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材料题答题技巧及方法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常用高中生的文学常识题库总结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C )

  A.《史记》、《汉书》、《后汉书》与《三国志》被称作前四史,它们与《资治通鉴》一样都是被称为“正史”的二十四史的组成部分。(《资》不属于“二十四史”)

  B.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它与《水浒传》、《西游记》等书都是古典白话小说的典范。(《三》是历史小说的典范,不是古典白话小说的典范)

  C.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后来成为诗体名称,宋元以后有时将词、曲也称为乐府。

  D.与汤显祖生活年代基本相同的英国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很多,如《哈姆雷特》、《威尼斯商人》、《伪君子》等。(《伪》的作者是法国作家莫里哀)

  2.下面作品、作家、国别(或朝代)对应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D )

  A.《汉宫秋》—马致远—元代 《草叶集》—惠特曼—英国 (美国)

  B.《喻世明言》—凌蒙初—明代 《浮士德》—歌德—德国 (冯梦龙)

  C.《秋》—巴金—现代 《钦差大臣》—屠格涅夫—俄国 (果戈理)

  D.《围墙》—钱钟书—现代 《静静的顿河》—肖洛霍夫—苏联

  3.下列作品、体裁、作家(或编撰者)、朝代(或国别)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搜神记》—小说—干宝—晋代; 《琵琶记》—戏剧—高则诚—明代

  B.《红烛》—诗歌—闻一多—现代; 《东方》—小说—魏巍—当代

  C.《上尉的女儿》—诗歌—普希金—俄国; 《包法利夫人》—小说—福楼拜—法国 (小说)

  D.《海的女儿》—童话—安徒生—丹麦; 《玩偶之家》—戏剧—易卜生—挪威

  4.对文学常识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C )

  A.曹禺、原名万家宝,我国著名的戏剧家,代表作品有:《雷雨》《日出》《虎符》《北京人》等。

  (《虎符》—郭沫若)

  B.元杂剧的四大悲剧是: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和郑光祖的《赵氏孤儿》。(纪君祥)

  C.“风雅”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和《大雅》《小雅》,儒家诗论把“风”“雅”列为“诗经六义”的两类。

  D.雨果是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和代表作家,其代表作品有:《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幻灭》《九三年》等。 (《幻灭》—茅盾)

  5.下列对作家、作品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B )

  A.曹禺、夏衍、田汉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剧作家,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日出》《上海屋檐下》《关汉卿》。

  B.艾青、李季、臧克家三位著名诗人的代表作分别是《王贵与李香香》《有的人》《大堰河—我的保姆》。(顺序:《大》《王》《有》)

  C.《荔枝蜜》《小桔灯》《雄关赋》分别是著名作家杨朔、冰心、峻青的作品

  D.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都是著名的小说。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B )

  A.《左传》《史记》等历史散文作品,以“实录”的笔法将人物写得真实丰满,有血有肉。

  B.《项脊轩志》以清淡朴素的笔法写身边琐事,亲切动人。它的作者归有光被认为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归有光---唐宋派)

  C.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以及叶圣陶的《倪焕之》,是我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的长篇小说。

  D.马克·吐温和欧·享利都擅长写讽刺小说。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百万英磅》和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等都深受读者的喜爱。

  7.下列作家与他们的字、号、谥号、别称一一对应有误的一组是 ( C )

  A.李白—青莲居士 欧阳修—六一居士 白居易—香山居士

  B.杜甫—子美 柳宗元—子厚 苏轼—子瞻

  C.范仲淹—文正 陆游—放翁 柳宗元—柳泉居士 (蒲松龄号“柳泉居士”)

  D.陶渊明—五柳先生 韩愈—昌黎先生 李清照—易安居士

  8.下面作品、作者、国别(或朝代)对应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A.《墙头马上》—白朴—元代 《叶甫盖尼·奥涅金》—普希金—俄国

  B.《文心雕龙》—刘勰— 唐代 《巴黎圣母院》—雨果—法国 (南北朝)

  C.《人间词话》— 顾炎武 —清代 《羊脂球》—莫泊桑—法国 (王国维)

  D.《长恨歌》—白居易—唐代 《悭吝人》—莫里哀— 英国 (法国)

  9.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B )

  A.《促织》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清代著名文学家。

  B.《<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的作者是孙文,字中山,别号逸仙。是我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文,字德明,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孙中山”因此而来)

  C.《柳敬亭传》的作者是黄宗羲,世称梨洲先生,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和历史学家。

  D.《毛遂自荐》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是赵国公子赵胜的封号。除他以外,战国四君子中的其他三位是: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楚国的春申君黄歇。

高中历史材料题答题技巧及方法

高中常考文学常识

  1、唐诗

  ①“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腾王阁序》脍炙人口。

  ②“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王维字摩诘,一位大诗人,著名“画家和音乐家”;人们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名作有《使至塞上》《山居秋暝》。孟浩然是王维密友,名篇有《过故人庄》。

  ③“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高适《燕歌行》、岑(cén)参(shēn)《白雪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浙》、王之涣《登鹳雀楼》都是名篇。

  ④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人民诗人白居易。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名作有《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秋浦歌》《静夜诗》《赠汪伦》等、著《李太白集》。

  杜甫,字子美,又称杜工部,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名作有“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无家别》《垂老别》《新婚别》)《北征》《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双称白香山,白太傅、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名作《长恨歌》《琵琶行》。

  ⑤“小李杜”:李商隐,杜牧,著有《樊川文集》。

  ⑥“诗中三李”为李白,李商隐,李贺。

  2、唐代散文

  ①韩愈。韩愈,字退之,自号昌黎,又称韩吏部。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著《昌黎先生集》。

  ②柳宗元,字子厚,又称柳河东。写了著名的《永州八记》著有《柳河东集》。

  3、唐人传奇(小说发展的成熟期)

  陈鸿的《长恨歌》传,李朝威的《柳毅传》都是较成熟的文言小说。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典故大全之人物/将相

  人物/将相

  【大树旁】《后汉书·冯异传》:“(冯)异为人谦退不代,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清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O咏将军。来苏轼《食荔枝二首》之一:“丞相词堂下,将军大树旁。”另参见植物部·木本“将军树”。

  【万里长城】《宋书·檀道济传》:“(檀)道济立功前朝,威名甚重,左右腹心,并经百战。……道济见收,脱债投地曰/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日唐书·李勋传》:“太宗谓侍臣日:‘朕今委任李世勋于并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静,岂不胜远筑长城耶?”'O喻捍卫祖国的大将。唐贺知章《送人之军》:“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另参见地理部·城建“长城”。

  【万里侯】参见人事部·富贵“封侯万里”。北周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之三:“不言班定远,应为万里候。”

  【飞将】《史记·李将军列传》:“于是天子乃召拜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日‘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人右北平、”O指李广。或泛指骁勇善战的将军。唐王昌龄拙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另参见人物部·人杰“李飞将”。

  【五丁】《水经注·污水》:“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负力,令五了引之成道。”O喻指功勋卓著的功臣名将。唐张枯《读狄梁公传》:“五丁抉造化,一柱正乾坤。”另参见地理部·土石“石路五了开”、动物部·走兽“金牛”。

  【功狗】参见动物部·走兽“功臣狗”。清黄任《彭城道中》:“当年何不怜功狗,留取韩彭守四方。”

  【乐毅】《史记·乐毅列传》:“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燕昭王以为亚卿。”“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 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O喻良将,或喻良将遭谗。唐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乐毅怕再生,于今亦奔亡。”另参见人物部·圣贤“乐毅贤”、人事部·冤怨“乐生谤”。

  【亚夫】参见武备部·军旅“细柳营”。唐羊士愕《送张郎中副使自南省赴凤翔府幕》:“亚夫高垒静,充国大田秋。”

  【夺胡骑】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详(佯)死,脱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人塞。”O称美武将骁勇。唐王维《老将行》: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李将军】《史记·李将军传》附《李陵传》:“而单于以兵八万围击(李)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匈奴。”O咏异域流亡之人。唐鲍溶《陇头水》:“生归苏M国,死别李将军。”另参见文明部、诗词“李陵诗”、人事部·情感“李陵悲”。

  【沉碑会】参见地理部·水流“碑沉汉水”。唐杜牧《送牛相公出镇襄州》:‘“遥仰沉碑会,鸳鸯王佩敲。”

  【饮羽威】参见人事部·禀性“石饮羽”。唐李峤《石》:“宗子维城固,将军饮羽威。”

  【养由】参见武备部·其他“百步穿杨”。唐张建封《酬韩校书愈打毯歌》:“齐观百步透短门,谁羡养由遥破的。”

  【故将军】参见人事部·其他“灞陵夜猎”。O指旧时之将军,或喻失势之人。宋陆游《余为成都帅师参议成将军汉卿相从无虚日为赋此诗》:“山中岂识故将军,但怪英姿凛不群。”

  【骂坐灌将军】参见政事部·正直“灌夫骂”。宋苏拭《会客有美堂周那长官以诗见寄因和》之一:“颇忆呼卢袁彦道,难邀骂座灌将军。”

  【胆大姜伯约】仨国志·蜀书·姜维传》:“魏将士愤怒,.杀钟会及(姜)维,维妻子皆伏诛。”裴松之注引《世语》:“维死时见剖,胆如斗大。”'姜维,字伯约。O喻有胆量、勇猛。唐韩捆《送刘将军》:“胆大欲期姜伯约,功多不让李轻车。”另参见人体部·其他“大胆”、器用部·器皿“胆如斗”。

  【射虎将军】参见动物部·走兽“射虎”。金元好问《赠萧汉杰》:“射虎将军右北平,短衣憔悴宿长亭。”

  【善多多】《史记·淮阴侯列传》:“上(刘邦)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否),各有差。上问日:‘如我能将几何?'信日:‘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奖日:‘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擒)?'信日:‘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o喻越多越好。清赵翼《奉命赴滇从军征缅甸》:“为政已应书下下,将兵敢说善多多。”

  【葛强】参见人事部·狂放“山谷醉”。O指跟随自己的爱将。唐杜甫《清明》:“马援征行在眼前,葛强亲近同心事。”

  【廉颇】参见器用部·饮食“强饭廉颇”。清顾炎武《郝将军今为医客于吴之上津桥言及旧事感而有赠》:“入楚廉颇犹未老,过秦扁鹊更能工。”

  【廉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商相如被赵王拜为上卿,位居廉颇之上,廉颇深为不满,井寻找机会折辱商相如。画相如为了避免与廉颇冲突,每次都设法回避。商相如舍人对此都十分不满。商相如说:“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骛,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惧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听说后,“肉袒负荆,因宾客至两相如门谢罪。日:‘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骤,为刎颈之交。”O喻指将相忠心为国而结下深厚友谊。唐李白《醉后赠从甥高镇》:“时清不及英豪人,三尺儿童重廉蔺。”另参见化类部·师友“负荆”、植物部·木本“负荆”。

  【歌三箭】参见武备部·其他“三矢平虏”。宋张元斡《次友人书怀》之二:“将军未报歌三箭,乐府徒传舞丙蛙。”

  【燕将】参见武备部·其他“田单术”。唐孔绍安《结客少年场行》:“吴师惊位象,燕将警奔牛。”

  【十年相】参见植物部·草本“懒残芋”。宋陆游《睡起遣怀》:“身存那用十年相。破坏且为凶岁储。”

  【三台】《晋书·天文志D‘“三台六星,两两而居,起文昌,列抵太微。一日天税三公之位也。在人曰三公,在天曰三台,主开德宣符也。”O喻宰辅重臣。唐贯休《到蜀中与郑中丞相遇》:“深隐犹为未死灰,远寻知己遇三台。”另参见天文部。天体“台星”。

  【山中宰相】「《南史。陶弘景传》:永明十年,“(陶弘景)上表辞禄”、“止于句容之句曲山”。‘“(梁)武帝既早与之游,及即位后,恩礼愈笃,书问不绝,冠盖相望。……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0指处士议政。唐徐寅《岚似屏风》:“山中宰相陶弘景,谷口耕夫郑子真。”另参见政事部·议政“陶山相”、人事部·雅逸“陶隐居”。

  【凤池客】参见地理部·水流“凤池”二唐刘禹锡《有感》:“昨宵凤池客,今日雀罗门。”

  【甘罗作相】《史记·甘茂传》附《甘罗传》:“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赵襄王郊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赵玉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O喻少年通显。唐杜牧《偶题》:“甘罗昔作秦丞相,子政曾为汉辇郎。”另参见人物部·人杰“甘罗”。

  【功人】参见动物部·走兽“功臣狗”。0喻谋臣。清王昙《留候词》:“功人功狗两无益,徒受亭公谩骂名。”

  【东山起】参见地理部·土石“东山”。O指失势后重新得势、唐杜甫《暮秋枉裴道州手礼率尔遣兴寄近呈苏涣侍御》:“无数将军西第成,早作丞相东山起。”

  【丞相叹】参见人事部。志趣“李斯涵鼠”。来苏叔堂《赋鼠须笔》:“既兴丞相叹。又发廷尉怒。”

  【丞相阁】参见人物部·圣贤“招贤地”。唐钱起《送王相公赴范阳人“幕开丞相阁,旗总贰师营。”

  【伍员】参见人体部·头面“伍得抉目”。唐刘长卿(登吴古城歌》:“伍员杀身谁不冤。竟看墓树如所言。”

  【汲黯】《史记·汲郑列传》:“汲黯。字长孺”,“上闻召以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好直谏。数犯主之颜色”,“‘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位。“O喻指敢于直谏的忠臣Z 唐杜甫《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十韵补“汲黯匡君切,廉颇出将频。”另参见政事部·忠直“汲黯直丶一。

  【问喘牛】《汉书·丙吉传》:丙吉为丞相,“尝出,逢清道群斗者,死伤横道,吉过之不问,椽史独怪之。吉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吉止驻,使骑吏问: ‘逐牛行几里矣?'像史独谓丞相前后失问,或以讥吉,吉日:‘民斗相杀伤,长安令、京兆尹职所当禁备逐捕……宰相不亲小事,非所当于道路问也。方春少阳用事,未可大热,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时气失节,恐有所伤害也。三公典调和阴阳,职当忧,是以问之。'椽史乃服,以吉知大体。”O喻官吏关心民间疾苦,或指位居宰相之职。宋梅尧臣《依韵和丁元珍寄张圣民》:“诗书每博约,文酒时献酬。其间最达者,今已问喘牛。”另参见动物部·走兽“牛喘”、政事部·治理“问牛”。

  【齐相费二桃】参见植物部·木本“三士桃”。唐李白《梁甫吟》:“力排南山三壮士,齐相杀之费二桃。”

  【张良筹】参见器用部·日用“借署”。元萨都刺《彭城杂诗》:“夜深一片城头月,曾照张良案上筹。”

  【和羹】参见人物部·将相“和羹”。O借指梅花。k徐贵《梅花》:“结实和羹知有日,肯随羌笛落天涯?”【和羹】《尚书·商书·说命下丶“王日:‘来汝说…··、著作酒m,尔唯曲$2若作和羹,尔唯盐梅。”O喻指宰相。唐刘禹锡《和汴州令狐相公到镇改月偶书所怀》:“受赈新梁苑,和羹旧傅严。”另参见植物部·花卉“和羹”、器用部·饮食“梅羹”。

  【武侯功】参见政事部·治理“七擒略”。唐胡曾《草檄答南蛮有咏》:“为报南蛮须屏迹,不同蜀将武侯功。”

  【舍牛相齐】参见人事部·贫贱“宁戚饭牛”。宋陆游《饭牛歌》:“人生碍饱万事足,舍牛相齐何足言。”

  【范大夫】参见人事部·雅逸“范当归”。唐鲍溶《淮南卧病问李相支简移军山阳以靖东寇感激之下因抒长句》:“教闻清静萧丞相,计立安危范大夫。”

  【茅庐卧龙】参见人物部·帝王“三顾”。唐汪遵《南阳》:“若非先主垂主顾,谁识茅庐一卧龙?”

  【非熊】参见人事部·睡梦“梦非署'。O指扶持国政之相。唐元稹《有鸟二十章》:“文王长在苑中猎,何日非熊休卖屠?”

  【钓国】参见动物部·鳞介“钓鱼”。唐罗隐《题皤溪垂钓图》:“吕望当年展庙漠,直钩钓国更谁知?”

  【追韩信】《史记·淮阴候列传》:“(韩)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卜,上巨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丶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 ‘若所追者谁?'何日:‘韩信也。'卜复骂日:‘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日:‘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O喻指重视贤人,善于保护人才。唐李商隐《四皓庙》;“萧何只解追韩信,岂得虚当第一功。”另参见政事部·议政“萧君荐”,人物部·圣贤“无双土”。

  【济巨川】《尚书·说命上》:高宗以傅说为相,“命之曰:‘朝夕纳海,以辅台德。若金,用汝作砺;若济巨川,用汝作舟辑;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O喻指宰相。唐沈#期《哭苏眉州崔司业二公》:“崔昔挥宸翰,苏尝济巨川。”另参见天文部·气象“霖雨”、器用部·车船“济I;D舟”、人事部·志趣“济川心”。

  【唾面娄】参见人事部·雅逸“师德量”。唐唐彦谦《和陶渊明贫士诗七首》之四:“中年涉事熟,欲学唾面娄。” 地理部·土石“傅野”。0喻受到帝王赏识。来黄庭坚《读方言》:‘“卜师非熊罴,梦相解靡索。”

  【曹参爱酒】参见器用部·饮食“曹参酒”。唐贯休《大蜀皇帝潜龙日述圣德诗五首》之五:“西伯最怜耕让畔,曹参空爱酒盈搏。”

  【楚相拔葵】参见植物部·草本“拔葵”。宋梅圣俞《希深所居官合新得相府蔬圃以广西园》:“楚相拔葵后,萧条三亩余。”

  【鞭平王】参见人事部·冤怨“鞭尸”。唐李白《游傈阳北湖亭望瓦屋山怀古赠同旅》:“运开展宿愤,人楚鞭平王。”

  【鹰犬人】参见人事部·情感“黄犬悲”。0指丞相。唐李白《冬夜醉宿龙门党起言志》:“傅说版筑臣,李斯鹰犬人”

  【云台画象】《东观汉记》:“(永平三年)春二月,图二十八将于云台,册日:‘部符封侯,或以德显。”'《资治通鉴·卷四十四》列其功臣姓名。0指表彰功臣。唐杜甫《寄董卿嘉荣十韵》:“云台画形象,皆为扫氛妖。”另参见器用部、宫室“云台”、文明部·书画“图画云台”。

  【李广不侯】《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与从弟李蔡都是汉将军,“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诸广之军吏及士卒或取封侯。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候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候邪?且伺命也?”℃指功劳虽大,但命运不佳,不得晋升。唐徐酬赠杨著入“李广不侯身渐老,子山操赋恨何深。”另参见人事部·其他。未封侯 一

  【封留】丨《史记·留侯世家》:“汉六年正月,封功臣。一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市日:‘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巨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O指功臣良将能不居功自傲,功成身退。来苏轼《次阳行先入‘“拔葵终相鲁,辟谷会封留。”另参见人事部·雅逸“择留”。一

  【登坛】《史记·淮阴侯列传》:汉王欲拜韩信为将,“(萧)何日:‘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日:‘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 ‘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O指对高级将领进行任命。唐苏颜《同饯阳将军兼源州都督御史中丞》:“将礼登坛盛,军容出塞华。”另参见器用部·宫室“韩坛”、人物部·帝王“拜韩信”。

历史反思

  历史考试并非之前的背好了就能考高分,而是需要有夯实的历史基础和综合分析能力。

  奠定夯实的历史基础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要做到“历史学习线索化、历史线索事件化、历史事件要素化,历史要素要点化、历史学习现实化。”将历史的学习根据线索、事件、要素、要点分列出来,最终运用到做题中去。夯实历史基础知识就像盖楼一样,没有牢固的地基做支撑,楼房盖得越高越危险。

  增强综合分析能力,要做到多做题、勤思考、灵活运用知识,以此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在做题的时候,要自己先思考,做完后再用不同颜色的笔核对答案,对于做错的题目,要有意识的进行记忆,保证不再因此类型的题目出错。对于题目中的开放性试题,自己要尝试去做,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过程。

上海高考文综历史试题难度点评

  历史卷:打通历史意图明显

  上海海洋大学附属大团高级中学历史教师钱洪海:

  今年高考历史卷海派特色鲜明,给我们日常教学不少启示,值得一线教师关注。

  第一,注重高中历史的“通史”特点。如第36题体现了命题者试图打通中国古代史的意图。第40题“严复笔下的进化论”,则将赫胥黎原著直译文和严复译文进行比较,体现了命题者试图打通中外历史的意图。

  第二,注重学习历史的层次感。历史学分为四个层次:史实的确认、史事的理解、历史规律概括和历史意义的评价。试卷第36题和第40题并非简单地停留于史实确认层面,而是引导学生关注史事的理解和历史意义的评价等更高层面。如对“无为”之实则为“因循”和“汉初遗产”的理解,对汉武帝的“有为”和“严复笔下进化论”的评价等。

  第三,注重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高考虽说是选拔性考试,但并未忽视历史教育功能的发挥。第40题凸显了历史学科的公民教育特性,即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历史问题。第40题的第三问,“你如何理解严复笔下的进化论?”对上述设问的解答,仅仅依据教科书很难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而必须结合材料,并对之做出理性的分析和价值判断。

高中的解题技巧

  ⑶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

  6、常见考点

  ①、议论文的论点考点:

  第一,分清所议论的问题及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所持的看法(即分清论题和论点)。

  第二,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

  (1)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

  (2)在文章结尾,就是所谓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

  第三、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论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首先、其次、第三等。

  第四、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第五、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分析论据可以看出它证明什么,肯定什么,支持什么,这就是论点。

  ②、议论文的论据考点:论据是论点立足的根据,一般全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1、用事实作论据。事例必须真实可靠,有典型意义,能揭示事物本质并与论点有一定的逻辑联系。议论文中,对所举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突出与论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明确论据时,不仅要知道文中哪些地方用了事实论据,还要会概括事实论据。概括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

  2、用作论据的言论,应有一定的权威性,直接引用时要原文照录,以真核对,不能断章取义;间接引用时不能曲解原意。

  ③、议论文的结构、层次考点:结构有: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总分式结构。

如何做好历史主观试题

  主观试题分两类:材料解析题和论述题。

  材料题:首先,对材料进行阅读,分泛读和精读两个层次,泛读就是把材料大意看懂,概括中心思想;精读就要注意材料里的每一个重要信息,例如每一段材料的出处,摘自哪本书,这个信息往往给我们起一个提示作用。然后,是一个迁移过程,就是把材料和教材,跟平时学习过程中掌握的历史知识结合起来,材料背景与哪个事件有关,即史论结合。

  论述题:史料论述的结合非常重要,有观点还要有相应的史实来支持这个观点,这个史实要选择最具典型意义的,因为同类史实可能接触很多,要把最典型的史实作为论据反映在卷面上。注意要论从史出,观点和史实不能分家,要融合二者。近几年的高考题中,鼓励考生在回答时独立地谈自己的一些观点,这是高考出题命题的一个方向。例如近年一道高考题,是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有两种观点,一种以肯定为主,一种以否定为主,问考生同意哪种观点。这道题的标准答案是有两套的,可以同意前者,也可以同意后者,只要能找到论据支持,自圆其说,没有对错。也可以对以上两种观点都不同意,谈自己的观点,谈第三种观点,自圆其说。

高中历史学习要点总结

  1.“循序渐进”──就是人们按照学科的知识体系和自身的智能条件,系统而有步骤地进行学习。它要求人们应注重基础,切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循序渐进的原则体现为:一要打好基础。二要由易到难。三要量力而行。

  2.“熟读精思”──就是要根据记忆和理解的辩证关系,把记忆与理解紧密结合起来,两者不可偏废。我们知道记忆与理解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只有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理解,理解才能透彻;另一方面,只有在理解的参与下进行记忆,记忆才会牢固,“熟读”,要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精思”,要善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用“自我诘难法”和“众说诘难法”去质疑问难。

  3.“自求自得”──就是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尽可能挖掘自我内在的学习潜力,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自求自得的原则要求不要为读书而读书,应当把所学的知识加以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

  4.“博约结合”──就是要根据广搏和精研的辩证关系,把广博和精研结合起来,众所周知,博与约的关系是在博的基础上去约,在约的指导下去博,博约结合,相互促进。坚持博约结合,一是要广泛阅读。二是精读。

  5.“知行统一”──就是要根据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切忌学而不用。“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以知为指导的行才能行之有效,脱离知的行则是盲动。同样,以行验证的知才是真知灼见,脱离行的知则是空知。因此,知行统一要注重实践:一是要善于在实践中学习,边实践、边学习、边积累。二是躬行实践,即把学习得来的知识,用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总结

  有的同学认为:我们从初中到高中,一直都在学历史,而且,初中、高中的历史课本的内容大体相似,其实,大家只看到了现象,而没有看到事情的本质。实际上,它们是点、线、面的关系。高中历史更注重历史的线索和时代特征以及一定的历史理论。因此,要学好高中历史,决非简单的背背就能顺利过关。高中历史知识可以分为章节知识、专题知识和理论知识,其中,章节知识是基础。章节知识和专题知识纵横交错,构成知识网络;历史理论支撑起网上的知识点,形成一个多层面的立体交体系。比如说,中国近代史有三条线索:外国资本主义侵华史、中国人民抗争史、中国人民探索史。

  像这样的线索和时代特征,就需要大家在学习的时候及时予以总结。注重知识的整体性、阶段性、理论性,因此,在学完每一个历史时期或阶段内容时,一定要及时将每一个历史时期或阶段的知识由点到线构建成一完整知识体系框架,注重对每一个历史阶段特征的分析和理解,把握历史发展的总体脉络,以高屋建瓴,拓展思路,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注意分析归纳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阶段面貌、历史趋势、经验教训,使繁杂的知识条理清晰,并从中总结出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要学好高中历史,还需要一定历史理论的学习。高中历史比初中历史的难度提高了一个层次,注重历史的前因后果,加强了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而在这其中就蕴藏着历史理论。与高中历史联系比较密切的历史理论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和基本观点。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这便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规律。生产力就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是改造自然和影响自然并使之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生产力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三个主要因素。生产关系指的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它是生产力的社会存在形式,包括产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三个主要环节,含有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等主要内容。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又一基本规律。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经济基础。社会上层建筑指的就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思想、观点,以及相应的制度、设施和组织的复杂体系。具体说,它指的就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的经济基础要求相应的社会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社会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着很大的反作用。适应于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落后的或超前的社会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第三、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个人在社会中是比较渺小的,只有当个人结合成群体,才能真正地发挥出社会主体的重大作用。即使是杰出人物,他们的作用再伟大,也只反映群众要求,依靠群众力量的基础上,才能对社会历史发挥一定的影响。

  第四、历史是不断进步的。任何历史人物、政党、团体、历史活动、制度、措施等都必须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必将灭亡。

  第五、掌握一定的评价方法。

  我们学习历史,决不能“为历史而历史”,而是要有一定目性的。学习历史,主要是为了以史为鉴、学以致用,能够将在历史课上学到的东西用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我们分析问题的时候,就要采取正确的评价方法:

  (1)坚持正确的立场。人民的立场、进步的立场、爱国的立场、全球利益的立场等等,就是正确的立场。比如说希特勒的所作所为,完全是在拉历史的倒车,他违背了人性,企图从根本上抹煞人类文明。因此,希特勒是整个人类的公敌,为人不耻,遭人唾弃。

  (2)坚持历史评价而非道德评价。这条原则涉及到的主要是人物的评价。对历史人物,应根据他们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在客观上所起作用来进行评价,不能用道德来衡量一个历史人物。

  (3)评价历史应坚持阶级分析方法。一般而言,历史人物生活在阶级社会,客观上都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因此,只有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才能更深刻地揭示其活动的本质。运用阶级分析方法,首先,在分析历史人物的历史活动时,应给历史人物以阶级定位,注意确定阶级属性的标准不是观其出身而是观其言行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如康有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自幼饱读四书五经,一生从未当过资本家,但其思想主张和行为却符合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因此他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人物。其次,对一定历史人物或社会集团,应该用其阶级属性来解释其言行。如太平天国之所以失败,从主观原因来讲,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另外,在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时,注意不要简单化、一刀切,如认为只要是地主阶级就一定反动、腐朽,只要是农民阶级就当然肯定。

  (4)评价历史事物应坚持效果第一,动机第二。历史是复杂和矛盾的。在历史文明的进程中,主观上的善良愿望未必都能得到善的效果,恶的动机又常常成全了善的效果,以至以往文明处处交织着这种善与恶的二律背反。在评价历史时,应将效果与动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不可偏废,同时应将对效果的评价放在首位,因为对历史起作用较大的是结果而不是动机,同时动机对效果的实现又有一定的关系,所以也要兼顾动机。

  综上所述,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要学会学习,然后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解决最基本的基础知识,最后要掌握一定的历史理论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达培养能力的目的。这样,成功一定会属于你。

历史主观题解题方略

  纵观近年高考文科综合考试历史主观题命题方式的发展演变,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试题多是引用新材料和相关图表,构成一种新的问题情景,充满一股生气,令人耳目一新;二是在设问方面,分层设问,层层推进,既有课本基础知识方面的提问,又有检验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联系实际说明问题能力方面的提问。总之,主观性试题的这种命题方式,变以往的单纯性材料解析题和单纯性问答题为材料、图表、文字结合型综合问答题,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引导学生致力于历史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有利于克服猜题押题倾向,有利于选拔学习能力出类拔萃的人才。

  那么,怎样解答这种新型的历史学科主观性综合题呢

  第一,要认真审“材”,读懂试题所提供的材料,从中发现、判断和提取有效信息。以2003高考文综(全国卷)第37题为例(这是近几年高考文综试题中最典型、构思最好、结构最佳的一道历史学科内综合问答题),这道题图文并茂,信息量大,两段文字材料均为文言文,四幅砖壁画画像均标以名称(“沙漠之舟”、“犁耕”、“龟兹妇女采桑”、“驿使”)。我们在读题时要抓住材料中关键的字、词、句,重要的文字语言和形象语言,透露出来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其中,有提示时间的,如“汉武帝时期”、《汉书》、《明史》、“明中后期”;有提示地理方位的,如“西北”、“自敦煌西至盐泽”、“起居庸(关)至山海(关)”、“长城沿线”;有展示史实的,如“乘塞列燧”、“(匈奴)攻之,而不能害”、“置使者校尉领护”、“筑敌台三千”、“九边生齿日繁,……商贾日通……”。所以,在审题和阅读材料时,一定要做到全盘把握,重点突出,透析“零部件”,心悟“提示语”,做到“

  一切为我所用”。倘能较为清楚地阅读和正确地理解试题所提供的材料,就为下一步解题做好了重要铺垫。

高中历史探寻“公式法”答题模式

  提供一篇学习方法,为您提供帮助!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

形势与政策1500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