而有力。
9、结尾令人饱含期待与热情,言已尽,意犹未了。
10、文章开头与结尾时的诗化语言,充满想象与韵律之美,令人愿读、爱读,不忍释手。
11、虽为一件小事,但作者却描述得有声有色,结尾处不可或缺的点晴之笔,较好地突现了文章主题。
12、故事虽平凡,感情却真挚、充沛、感人。
13、文章结尾不落俗套,给人以欲还休的感觉。
14、结尾以…点明中尽,含蓄隽永,意味深长。
1、文章杂而不乱,能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2、文章对……的气氛渲染充分而恰到好处,对文章重点…作了细腻而传神的刻画。
3、…切合实际,蕴含着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读来令人精神振奋,情绪激昂。
4、这篇文章充满了激情,从字里行间能体会到小作者对…的喜爱之情。全文层次清晰,语句流畅。
5、事例叙述生动、具体、趣味性强,且与前面的比喻…一脉相承。最后,作者用寥寥数语,表现出了自已对…的情感,令人感动。
6、文章前后连贯,形成完整的形象。
7、文章语言清新活泼,描写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篇幅短小精悍,值得一读。
8、本文内容生动丰富,语言新颖清爽,结构独特合理。
9、文章有详有略,言之有序,内容生动具体,不失为一篇佳作。
10、特写镜头别开生面,情趣盎然。全文充满童心童趣,读来倍感亲切。
11、文章能过清新有趣的语言,描写了…的事。字里行间,充满童年真童趣,欢声笑语不绝于耳,不失为一篇佳作。
12、详略得当,虚实相生,是本文的两大特色,……内容更丰富、更生动。
13、全文清新秀逸,亲切委婉,朴素而不落俗淘,值得借见。
14、全文语言生动准确,情节精彩曲折,仿佛将读者带进了开心乐园,令人眉开眼笑。
15、全文通俗易懂,趣味性强。
16、全文眉目清晰,生动紧凑,趣味性强。
17、注意观察具体事物,并展开合适的想象,这是本文的成功之处。
18、文章融情于景,边绘景边抒情,善于运用打比方的手法,使文章生动具体。
19、文章内容新颖,结构合理,流畅连贯,自然通达。
20、本文取材真实生活,选材恰当,很有新意,段落分明,过渡自然,情趣盎然,可读性强。
21、全文语言流畅,行文舒展自如,自然洒脱,称得上是一篇较成功的之作。
22、本文语言虽然并不华丽,但却极为准确生动,情感丰富而真实,读来津津有味。
23、文章的结构简洁合理,作者对原文的理解也十分深刻透彻。全文语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读来令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24、这篇作文取材新颖,构思奇妙,语言生动活泼。字里行间透露出清新的生活气息和儿童情趣。
25、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的事,语言比较流畅,层次较清楚,自始自终显得其乐融融。
26、全文节奏明快,语言清新,始终洋溢着诙谐与风趣,读来其乐无穷。
27、全文叙事集中,不枝不蔓,语言朴实流畅,感情真挚感人。
28、通篇文章语调轻松幽默,显得妙趣横生,读来令人爱不释手。
29、作者构思巧,善于选点展开,行文跌宕起伏,耐人寻味。
30、全文可圈可点的佳句不少,给文章增添了些文学情趣。
简单怎样写好作文评语
一、评语要讲究文采,张扬个性
作文评语其实也是教师的作品,那种文字精美而富有个性的评语,那种字字珠玑、掷地有声的评语,则能以其独特的魅力,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一种文学的熏陶,一种精神愉悦的审美享受,令学生长久铭记,永志不忘。如:关于写景的文章,三番五次地写“要观察”、“请认真观察”、“观察一定要仔细”等,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毫无吸引力便熟视无睹。如这样写:美到处有,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如此精妙的表达,尽管意思一样,但它不仅能让学生领略教师的文采,还容易让学生铭记在心。尝试在评语的形式和形体上进行改进。如运用古人诗词、名人名言、精妙寓言、哲理故事、精彩比喻、标点图式等来品评,力求活泼新颖,引人入胜,印象深刻。个性化、不拘一格的评语,对学生而言,既是示范,更是有形的教育和无形的鞭策。
二、倡导谈心式人文化评语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低级和高级之分,其中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是人的最高需要。对于学生习作中的问题,教师要站在理解、尊重学生的角度,改变以往作文评语中作为说教者的形象,用商量、询问的口吻与学生进行平等、耐心的心灵交流,让学生在充满人性化的氛围中感受教师对他的关爱,油然而生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激发写作兴趣,引起对问题的思考,求得上进。如:这个词是不是可以换一个?这句话太长了,用标点把它分开行吗?你说对吗?你再去仔细观察一番,看能否发现什么,可以吗……
一次,我发现班上一位学生抄袭他人文章,然而我并没有立即找到他大声训斥一番,只是在评语中写到:老师谢谢你对此文的推荐,以后推荐可要注明出处哦,但是什么时候能读到你的佳作呢?如此和风细雨、充满人文关怀的言语,不仅保护了学生强烈的自尊心,而且让学生轻松领悟了老师的言外之意,从容地接受并改正,这是粗暴的批评所望尘莫及的。
三、评语要统观全文,再仔细斟酌
学生的作文中,有些语句看似闲笔,可有可无,但统观全文便发现它是文章的伏笔、悬念或结构、中心的关键所在,如若匆匆下笔批改,必将造成不可挽回的过错,从而出现有些老师把自己的批语涂改得面目全非,让人“触目惊心”的情况。
如:一学生写《坚强的爸爸》一文,开头花了很多的笔墨描写天气的恶劣,乍一看似乎觉得小作者把写人的文章当成了写景文,有悖初衷。然而,当你看完全文,不难发现作者的用意:1、通过描写环境的恶劣来暗示爸爸的失业,文章基调和谐。2、爸爸满怀惆怅徘徊在狂风呼啸的大街上,他的心是多么伤痛,但他很快又重新振作起来,这又是多么坚强。小作文的巧妙构思无不让人拍案叫绝。可见,教师写评语先要统观全文,再仔细斟酌。
四、评语不能太笼统,要具体化
很多老师写作文评语总是千篇一律地“不够具体”、“中心不够突出”、“不够生动”……如此空洞、放之四海皆用的程式化的批注,带有浓重的“八股”味道,几乎套在任何作文能力不佳的学生的评语上都是合适的。然而,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无从下手修改,使批语失去实际意义,形同虚设。教师不仅应抓个性化的问题,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文章,提出各自的问题所在,更应提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突破口,让学生有的放矢,明白从何下手,如何修改,为何如此修改,达到真正地学会修改。
如:学生写的游记内容单薄,如评语只写“内容单薄”,学生就很难准确把握,不知从哪里去修改,若这样写,效果则天壤之别:“这个景点不错,老师很想欣赏那里的风光,你能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告诉我吗?比如,它与我们本地的名胜古迹有什么不同,最有特色的是哪里,你最喜欢哪里,为什么?”看到如此具有启发性的评语,学生定能文思如泉涌。
五、评语不宜把缺点一一罗列而长篇大论,应求简明有力
有些老师批改学生的作文总是把缺点一一罗列,越多越好,写得长篇大论,学生看得晕头转向,在“茫茫”中得不到要领,因而无从下手而束手,结果老师长叹:徒劳无功。作文评语不求文长,贵在简明有力。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任重道远,需要一个过程,并不能一蹴而就,所以,老师们写评语主要应围绕本次习作训练你给学生提的要求,抓住重点,有计划地提出建议,而不能希望一次习作就解决所有问题。否则,将使学生在一一罗列的缺点前渐失信心,无所适从,结果得不偿失。
六、评语要以鼓励为主,但要恰如其分
叶圣陶先生说:“批改不宜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 肯定性的评语,凸现教师的理念。学生得到肯定后的心智模式得到了调适,不但改变了对评语的态度,而且对作文的态度也有了显著的变化。笔者时常在学生的作文本上写上一个大大的“棒!”“好!”或画上一个大大的大拇指,或写上:你的想法和老师一样!学生拿到作文本后的那种眉飞色舞,逐个相告的情景着实让人感动。那长长的感叹号就像一根通向知识殿堂的绳索,引导学生前进。学生不看批语的现象渐渐消失,亦开始喜欢老师的评语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一旦被激起,作文就成了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不少学生感言:现在老师很喜欢我的作文,我也喜欢写了。学生的每次作文都反映了他们的童心、童趣、童真,他们期待老师的肯定和表扬,因此,教师在作文评语中要以鼓励为主,多写赏识性、肯定性的评语。
然而,也要恰如其分,凭空捏造不行,过于夸大也不行。像“你真是天才!”“你好伟大!”“你的想象力可称世界一流!”“你真是太聪明了!”等言过其实或无中生有的评语应少用或不用为好,它不仅起不到激励的作用,只会导致学生自我感觉过好,盲目自满,甚至扭曲人生观。
七、评语要针对学生实际,因人而异
作文是学生认知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等诸方面的一种体现,在作文中,学生试着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和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句表达出来,这个过程是独立的,因而就显示了极大的差异性。教师修改作文、书写评语要考虑到学生的阅历和认知水平等特点,恰当的点拨和指导是必要的,但切不可用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强求学生。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要做出切合实际的批注,就是对同一班不同的学生认知水平、写作水平等不同,也要因人而异地挖掘各自的闪光点和不足点,提出不同的切合实际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让每一个学生能在一次次的习作中得以发展。
如:对写作能力一般者可先从内容的角度指出文章是否写出真情实感,哪方面观察仔细、体验深入,哪些材料既有趣又有意义,哪方面思路开阔、想象丰富,解决“写什么”。对写作能力教强者可从文章谦辞造句、布局某篇等入手,力求文质兼美。又如:学生性格的差异,对事物的接受各有特点,书写评语要体现多样性。善骄的学生评语切忌大肆渲染地加以表扬,过多表扬只会让他满足于现状,不求上进,只有在合理程度上尽可能多地诚恳地向他指出不足之处,并提出殷切希望,才能让他清楚认识自己,改善自我;对懒惰者,不可随意夸他简短的作文为精练之作,只有善意但又鞭辟入里的语言才能让他自我反省。
八、评语要有导向性
习作的目的无疑是为了求得进步和发展。教师写作文评语不仅要指出学生本次作文的不足之处,引领其改进和完善,更要为以后新的作文引路导向。即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设计不同阶梯式的训练目标,当基本达到要求时,教师再相机为学生引出新的训练点,让学生围绕要求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提高,而不是传统的全班同一训练目标,实现一刀切,导致后进生和优等生的距离越拉越大。显然,导向要建立在肯定、鼓励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发挥最大的效用。
九、努力体现做人与作文的紧密结合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作文不但是学生作文能力的体现,也是世界观、人生观的集中表现。可见,作文评语应朝着“以做人为作文之本,用作文促进做人”的方向改革,并以此为契机教育学生先做人再作文。也就是说,作文不仅要评价学生习作的优劣,更重要的是能够与习作者实际的心灵交流和沟通,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人处世的方法等,让学生在长期的评语感染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做人——作文”素质养成和和谐发展。
如何写作文评语
1.在你的笔下,冬天景致形貌得细致入微,语言通彻流畅。文中的比喻拟人修辞伎俩的运用,增加了作文的生动性意见意义性,如能在如许的景致中放入人物运动的形貌,那作文会增色不少!
2.在你的笔下,景致是那么的优美动人,运动是那么的富厚多彩,我也爱你优美的。
3.作者通过形貌本身的景致,可以说是借景抒怀,抒发了本身对学校的爱,语句畅通,中央明白。
4.小作者对风景的形貌生动细致,捉住色彩形状香味等方面的特点,而且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伎俩,令人到处感觉到秋日的美。
5.这篇文章语句质朴生动,内容真实风趣。文章中有许多地方都反应了小作者平常仔细的视察,这在形貌种种风趣的生存场景尤为显着,令人到处感触高兴,使人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
6.全篇色彩美丽,生机盼望盎然。字里行间,通过春夏秋冬的形貌,抒发作者对童年生存的热爱。
7.文章在字里行间都流露对喜好之情,奇妙的运用了动态立体感知,让融于一年四序之间,有了时间的拉长,表现出了动态感和活力感,别的小作者不停怀着一颗不停探求未知的心,对知识的渴望,对故国的热爱,让每位读者欣慰。
8.你就像一个小画家一样,把你的优美景致逐一给各人绘画出来了,四序差别,景致各别,简短的笔墨流暴露你对热爱之情,做到了景象融会,很棒!
9.你的作文融情于景,把对热爱融注在字里行间。末了直抒胸臆,表达主旨:“爱,写得很棒!语言优美,大量利用拟人等修辞,形象生动地把四序景致形貌了出来。
10.作者写出了清晨的繁忙和充分,也写出了清晨景致的优美,末端处“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在这优美的清晨,我们踏上了人生的旅程”,表达了作者爱惜大好韶光,走好人生之路的优美愿望。
11.重点不太突出,犹如打水仗一般,水花四溅,就是找不着攻击的对象。
12.字迹龙飞凤舞,大概你想当草书书法家吧
13.错别字太多啦,像烧饼上的芝麻一样,能不能争取把芝麻从烧饼上拍下来呢
14.字写得很挤,你不怕把它们热出毛病来
15.丢字现象严重,我猜想你是不是雨天常打破伞
16.小作者观察仔细,描写生动细致,加上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使人读了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也使作者喜爱思想感情表露得更为自然充分。
17.作者能按方位顺序向读者先容其可爱的,从校门——教学区(教学楼巨型花坛)——活动区(大操场),条理清楚,有选择有重点地绘景,自然地反映出学校朝气蓬勃的气氛。
18.作者把写景与抒怀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全文字里行间都突出了对无比喜爱之情。作者着力描绘了美丽无比的喷水池,绿草如茵的操场,宽敞明亮的教室,使一个美丽的展现在人们眼前。
19.小作者运用了动点观察的方法对晨色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字里行间饱含着小作者对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0.文章借助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加以描绘,使语言流畅优美,文章生动逼真。
经典的作文评语
1.充分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并辅以比喻、拟人等手法。
2.小作者观察仔细,叙述时井然有序。
3.一些精妙词语的使用,无形中为文章增添了不少情趣。
4.文章清逸婉丽、流畅连贯,尤其人物语言幽默风趣。
5.文章想象合情合理。
6.对细节传神的刻画,恰恰相反到好处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本文的成功之处
7.文章选材新颖,…这件事,乡村生活气息浓郁,富有儿童情趣读后令人身心愉悦,舒畅
8.本文取材真实生活,选材恰当,很有新意,段落分明,过渡自然,情趣盎然,可读性强
9.全文节奏明快,语言清新,始终洋溢着诙谐与风趣,读来其乐无穷
10.对…生动而详细的叙述,是本文的一天特色,也体现了作者观察的敏锐与细致这是文章成功的一大要素
11.本文内容生动丰富,语言新颖清爽,结构独特合理
12.本文是一篇较为成熟的叙事明理之作,文章以准确流畅的语言,展示了实验的全过程,跌宕起伏,妙趣横生小作者观察仔细,叙述时井然有序
13.对实验现象的描写,能切中要害,详尽而全面文章体现了自然科学的趣味性和知识性,读来饶有兴味
14.文章开头交待得十分清楚,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结尾处寥寥数语,显示了作者探索科学奥秘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心,催人奋进
15.作者观察细致,想像力丰富,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使生动活泼,引起了读者的兴趣
作文评语集锦
1.全文语言生动准确,情节精彩曲折,仿佛将读者带进了开心乐园,令人眉开眼笑。
2.全文通俗易懂,趣味性强。
3.全文眉目清晰,生动紧凑,趣味性强。
4.注意观察具体事物,并展开合适的想象,这是的成功之处。
5.文章融情于景,边绘景边抒情,善于运用打比方的手法,使文章生动具体
6.文章内容新颖,结构合理,流畅连贯,自然通达。
7.取材真实生活,选材恰当,很有新意,段落分明,过渡自然,情趣盎然,可读性强。
8.全文语言流畅,行文舒展自如,自然洒脱,称得上是一篇较成功的之作。
9.语言虽然并不华丽,但却极为准确生动,情感丰富而真实,读来津津有味
10.本文文笔优美清新,富有一定的哲理性。文中写我在大海边散步,大海不仅给予我美的享受,还引起我的沉思和联想,可以说是大海给了我畅游的空间,我为大海注如入了生命,使大海成为一个具有高尚人格力量的人。本文读后给人以美感,引人深思。
11.除了上课就是下课,学校生活似乎平淡乏味,但本文却善于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而且表现得津津有味:紧张的早晨,战斗的中午,疲劳的晚上,每个时段都选取了极富生活情趣的镜头加以点染。清新活泼的语言,生动地展示了当代中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12.本文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是很高的,读后让人久久回味。构思巧妙,运用对比手法,深化了主题;情节也颇具匠心,整个故事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语言朴实无华,采用白描手法,作者的爱憎包含在叙述之中,能让读者去体会,去深思。
13.文中对父亲的介绍是全面的:从外貌到内心,从工作到生活;对父亲的介绍又是有重点的:重在写父亲的感情。人物形象丰满真实,富于生活气息。为这样的父亲自豪吧,再努力,不要辜负父亲的期望!
14.你能够由雪联想到人生追求,从生活细节出发,创新精神可嘉。本文体现了你平白的文风,谁说白开水不是最佳的饮料
15.全文几句俗语的引用恰到好处,以怀旧为线索。这正体现了你的思想意识。
作文评语怎么写 作文评语
虽为一件小事,但作者却描述得有声有色,结尾处不可或缺的点晴之笔,较好地凸现了文章主题。 对细节传神的刻画,恰恰相反到好处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本文的成功之处。 文章选材新颖,…这件事,乡村生活气息浓郁,富有儿童情趣。读后令人身心愉悦,舒畅。 本文取材真实生活,选材恰当,很有新意,段落分明,过渡自然,情趣盎然,可读性强。 全文节奏明快,语言清新,始终洋溢着诙谐与风趣,读来
其乐无穷。 作文评语怎么写 作文评语集锦大全对…生动而详细的叙述,是本文的一天特色,也体现了作者观察的敏锐与细致。这是文章成功的一大要素。 本文内容生动丰富,语言新颖清爽,结构独特合理。 本文是一篇较为成熟的叙事明理之作,文章以准确流畅的语言,展示了实验的全过程,跌宕起伏,妙趣横生。小作者观察仔细,叙述时井然有序 对实验现象的描写,能切中要害,详尽而全面。文章体现了自然科学的趣味性和知识性,读来饶有兴味。 文章开头交待得十分清楚,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结尾处寥寥数语,显示了作者探索科学奥秘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心,催人奋进。 本文三大成功之处:首先注意选取最美好的片断来写,其次用词准确,第三文章结构紧凑。
怎样写作文评语
一、整体看文,宏观批阅
作文总评语不同于眉批,它带有总括性,是对整篇作文的评判。因此,写作文评语先不要拘泥于文章的一个句子、一个细节、一个错别字。只有着眼于宏观,对整篇文章有个把握,才有可能对文章作出恰如其分的评定。首先要抓住关键。所谓关键,就是审题、立意及基本内容之类。写评语应先从大处着眼,看看它的审题是否正确,立意是否新颖,内容是否新鲜,语言有无特色。
如我对《爸爸骑车的身影》这篇写人的文章所写的评语是这样的:“这是用几件事写一个人的较好习作。小作者选择几件日常具体的事,从不同侧面表现了爸爸热爱工作,乐于助人和刻苦钻研的作风、品质和精神,较好地完成了爸爸形象的塑造,同时也点明了自己对爸爸的深刻印象。习作在写作方法上从头至尾都贯穿着‘身影’,方法可取。”另一文作《王爷爷》则着手写道:“本文以小见大,以平凡的小事表现人物的特点。人物描写细致,动作描写传神,心理描写入微,语言描写有特点,王爷爷的唠叨也符合他的身份和性格。构思新颖,结构巧妙。整篇文章既一气呵成,又有波澜,读来自然流畅。”
二、肯定为主,热情鼓励
写评语不是单纯对作文作鉴定,而应该是师生间一种思想与情感的交流。评语应以肯定为主,要多作鼓励,语言要亲切热情。特别是对后进生,更应倍加鼓励。写作文是一种最能表现出有无创造力的劳动,也是学习过程中最为艰辛的一项劳动。在评语中对作文的优点给以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鼓励,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在学生作文评语中常常用些鼓励的话语,如“作文真是令人赏心悦目,让老师爱不释手……”“文章写出了真情实感,读罢已泪流满面……”“这篇文作最可取之处是……”“最欣赏你的……”“生动、引人的是……”“含义深刻,余意犹存……”等。
在《迟到的鲜花》这篇看图作文所写的评语就是这样的:“文作已阅,令人赞赏。突出‘图中事’是这篇看图习作的最大特征。文章紧紧扣住‘送花’那一刻的场景进行想象和描写,情节集中紧凑,仅仅几个镜头,便很好地起到铺陈事实、突出中心的效果。习作与众不同的是写‘9月11日早晨’的事情,设置悬念,然后以‘纸条’的方式来写出事例,解开悬念,构思合理而巧妙。图中的物品也在叙述中自然交代,不专门设置段落。开头结尾暗中呼应。‘直接插题’,又‘戛然收笔’,使文章浑然一体。全文行里字间洋溢着对老师的敬爱之情,小作者的文化底蕴不错,相信你以后能写出更多更美的文章。”
三、善于发现,启发诱导
作文贵在有新意、有个性、有特色。可是,小学生毕竟知识面窄小,阅历不深,作文大都非常一般,一点也没有特色,甚至读起来乏味。是不是他们的作文不让人赏析呢?事物是一分为二的,虽然有些作文平平常常,但字迹端正,语句通顺,而且文面干净,可以看出,这些作文的作者写作态度很认真。对这样的作文,老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在评语中可传授些写作经验,让他们懂得怎样才能写出新意,写出特色。为了让学生启而有发,发而有感,我每每在作文批评中写道:“你能重新选材吗?”“你能不能换过一种说法?”“我认为这样写会更好。”“你同意老师这样叙述吗?”“我对你这几段话提几点小要求。”等诸如此类启发诱导的话语。
如何写作文评语
作文的开头:
1、文章开头简而得当,通过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心情,十分艺术化。
2、开头简明扼要。
3、文章开头新颖,具有先声夺人之效。使读者一见面就能对人物产生…的印象。
4、文章开头引人入胜,吸引读者。…点面结合,使文章生动,具体,详略得当。
5、文章语言生动丰富,可读性强。
6、开头出手不凡,吸引读者
7、开头打动人心,具有真情实感。
8、文章开头交待得十分清楚,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9、文章选材新颖,激起读者读下去的欲望。
作文的过程:
1、以饱满的激情,描写了……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内容具体。
3、比喻贴切,用词生动。
4、文章语言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实际,读来令人倍感亲切。
5、…以轻松愉快的语气,向我们娓娓道来,令人回味无穷。
6、叙述自然生动、结构紧凑,衔接自然连贯,中心突出。
7、对于景色的描写,语言简练而准确,联想则为触景生情,情景自然融合。
8、通过丰富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衬托出人物的思想品质。
9、文章边叙事边抒情。
10、充分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并辅以比喻、拟人等手法
11、小作者观察仔细,叙述时井然有序
12、一些精妙词语的使用,无形中为文章增添了不少情趣。
13、文章清逸婉丽、流畅连贯,尤其人物语言幽默风趣
14、文章想象合情合理,
15、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的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梦境一般。
16、文章线索明朗,主题突出,紧紧围绕…进行。
17、细节描写颇具匠心。极富功底。
18、对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进行精心细腻的描绘,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19、描写细腻,生活气息浓厚,遣词造句准确传神。
20,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内容极其丰富具体,
21、事例叙述得生动具体,人物的言行符合各自身份特点。
22、文章来源于生活,因此语言虽然不怎样优美,但却真实有趣,写得入情入理
23、文章将…写得细致入微
24、语言活泼明快,富有情趣。
25、大量采用生活中的口语,使文章更显自然亲切。
作文的结尾:
1、结尾恰到好处地点明中心,语言朴实而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2、以感受开关,以感受结尾。这样便使文章前后照应,首尾连贯,同时又使文章主题回环复沓,感染力极强。
3、结尾处对人物的赞美,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4、文章含蓄的结尾,既点题,又耐人寻味。
5、结尾处集中表达情感,既照应开头又总结全文。首尾连贯,一气呵成。
6、对细节传神的刻画,恰恰相反到好处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本文的成功之处。
7、文章以…为结尾,言简意赅,其味无穷。
8、文章最后揭示中心之句,实属点晴之笔,概括之语,短促而有力。
9、结尾令人饱含期待与热情,言已尽,意犹未了。
10、文章开头与结尾时的诗化语言,充满想象与韵律之美,令人愿读、爱读,不忍释手。
11、虽为一件小事,但作者却描述得有声有色,结尾处不可或缺的点晴之笔,较好地突现了文章主题。
12、故事虽平凡,感情却真挚、充沛、感人。
13、文章结尾不落俗套,给人以欲还休的感觉。
14、结尾以…点明中尽,含蓄隽永,意味深长。
总结性评语:
1、文章杂而不乱,能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2、文章对……的气氛渲染充分而恰到好处,对文章重点…作了细腻而传神的刻画。
3、…切合实际,蕴含着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读来令人精神振奋,情绪激昂。
4、这篇文章充满了激情,从字里行间能体会到小作者对…的喜爱之情。全文层次清晰,语句流畅。
5、事例叙述生动、具体、趣味性强,且与前面的比喻…一脉相承。最后,作者用寥寥数语,表现出了自已对…的情感,令人感动。
6、文章前后连贯,形成完整的形象。
7、文章语言清新活泼,描写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篇幅短小精悍,值得一读。
8、本文内容生动丰富,语言新颖清爽,结构独特合理。
9、文章有详有略,言之有序,内容生动具体,不失为一篇佳作。
10、特写镜头别开生面,情趣盎然。全文充满童心童趣,读来倍感亲切。
11、文章能过清新有趣的语言,描写了…的事。字里行间,充满童年真童趣,欢声笑语不绝于耳,不失为一篇佳作。
12、详略得当,虚实相生,是本文的两大特色,……内容更丰富、更生动。
13、全文清新秀逸,亲切委婉,朴素而不落俗淘,值得借见。
14、全文语言生动准确,情节精彩曲折,仿佛将读者带进了开心乐园,令人眉开眼笑。
15、全文通俗易懂,趣味性强。
16、全文眉目清晰,生动紧凑,趣味性强。
17、注意观察具体事物,并展开合适的想象,这是本文的成功之处。
18、文章融情于景,边绘景边抒情,善于运用打比方的手法,使文章生动具体
19、文章内容新颖,结构合理,流畅连贯,自然通达。
20、本文取材真实生活,选材恰当,很有新意,段落分明,过渡自然,情趣盎然,可读性强。
21、全文语言流畅,行文舒展自如,自然洒脱,称得上是一篇较成功的之作。
22、本文语言虽然并不华丽,但却极为准确生动,情感丰富而真实,读来津津有味。
23、文章的结构简洁合理,作者对原文的理解也十分深刻透彻。全文语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读来令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24、这篇作文取材新颖,构思奇妙,语言生动活泼。字里行间透露出清新的生活气息和儿童情趣。
25、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的事,语言比较流畅,层次较清楚,自始自终显得其乐融融。
26、全文节奏明快,语言清新,始终洋溢着诙谐与风趣,读来其乐无穷。
27、全文叙事集中,不枝不蔓,语言朴实流畅,感情真挚感人。
28、通篇文章语调轻松幽默,显得妙趣横生,读来令人爱不释手。
怎样写作文评语
本文最为可取之处是运用了“蓄势”技巧。“蓄势”,就是尽力把前面的内容写好,以使后面的内容更有表现力。
在本文中,作者写“我和书的故事”,是尽力地写了《世界科幻小说精逊的来之不易——忍着求书的渴望,一个夏天不吃冰棍,不喝冷饮,一分钱一分钱地积攒,等候特价书市的来临……。这套书,是作者的“最心爱”之物,是多么值得他珍爱埃但为了山区小朋友看上好书,作者竟把自己最心爱的一套书送给了他们!正是由于作者尽力地写出了书的来之不易,这后面的“送”就愈显得品质高尚,就愈让人感动。
文学短评作文的新客
2009年高考语文浙江卷,出现了这样的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歌词,根据要求作文。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春风中告别了你,今天这方明天那里。/无论我停在哪片云彩,我的眼总是投向你,/如果我在风中歌唱,那歌声也是为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路上充满回忆。/请你祝福我,我也祝福你,/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根据歌词所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
综观2009年全国18套试题,除浙江卷外尚无要求学生在作文中写“评论”的要求与提示,浙江卷作文题的命题创意与探索勇气值得称赞。以往的作文题也有“发表议论”的要求,但“议论”无非就是对人或事物的好坏、是非等发表意见。而“发表评论”与“发表议论”不完全相同,从广义来说,“评论”指批判、议论;从狭义来说,“评论”是一种文体,指批判、议论的文章。可见,“评论”的范围比“议论”更广。“议论”与“评论”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它所引发的观念变化是全局性的。
高考语文卷作文题出现了写评论的要求,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以为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高考命题权下放到省后,打破了全国卷一统天下的固有格局,各地作文题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二是进入“新课改”时代后,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让作文教学发生了重大变革,使评论特别是文学评论登上教改的舞台。因为语文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总是与文学评论联系在一起,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往往就是酝酿、写作和评论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一般就是文学评论。从这个意义上说,命题者在作文中要求学生写“评论”,本身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尽管如此,许多考生还是对写“评论”充满疑惧。据浙江高考作文阅卷现场的消息,绝大多数考生写的是叙事类、抒情类文章,鲜有议论类文章,纯粹的“评论”几乎绝迹。要么是老师没有指导过或指导得不够,要么是考生自己领悟不到位,总是找不到门路,总之,在盛行写“小文人语篇”的今天,“评论”总是居于较低的地位。那么,“评论”到底是一种什么文体?学生应该怎样写?教师应该怎样指导学生写作呢
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们暂且理论联系实际,把“评论”落实到“文学短评”的层面具体阐述。之所以这样处理,主要原因就是浙江省使用的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标教材必修四“笔落惊风雨”后,列有“文学短评”的写作活动。
文学评论是一种以作家、作品、文学创作等作为评论对象的理论文体。这种文体的重心就是评论,评论的对象是作家、作品、文学创作等方面,评论的内容主要是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两个方面。在分析和评价中,往往要将“赞美”与“指瑕”结合起来,反对“伪圣化”,倡导“不虚美,不隐恶”的评论传统,以展现真正的评论风格。当然,评论也要有自己的道德底线,不能将评论变成恶意的讽刺、挖苦甚至攻击。
根据教材的内容,我们可以确定写作教学的重点,即“一线二点三统四步”。
所谓“一线”,就是划定一条红线,区分“评”(评论)与“感”(读后感)。“评论”重在“评”,属于评论体,侧重分析评价作品思想艺术的优劣高下,带有客观评价的色彩;“读后感”重在“感”,属于引申体,侧重写自己的感想、体会、收获,可联系社会现实,带有主观抒发的色彩。
所谓“二点”,就是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一个是“点”与“面”的关系,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准与阅读视野,最好不要写“以面圈点”全面性的评论,而是写“以小见大”的文学短评。另一个是“评”与“叙”的关系,应该确立以“评”为主,以“叙”为辅的关系定位。
所谓“三统”,就是谋求“情”“理”“文”三者的统一。在分析评价的过程中,既要有理性分析,又要有感性表达;既要有议论性,又要有文学性。
所谓“四步”,就是写作文学短评的四个步骤,即“阅读――定题――评论――写作”四个步骤。其中“阅读”宜细,“定题”宜小,“评论”宜透。因此,表面上是写一篇文学短评,实际上就是进行了一次研究性学习。
对学生来说,文学短评是一种全新的文体。介绍了相关注意事项,并不意味着学生就能写了。每一种文体的思维特征与写作规范都是不同的,因此提高学生写作的有效途径,是对某种文体的言语方式的训练。下面以王蒙《的野狐禅》为例,重点从言语方式及其效果的角度谈谈文学短评的训练。
1.精致。既然是“短评”,就要靠精致取胜。精致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短小,而是在短小的语句中包孕着深广的内涵。篇的精致靠段的精致来体现,段的精致靠句的精致来体现。王蒙的《的野狐禅》虽洋洋洒洒,但仍有不少疏朗之句,如开头:“从去年不知着了什么魔,老是想着《锦瑟》,在《读书》上发表了两篇说《锦瑟》的文章。后来,今年又在《读书》上读到了张中行师长的文章,仍觉不能自已。”用极为简洁的叙述就交待了事情的原委,结尾更是笔墨省净:“走远了。魂兮归来!”
2.酣畅。要达到酣畅淋漓的效果,往往要用铺陈排比的手段,让评论充满思维的跨度和学养的广度。如王蒙《的野狐禅》:“这是一个陷阱。这是一种诱惑。这是锦瑟的魅力。这是中国古典的‘扑克牌’式文学作品。这是中华诗词的奇迹。这是人类的智力活动、情感运动的难以抗拒的魅力。这也是一种感觉,一种遐想,一种精神的梦游。这又是一种钻牛角的苦行。这当然是不折不扣的野狐禅。”
3.犀利。犀利是评议的特性,也是思维复杂的表现。它往往不落俗套,在言语方式上就是不运用中规中矩的句式,而运用非常规的句式。如王蒙《的野狐禅》中用反问的形式,逼出凌厉的风格:“再如庄生梦蝶,望帝化鸟,典故本身是有来有历,有鼻子有眼的,用来表达一种情绪,其实不妨大胆突破一下。庄生春心,庄生明月,庄生沧海,庄生锦瑟,庄生蓝田,庄生烟玉,庄生华年,庄生杜鹃,为什么不可以在脑子里组合一下、‘短路’一下呢?如果这样的‘短路’能够产生出神秘的火花和爆炸来,那又何必惧怕烧断语法与逻辑的低熔点‘保险丝’呢?这不是对本诗的潜力的新开拓吗?”
4.独到。独到需要眼光,但这种眼光是可以表达的,独到的地方往往就是思维深刻的地方,体现在言语方式上就是运用关联词语。如王蒙《的野狐禅》中就是用“与其……不如……”来表达自己的真知灼见的:“李商隐的一些诗,特别是此诗,字词的组合有相当的弹性、灵活性。它的主、谓、宾、定、状诸语的搭配,与其说是确定的、明晰的,不如说是游动的、活的、可以更易的。这违背了逻辑的同一律、否定律与排中律,这也违背了语法规则的起码要求。”
附:
我为歌词呼与哭
――兼评《绿叶对根的情意》的用词造语
歌曲记录的是一个时代的心声。
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流行歌曲,只有那些经得起时间的大浪淘洗的歌曲才能成为经典。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关键不在于演唱者是谁,而在于有怎样的曲调与歌词。从这个意义上说,歌星虽走在前台而风光无限,而甘居幕后的词作者与作曲家才是真正的决定者。
一曲情意,万般叹息。是什么撩拨人的情思?是什么激荡人的心湖?除了优美的旋律,还有华美的词藻。歌词的情感基调,往往取决于选用什么样的韵脚。一般而言,韵字开口度越大者,越容易表现昂扬之情;开口度小、音阻大者,则容易与凄婉之情吻合。平声韵合于慷慨之意,仄声韵合于悲抑之情。这首歌词押“i”韵,“你”“地”“里”“忆”“意”等字都是属于开口度极小的齿音,读来自有一种清细而缠绵的感觉。这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情味与歌曲哀伤绵渺、低沉婉曲的情调是一致的。
美的从来都是悲的。中国的“悲”含有眷顾之义,美使人悲,使人痛,使人怜,这已把美学的真理揭示无余。作为一曲悲歌,《绿叶对根的情意》不仅巧妙选用诸如“春风”“绿叶”“云彩”等充满画面感的名词,反衬悲郁之情;而且精心遴选诸如“依着”“牵着”“投向”“为着”等具有指向性的动词,强化眷顾之意。在歌词的导引下,耳际奏响了如歌的行板。
也许这首歌曲的旨意正契合于改革开放的时代脉搏,契合于离开故土者的故乡情结。根者,本也。屈原曰:“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海天茫茫,风尘碌碌,天地永远是人的形体支撑,父母永远是人的情感支柱。然而,在今天看来,词作者对“根”这个意象的选择似乎有些不妥,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容易使人产生多种联想。就像远古的图腾,即便变成化石,也会退去亮丽的光泽。
需要指出的是,歌词中的“我”和“你”略显老套、僵化。诗词本一家,从闻一多的《发现》到艾青的《北方》,从食指的《相信未来》到舒婷的《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的近百年间,新诗始终摆脱不了抒情主客体“我”和“你”的纠缠,这实际上是一种套版反应。难道诗歌一定要用“我”和“你”才能抒情吗?不一定。顾城不需要,北岛不需要,昌耀不需要,海子也不需要。诗歌如此,歌词亦然。难道诗歌一定要用“我”和“你”才能抒情吗?不一定。庄奴不需要,林夕不需要,许常德不需要,方文山也不需要。
有时“我”(抒情主人公)和“你”(抒情对象)的接应显得十分别扭,如“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如果第二个“我”表示绿叶,绿叶哪里有根?如果第二个“我”表示树,那“你”又表示什么?为赋新词强说愁,这又有什么必要!
“我”和“你”实际上是一种思维定势。如果一个时代都这样写,这样唱,这样听,久而久之,写的人自然定轨,唱的人自然定腔,听的人自然定规。长此以往,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窒息的不仅是一首歌曲的歌词,而是一个民族的思想。
我为歌词呼与哭!■
怎样写高考微型文学评论
微型文学评论以评价短小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为主,而且只要求选其一点来写,因而读懂作品、确定选点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选点要准,即能透视作品的主要意义或能表现作品的主要写法。选点的角度宜小不宜大,以免下笔力不从心而流于空泛。
其次,行文时笔墨要集中,语言要简洁。我们知道,对作品的评价是论点,对作品的具体分析则是用论据论证论点。如果笔墨分散,语言拖沓,势必无法用极其有限的篇幅比较深入地评析作品,论证论点。
第三,结构要明快。对作品的评价最好在开头直接提出,下文加以证明,形成总分结构。如果有必要加上总结性文字以收束上文,那就形成总分总结构,但不可勉强,以免画蛇添足。
第四,要有文学评论味,尽量用形象化的语言评价和分析作品,把观点渗透到富有魅力、给人以美感的文字之中。同时恰到好处地使用一些文学评论的术语,增浓文学评论味。
这里要特别强调一点,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反过来内容也需要依靠形式来表现。所以,评价作品的艺术特色时,万不可弃思想内容而不顾,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时,也可以适当提及表现手法。当然,它们的侧重点决不相同。
微型文学评论跟一般简答题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标题。文学评论虽然简短,但作为独立的文章,它同样具备文章的一般特点,所以一般情况下,微型评论应该有一个概括性较强、比较惹眼的标题。这个标题不但能引导学生写好评论,而且可以帮助读者领会评论的主要内容,标题起得好,对于获取高分不无益处,而这点对简答题是没有要求的。其二,从题目的开放度来看,简答题依问作答,答案指向性较为明朗,但作为文学评论,题目一般只限定一个角度,学生作答时有较大的发挥空间,可以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开放性比简答题要大。其三,从结构形式上来看,文学评论也比简答题要求高,一般的简答题只需要将自己的看法罗列出来即可,一般一段到底,或者采用分条列举的形式。但微型文学评论却不宜这样,一般应有开头、主体和结尾,段落有一定独立性,起承转合需要一定的艺术性,但受篇幅的制约,微型评论也不宜段落太多,一般分为2-3段即可。其四,从语言上看,简答题只需要把观点清楚阐述明了就可以了,文学评论却要求有一定的文采,尽量用形象化的语言评价和分析作品,把观点渗透到富有魅力、给人以美感的文字之中,同时恰到好处地使用一些文学评论的术语,增浓文学评论味。
考场中的文学评论由于篇幅小,内容上一般不会要求面面俱到,只要根据题干要求抓住作品突出的一到两个方面将实质性的特点揭示即可,避免那种流于空泛、不着边际的万金油式的评论。所以我们在揣测题干要求时一定要学会准确踩点,调动头脑中的积累用相应的鉴赏术语将要点提出。分析论证要求笔墨集中,有理有据,如果笔墨分散,语言拖沓,势必无法用极其有限的篇幅比较深入地评析作品,论证论点。文学评论的论据主要从鉴赏的文学作品中摘录,也可以根据需要适度引用其它内容。结构必须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开头一段可以开门见山提出观点,中间分析法论证为主,边节录边评论,可以分为二个以上方面。有些内容也可根据需要联系实际,引申发挥,如阐述主题的社会现实意义等等。结尾重申照应开头,进一步明确、深化论点,也可发出感慨。
写作短评时我们可分三步走:一定调二摘要三整合。定调即确立观点,提出对作品的看法。摘要就是从作品中摘录相关语句作论据来分析和证明观点,摘要既可以是原文的摘抄,也可以将原文内容进行概括性转述,如果是摘抄,一般要求将这些字句用引号标明,如果是转述,则不须用引号。整合则包括拟定标题,对观点加以分析,将论点论据整理成符合要求的短文。由于学生平常的文学作品阅读停留在意会的层次较多,言传的机会相对较少,加上平时这方面的积累也不足,所以,教师必须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鉴赏术语和一些典范的示例,以帮助学生熟悉文学评论的模式和写法。且看以下范例:
评论考试模式
开头:
1.梗概复述。在全文情节梗概复述中,不露声色地点出要强调之处。
2.引出论点:一个判断句,主谓宾。选择最有感受的一点
内容:从人物形象看主题。
形式:从下列几点选择一个人物形象塑造(性格的几个方面),结构(曲折、巧合、误会、线索等),语言(个性化、生活化),技巧(对比、讽刺、吸收其它文体特色等)。
中间:
1.分析法论证为主。论据是作品自身,边节录边评论。分为二个以上方面。
2.其它论证方法为辅,如引证法、比喻法、反证法等。
3.联系实际,引申发挥。内容主要是主题的社会意义。形式有:典型的意义,艺术特点的比较和发展。
结尾:
1.重申照应开头,进一步明确、深化论点。
2.发出感慨
下面请看实例一
题目:
认真阅读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写一篇微型文学评论,题目自拟,不超过200字。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例文一:
悠悠海峡情
--评《乡愁》所蕴含的深义
《乡愁》这首诗涵义丰富、深刻,以特有的笔调倾述了海峡彼岸的人们思念大陆故土的悠悠情怀。
诗的开头三节,作者就已渲染了浓浓的思乡情调。到了诗的末节,作者笔锋一转,巧妙、恰当地把乡愁比作与大陆相隔离的海峡,从而寄托了作者在垂暮之年思念大陆故上和亲人的悠悠的乡愁。由于前三节诗的渲染铺垫,这种"乡愁"的味儿就更浓烈了,而且我们不难品味出其中带着几分苦涩的味儿,即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以尝的失望的情绪,从而深化了诗的主题,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黄亨灿)
例文二:
跳跃的乡愁
--评《乡愁》的艺术感染力
乡愁是一抹心头上的阴翳,是一束情感的投影。小诗《乡愁》于质朴中蕴真情,辗转中现永恒,给人以颇深的艺术感染力。
诗中的乡愁是跳跃、辗转的,从"小小的邮票"到"窄窄的船票",进而变成"矮矮的坟墓",直至"浅浅的海湾",但乡愁却是永恒在作者的心中。为体现"现在的乡愁",全诗着眼于格局的布置,由前三段的蓄势而引起末段的迸发,这不仅仅以浓烈的色彩渲染了乡愁,也使乡愁得到升华和涵沉。读者从这首极富忧愁的小诗中极易抠取它的艺术精粹,这是以情感人的结果。(赵斯仪)
例文三:
想哭不一定有泪
--评《乡愁》中的借代
《乡愁》的一大特色是运用借代修辞手法,表现浓郁的乡愁。诗人独具匠心,用"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湾"来借代"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等不同时期的乡愁,使之实物化。乍看起来很有些"挥手自兹去"的洒脱,但多读几遍,你会感觉到诗人的哭腔,你定然会被母子深情、夫妻恋情和游子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之情所打动。正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表明诗人无时不颠沛在离愁之中;在哭,无泪,借代使之然也。(游舫)
这几篇微型文学评论,有的评《乡愁》的思想内容,有的评其艺术特色,颇合法度。它们都只抓住一点来写,角度不大,评价中肯,笔墨集中,分析在理,言简意赅。至于结构明快,一目了然,自不必说;层次清晰,语言流畅,也是共同的特点。在行文中恰如其分地用上一些文学评论的术语,更具文学评论的特色。另外,每篇的标题都拟得相当艺术,也给微型评论增添风采。
实例二
再来看学生熟悉的《春》一文的评论。下面的评论是就其语言特色来谈的,阅读时注意其边节录边评析的方法。
清新、隽永、警策
———评《春》的语言特色
朱自清的《春》之所以漂亮动人,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善于运用朴实、隽永的语句,把读者引进特定的自然环境之中,与作者共享春天的乐趣,同赏山川的风姿。朱自清善于提炼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口语,他的散文语言具有清新朴实的特点。如写草“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些短句浅语都是从口语中来。从达意上说,平易好懂,从修辞上说,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之后,节奏明快,有浓厚的抒情味。作者还善于运用奇妙的比喻,增强语言的情味。如写春风拂面,说“象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等。这些比喻新颖、贴切,不落俗套,富有表现力,蕴藉深厚,句外有意,朴实清新中有隽永的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诗意还表现在语言富有表现力,有些话简直就是一篇之警策,自然地点上几笔,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他的语言没有斧凿痕迹,不是刻求“语不惊人死不休”,而是具有一种朴素美,平常之中显示出形象的概括力,恰如其分地传达出自己的心境,甚至还含有某种生活哲理。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最后,作者禁不住对春天引吭高歌了:
“春天象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象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象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个结尾奇崛,警策。作者在完美地制作了春天的画卷之后,纵情地对春天予以赞美,进一步揭示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从而开拓意境,揭示题旨。
这篇短评的标题以三个术语来概括《春》一文的语言特色,中心一目了然。全文从两个方面对其语言特色进行分析。第一段着重分析其清新、自然、质朴、隽永的语言风格,后面则着重评析其富有生活哲理的警策意味,其写法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实例三
现在新的语文教材中,增加了不少各类文学作品,而且选的基本都是文情并茂的古今中外名篇;另外影视节目也相当丰富。同学们应拿起笔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学作品写写文学评论。不但可以提高阅读,鉴赏能力,还能提高你的书面表达能力。下面给同学展示几篇北大附中高三10班写的《我的父亲母亲》的评论。前面已展示了几篇他们写的《观后感》,你们把前后所展示的例文比较一下,然后谈谈观(读)后感与文学评论的异同。
习作示例①
蒙太奇手段,妙!
一一一评《我的父亲母亲》中的蒙太奇手段
北大附中全国理科试验班高三(10)班王一恺
《我的父亲母亲》这部电影感人至深,除了故事情节真实生动外,其艺术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尤其是蒙太奇手段的应用很有技巧。
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处。第一处是招弟在等待小学教师时起身的动作,小学教师送孩子们回家时,途经村前那条小路。招弟就坐在小路旁的山坡上期待着,盼望着。可当她真的看见小学教师身影的时候,招弟却又不好意思的起身躲进树林,默默地看着。这一举动、这一情节十分符合人物的心理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影片中没有过多的向人们展示招弟与小学教师在一起时的情景,却着重刻画了招弟起身的动作。其实,正是这一镜头的反复出现,更加深沉含蓄的表现出招弟对小学教师感情的真挚、热烈又带有几分羞涩。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
第二处是在影片结尾处,招弟的儿子在当年父亲教书用的那间教室里,给全村的孩子们上课,以了却父亲的遗愿。年迈的招弟在教室外聆听那朗朗读书声。这声音是多么熟悉呀!几十年以前,在她与小学教师相爱之处,招弟就是被这书声吸引而在教室外长久驻足。这两幅画面是那样的相似,只是时光飞逝,沧海桑田,人不同,心不同。从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少年招弟的内心世界:对小学教师的爱恋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同时,我们也深深的体会到如今的招弟对往事、对逝去丈夫的怀念。
以上两处蒙太奇手段的应用都十分巧妙。
说了半天,那么到底什么是蒙太奇手段呢?所谓蒙太奇手段,就是多组镜头间的切换组合。作为导演的基本表现手法之一,它的应用不仅能使整个影片完整连贯,如果经过一些特殊处理,还能受到意想不到的艺术表达效果。由于观众的人生阅历不同,对影片的理解也不同。一部影片,要想引起观众的共鸣,用蒙太奇手段处理是很必要的。
习作示例②
人性美丽的震撼
——评论《我的父亲母亲》的精巧情节安排
北大附中全国理科班高三10班姜懿
张艺谋的人生经历与他执导拍承德电影风格有很大关系。它的出身是农民,生活中形成朴实、忠厚的品质使他的电影形成了独树一帜、玩味无穷的风格。他刻画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并把他们的情感刻画的细腻而逼真,让人不能不引起共鸣!
电影的线索一明一暗,两个年轻人的相恋是明线,而两颗心的盼望和关爱是暗线。所以,主体不是个人事迹或社会事件,而是人的内心活动。一个花季女孩执著的等待、寻找心爱的人的行动。电影实质完全是在描写人的心情。
在电影始终有几个重要镜头反复出现。
第一个是,一个穿这红棉袄、戴着红头巾的女孩在小学校园栅栏外突然回头的茫然、心急如焚地向看见那个笑脸,那个她耳边清脆的朗诵升背后的人的笑脸。
第二个是女孩在不同季节作的同一件事。即使下着大雪、刮着大风,依旧不懈地站在乡村和县城之间的一条很普通的小路边白烨树旁等待。她很伤心,因为她总是等不到。但他还是苦苦地等,他使焦虑的、担心的,因为她把心给了县城的小伙子,小伙子走了,也把女孩的心带走了。她所等待的,不只是小伙子,还有它的那可欢乐的心情。
第三个,在电影开头、结尾,女孩经过漫漫40年,仍坐在织布机前为心爱的人织布,从年轻人的机敏灵活变成稳重和蹒跚,从红布变成黑布、白布,从没有见到小伙子倒送走老伴,一直没有停下。其实,一直支持者她的,使她对心爱的人深深的感情。
就像《永远的蝴蝶》中作者在反复写的一句话:“她跑过去,走到马路的中央,于是,蝴蝶就飞走了,再也不会来了。”电影和文章两者有同样感人的效果,因为描写的同样是让人刻骨铭心的一瞬间,同样是最触动人内心感情世界的画面,一种不可抹煞的记忆!
张艺谋发挥自己的特长,用乡村人的方言、习俗等细节来表现乡村人特有的朴实和善良,让观众有欣赏现实生活录像直播的感觉。
另外,场景中社会场景的集中、分散安排得自然而灵活,主角看似很平常、很普通的老百姓,但却让人感到,他们是与众不同的,使引人注目的,他们在屏幕上每一件普通的小事都让人牵肠挂肚。也就是说,主角完全被融合在他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里,显现出环境与中心任务的互相依赖和衬托的必要性。
总之,张艺谋用大手笔刻画细节的艺术手法是让人耳目一新而又深深赞同的。因为它的电影虽然没有高级科学技术给人的新奇和轰动的震撼,没有大风大浪情节波折的刺激,没有绚丽场景的煽情,没有奇异幻想造就的完美,但他表现得正是中国人的本质,表现给大家的是中国人的品格,一种东方人特有的儒雅和魅力,加上中国乡村人的朴实和善良。而最终打动观众的原因,是她所展现给大家的电影,是一种最美的人性对社会、对人类的影响。
习作示例③
出路在哪里
北大附中理科实验班高三王大地
对于《我的父亲母亲》这部电影,我只是觉得它回避了太多的问题。中国有12亿人口,8亿多生活在农村。虽然在十九和二十世纪有了西方文明的冲击,可是在广大的农村,变化依旧微乎其微。桃花源记里写“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现时的中国农村也不过如此。尽管有了拖拉机,有了化肥农药,但终有一些东西是没有变的。几千年遗传下来的旧俗依然广为流行。在哈代或是沈从文这样的乡土作家眼里,其中当然不乏美好的东西,但是我相信,那还是不合理多于合理,愚昧多于文明的。那么《我》剧里为什么不涉及这些问题呢?如果张艺谋想展示农村的面貌,那么他只是在欺骗观众。如果他想讲一个恋爱的故事,那莫非贫穷落后的农村也是一片能滋生出浪漫的乐土?我不知道张艺谋是否在农村生活过,果真如此,只能怪他洞察力太平庸,认不清问题的关键。《我》这样的片子,拿给城市里的人则可,要是让一个谱熟农村生活的人看了,那又是另一番光景了。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不是《我》这样浮雕一般虚华的作品,而是一种能够真正地把中国的农村展现得淋漓尽致的作品。
记得在《我》剧里最常见的场面是女主角在秋天金色的阳光下的笑脸。张艺谋似乎想刻意制造出唯美的氛围。可是他的方式也太做作了,一切都像是在做假戏。印象里大陆就没拍出什么好电影。韩国和日本的电影我都看过一些,不能不说它们要比中国电影更有魅力,更加深刻。张的农村题材片在大陆电影界可能要好一些,但那也不过是五十步和一百步的差距。张个人的素养约束了他创造的范围和手法。他永远只能拍出《我》这样既没有力,也缺乏美的电影。
习作示例④
谈《我的父亲母亲》的真实性
北大附中理科试验班李鹏飞
张艺谋导演的《我的父亲母亲》确实是一个很动人的故事。我是很少被故事感动的,但看完《我的父亲母亲》之后,也不禁为这个感人的故事感动。但故事毕竟是故事,故事可以很动人,但只要是故事就一定和现实有一定距离,《我的父亲母亲》也不例外。
首先,我感到最不真实的,便是故事情节。当然,会有人说“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这话没错,但高于生活并不等于脱离生活。故事发生于“打右派”前期,从当时物质条件,自然环境来看,这是一个偏僻、闭塞的北方农村,但已经发生了自由恋爱,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按中国传统,婚姻大事青年人是不能主动料理的,大都由父母包办,即便不是包办,也一定有父母或某些长辈出面料理。这种风俗在农村一直延续至19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至今。但电影中在一个北方偏僻农村,在那个年代,竟然发生了如此感人的故事,这难道不是奇迹吗?即便退一步说,故事发生了,但故事的发展也毫无真实性可言。东方女性受到特有文化的影响,一般都比较内向,或者说矜持,但影片中的女主角,那样活泼,那样主动,一点都不像一个中国农村女孩子,但她却被安排在一个偏僻的农村,而且是几十年前,这可以说又是一个奇迹吧!
其次,在影片中的某些细节,我们也不难发现现代艺人的粗劣的雕刻痕迹。
影片中有一个锔碗的细节,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剧中,那个工匠曾说了一句话,大意是锔碗的花费要比买一个新碗还贵。或许,张老先生想用这句话来突出这个碗的特殊价值,殊不如,却成了笑话。张老先生一定没见过锔碗的。工匠要用锔碗的收入养家糊口,如果价钱那么贵(那个碗仅摔成三片而已,如果多摔几片,岂不价值连城了),一天能有多少活干
剧尾,商定好要抬遗体回乡之后,第二天便有许多人从远方赶回来。我不禁要问,这可能吗?结合影片情节和农村风俗习惯可以看出,抬棺是第二天上午。而从广东赶回一个北方小山村只用一夜时间?!要知道,当时中国一穷二白,他们怎么回来的?坐火车?坐专机?即使是现在,这也不可能实现,何况几十年前
还有母亲年轻时候的美丽肌肤,以及一举一动,无不显露出虚伪和做作。要知道,那种环境里,即使每天打一桶水,手上也会磨出厚厚的一层茧子,何况还要织布、做饭、做家务劳动。从母亲的一举一动,也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城里人,凭着对农民的一点粗糙的认识但又急于模仿而做出的不伦不类的举动。
总之,《我的父亲母亲》一片,可以说很生动,很感人。但它毕竟是故事,而且故事中的一举一动都经不起推敲,整个故事处处显露出虚构的痕迹。
评析:
几篇评论,对电影都有总的评价,都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另外要肯定的,几篇文章都选择了较小的切入点进行评论;习作①谈电影镜头的切换组接艺术即电影表现的主要手段蒙太奇手法,换言之,评论电影“画面”的“剪辑”技巧。习作②着眼于情节线索安排的评论;习作③④着眼于电影内容真实性与否的评论。我认为中学生练习写作,评价一部作品不宜面面俱到,面面俱倒,就会面面不到。因为几百字的文章无法包容这么多的内容,什么思想价值,艺术手段,表现技巧等等都谈,只能蜻蜒点水,哪个都谈不深,谈不透,选择较小切入点,如医学上的微创手术,切入口极小而探入的很深。更何况面面俱到中学生笔力也不足。所以选择较小的切口点是这次写评论的要求,同学们基本上做到了。
几个同学选择的角度也不同,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常常说,角度要新,但若刻意求新往往事倍功半,或伤害了文意,弄巧成拙。文学评论选择角度应根据个人鉴赏感受来定,要选择自己最有话说,体会最深的一点入手评论。比如习作④,李鹏飞是来自农村的同学,上高中来到北大附中才开始认识城市,所以看完这部电影,他跟我谈了农村许多情况,觉得《我的父亲母亲》缺乏真实的生活基础,说时颇有些愤愤。他的认识来自他的生活体验,我跟他谈,电影是艺术,不能把生活的原生态搬上银幕,他仍不能接受,后来他写了这篇评论,表达了极真实的看法。坦率地说,我并不同意他的观点,但他谈出的是自己思考的东西,没有人云亦云,自然真实地选择了自己最有感受的某一方面来谈,这总比刻意求新,哗众取宠或人云亦云,亦与亦趋要来得好。
以上选的例文①②是褒扬;③④是批评,作为个人看法来讲,我不同意习作③④的分析之拿出不同观点的评论,是在于告诉同学“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应充许同学大胆谈出不同意见,评论不能搞一言堂,只有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才能提高艺术鉴赏力,审美悟性、灵性。
几篇习作的结构,层次都比较清晰,开头结尾方法各异,各有千秋,文笔也不呆板,希望你们认真体味。至于语言(已经过一次修改),总体还比较流畅,得体。但要细细琢磨,有的语句还劲不住推敲,比如习作示例③第6行划线句子“但是我相信,那还是不合理多于合理,愚昧多于文明”这句话的“那”指代不明,是指哈代和浓从文的作品内容,还是指农村旧俗?又如此文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而是一种能够真正地把中国的农村展现得淋漓尽致的作品”,“中国农村”内涵,外延都太大,应具体指出是“中国农村”的“习俗”,还是什么?,语意要明确。
关于对《我的父亲母亲》的评论,高三10班还有不少看法,比如有人认为这部影片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及张艺谋特有的乡土气息;还有的同学谈到“电影艺术总不同于真实生活。索然的生活经艺术加工总会熠熠生辉,张艺谋说‘这部电影有我个人的影子,但绝对不是完全的真实,’我们不妨将其称之为‘现实主义式的浪漫’,这种浪漫与生活贴近,并令我们重新找回并感觉到那纯真无暇的感情。”;有人在谈到人物语言时说“整部影片的对白相对较少。这是因为导演深刻地意识到,在人物复杂的感情面前,任何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影片只是将多个特写串在一起,便代替了角色心中的千言万语。这是本片的成功之处,也是张艺谋电影的特色之一。
至于我对这部影片的评价,还是引用导演张艺谋的话吧,他说“要拍一部爱情诗歌散文电影”想用质朴的浪漫来打动人们的心灵。应该说,他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我的父亲母亲》确实是一部爱情散文诗,这美丽而饱含诗意的故事,它让我们看到真情,看到生活和爱情的美丽。我确实不同意习作③和④两文的看法。那两文有些话偏激,过分武断地垄断了农村生活,有些看法也违背了艺术创作规律。忘记了在哪儿看到过这样一段话“走进影院的时候……打开感情的房门,跟随故事去寻找久违了的纯净,梦想和感动”总之,这是一部值得看的电影。
实例四
3年前,也是冬天。一个骨瘦如柴的女人来到我家门前。
她头发蓬乱,脸色苍黄,穿着一件空荡荡的破旧花棉被,一条褪色的灰布裤子。手中提着一个白布口袋。她轻轻推开我家虚掩的大门,缩缩瑟瑟地探进头来。我正站在窗口。
“太太,我不是叫花子。我只是要点米。我的孩子饿得直哭!”没等我回答,就自我介绍下去,“我也是大学毕业的。哪,你看。”她抖着手由内衣口袋中掏出身份证来。“这上面都写着的。这是我以前的照片!”
由于好奇,我接过她的身份证。那是一个富态的中年女子的照片:光亮细碎的发卷,整整齐齐地贴在头上。淡淡的双眉,弯在那一双满足的眼睛之上。衣襟上还盘着一个蝴蝶花扣。我端祥着那照片的时候,她就一个人絮絮叨叨地讲了下去:“我先生坐了牢。我就一个人带着四个孩子,饱一天,锇一天,我替人洗衣服,付了房钱,喝稀饭都不够!孩子们锇得抱着我哭,我只有厚着脸皮出来讨点米,我只要米,不要钱。我不是叫花子,我是凭一双手吃饭的人!太太!唉!我真不好意思,我开不了口,我走了好几家,我开不了口,又退了出来了!我怎么到了这一天!”她撩起衣角来拭眼泪。
我将她的口袋装满一袋米。她抖动着两片龟裂的嘴唇说道:“这怎么好意思?您给我这么多!这怎么好意思!谢谢,太太,我不晓得怎么说才好。我——直想哭!”她淌着泪背一袋米走了。
3年后的今天,我又看见了那个女人,她正站在巷口一家人家门前。我打那儿经过,她皱缩得更干更小了!佝偻着背,靠在门框上。脸上已经没有3年前那羞怯的神情了。咧着一嘴黄牙,阴森森地笑着。用一种熟练的讨乞声调高声叫道:“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
只听见门内当啷一响,是金属落地的声响。接着是一声吆喊:“一角钱拿去?走,谁叫你进来的?你这个女人,原来还自己洗洗衣服赚钱,现在连衣服也不洗了,还是讨来的方便!”
那女人笑嘻嘻的:“再赏一点吧,太太,一角钱买个烧饼都不够!”
“咦,哪有讨饭的还讨价还价的?走,走,在这里哼哼唧唧的,成什么样子?”
那女人的嘴笑得更开了:“再给我一点就走,免得我把您地方站脏了,再多给一点!”
砰地一声,大门被踢上了。那女人回过头来,冷笑了一声,然后漠然望了我一眼。她已经不认得我了!
(台湾•聂华苓《人,又少了一个!》)
[正反例文]
例文一
勾画灵魂变异的轨迹
——读《人,又少了一个》的间接心理描写
所谓间接心理描写,是通过对人物的言谈话语、肖像神态、行为动作的外部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与直接心理描写相比,它来得更含蓄、更蕴藉。《人,又少了一个》就成功地运用了间接心理描写手法,勾勒出一颗灵魂变异的全部轨迹。
第一,作品运用外部描写,揭示了一位由贤惠、腼腆、善良转化为麻木、放荡的女性的灵魂变异过程。女主人公一出场,便“轻轻推开我家虚掩的大门,缩缩瑟瑟地探出头来”。待见到“我”很和善时,立即声明自己“不是叫花子”,而且“抖着手由内衣口袋中掏出身份证”,还急急地诉说自己讨米的缘由。这一连串的动作,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女主人公的贤惠、腼腆、善良及其走投无路的悲哀、凄楚和痛苦的内心活动,更使我们感受到了女人不甘沉沦极力维护自身人格尊严的内在力量。可就是这样一位女性再上场面对施主时,却再没有了急急诉说自己遭遇的欲望,曾经有过的欲言又止的举动,也被“熟练的乞讨声调”所代替;羞怯悲哀的表情,被“阴森森地笑”所代替。她不讲“废话”,只一再重复“太太,做做好事,再赏一点吧”,充分表现了她心灵的麻木和机械,无耻无赖的寄生个性的形成。至此灵魂变异的轨迹已异常清晰地呈现于读者面前,我们却找不到一个字的直接说明,这不能不说是间接心理描写的成功。
第二,作品运用外部描写,揭示了一位清白、端庄的女大学生沉沦、堕落为流氓无产者的灵魂变异过程。作品的前半部分尤其是身份证的介绍,为读者刻画了一位清白端庄的女大学生形象。她向人乞讨哭,有可讨获也哭。她最初乞讨是与哭连在一起的:为失去了人的尊严而哭,也失去了知识分子的自矜而哭,为4个孩子的生计而哭,也为善良的人无私相助而哭。可3年之后的她,却成了一具没有眼泪的躯壳。她“阴森森地笑着”讨钱,“笑嘻嘻”地讨价还价,受辱后“嘴笑得更开了”,被人拒之门外后竟还“冷笑了一声”!这一哭一笑,虽然仅是人物神情面容的反映,其实正反映了一个清白、自尊的女大学生到一个玩世不恭、放荡无赖的流氓无产者的知识分子的灵魂变异过程。读了之后,令人欲哭无泪,心寒齿冷。
通观全文,文章对女大学生灵魂变异过程的刻画入木三分,却没有着一个“变”或“异”字,可谓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例文二
借自尊丧失显深刻主题
——评《人,又少了一个》的主题显现
《人,又少了一个》是台湾著名聂华苓的著名作品,它写了一位女大学生因丈夫坐牢而失去生活来源,靠给人家洗衣服来维持自己及4个孩子的生活,在生活无法维持的情况下,以乞讨为主,但又不承认自己是乞丐,处处声明自己是一个有自尊的知识分子,最后却又变成了个厚颜无耻、自尊丧失殆尽的故事,反映了台湾社会吃人的黑暗现实。文章主题的表现非常巧妙,收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文章集中笔力写了女大学生的两次乞讨。第一次,她“轻轻推开我家虚掩的大门。缩缩瑟瑟地探进头来”,哭着声明自己也是大学生毕业的不是叫花子,只是要点米,并且抖着手从内衣口袋中掏出身份证来给“我”看。在“我”看身份证的当儿,她又絮絮叨叨地介绍自己出来乞讨原因:丈夫坐牢,4个孩子生活无着、自己替人洗衣服仍无法维持生计,不得不出来讨点米,并反复声明自己不是叫花子,“是凭一双手吃饭的人”。在“我”施舍了袋米后,她“抖动着两片龟裂的嘴唇”千恩万谢,淌着眼泪,背着米走了。3年之后,她又沿门乞讨了,“靠在门框上”,“咧着一嘴黄牙,阴森地笑着。用一种熟练的讨乞声”高声讨乞。得到一角钱的施舍后,笑嘻嘻地讨价还价,要求再赏一点,受到训斥后,“嘴笑得更开了”,并且无赖地要挟,“再给我上点就走,免得我把您地方站脏了”。人们砰地踢上了大门,她立即收起了职业的微笑,“回过头来,冷笑了一声”。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作品揭露台湾社会的黑暗,选择了非常巧妙的角度,通过女主人公人格尊严的丧失来达到目的,可谓是力透纸背。
这位女大学生是令人同情的,因为她极力维持着自己可怜的自尊;又是令人憎恨的,因为她轻易丧失了自尊。这又启示我们:只有自尊自重,才能赢得他人尊重。自尊是确立自信心进而取得事业成功的前提。试想一下,一个人比如奥斯特洛夫斯基,瘫痪之后自轻自贱,他能对自己产生信心吗?他能立志写作并写出世界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吗?不要说事业有成,就说生命都难延续。自尊是赢得他人尊重的必要条件。就说《人,又少了一个》中的女大学生吧,开始,人们为什么尊重她、同情她?就因为她自尊自重、自责自爱,之后,人们为什么鄙视她、憎恨她?就因为她自轻自贱、寡耻鲜廉。这鲜明的对比还不能引起我们对自尊的重视吗
通过主人公自尊的丧失来揭露台湾社会的黑暗,表现深刻的主题,是《人,又少了一个》的突出之外;人,只有自尊自重,才能无愧于“人”这一称呼,是《人,又少了一个》给予我们的启发与教益。
琵琶行文学短评
夜遇琵琶女事未必可信,作者是通过虚构的情节,抒发他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这是抓住了要害的。但那虚构的情节既然真实地反映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那么就诗的客观意义说,它也抒发了“长安故倡”的“天涯沦落之恨”。看不到这一点,同样有片面性。
诗人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
从开头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写琵琶女的出场。
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一一作概括的介绍;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已曲曲传出。惟其萧瑟落寞,因而反跌出“举酒欲饮无管弦”。“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因“无管弦”而“醉不成欢惨将别”,铺垫已十分有力,再用“别时茫茫江浸月”作进一层的环境烘染,就使得“忽闻水上琵琶声”具有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无怪乎“主人忘归客不发”,要“寻声暗问弹者谁”“移船相近邀相见”了。
从“夜送客”之时的“秋萧瑟”“无管弦”“惨将别”一转而为“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这对于琵琶女的出场来说,已可以说是“千呼万唤”了。但“邀相见”还不那么容易,又要经历一个“千呼万唤”的过程,她才肯“出来”。这并不是她在意身份。正象“我”渴望听仙乐一般的琵琶声,是“直欲摅写天涯沦落之恨”一样,她“千呼万唤始出来”,也是由于有一肚子“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的。
下面的一大段,通过描写琵琶女弹奏的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
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一句写校弦试音,接着就赞叹“未成曲调先有情”,突出了一个“情”字。“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亦然。这还不够,“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旋律继续变化,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戛然而止。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如此绘声绘色地再现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已不能不使我们惊佩作者的艺术才华。但作者的才华还不仅表现在再现音乐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为下面的诉说身世作了音乐性的渲染。
正象在“邀相见”之后,省掉了请弹琵琶的细节一样;在曲终之后,也略去了关于身世的询问,而用两个描写肖像的句子向“自言”过渡:“沉吟”的神态,显然与询问有关,这反映了她欲说还休的内心矛盾;“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等一系列动作和表情,则表现了她克服矛盾、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自言”以下,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谱写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与“说尽心中无限事”的乐曲互相补充,完成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
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得异常生动真实,并具有高度的典型性。通过这个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艺人们的悲惨命运。面对这个形象,怎能不一洒同情之泪!
作者在被琵琶女的命运激起的情感波涛中坦露了自我形象。“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的那个“我”,是作者自己。作者由于要求革除暴政、实行仁政而遭受打击,从长安贬到九江,心情很痛苦。当琵琶女第一次弹出哀怨的乐曲、表达心事的时候,就已经拨动了他的心弦,发出了深长的叹息声。当琵琶女自诉身世、讲到“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的时候,就更激起他的情感的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遭遇。
写琵琶女自诉身世,详昔而略今;写自己的遭遇,则压根儿不提被贬以前的事。这也许是意味着以彼之详,补此之略吧!比方说,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曲罢常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是不是有某些相通之处呢?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以后的处境是不是也有某些类似之处呢?看来是有的,要不然,怎么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