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著名的山水画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水墨山水

  时常有人说中国山水优美,但他们不知道,中国的精魄。中国山水的精魄都存在淡淡的墨香中。

  作为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古中国极为昌盛。繁荣的人们开始欣赏自然,谈笑间,醉酒间,在人们眼中的山水被笔墨记录在洁白的宣纸上——大红大紫的花,青颜常贮的山,清澈见底的水,袅袅婉约的云,仿佛是天地间最绚烂的颜色——但却无一例外成为了墨色。或为画,或为诗词,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于天地间,却无半分违和感。

  也许是技术有限,也许是刻意而为。人们不爱写实却偏爱意。他们不要大红大紫,也不要青颜常贮,他们仅仅是将神韵牢牢记在心中,挥于纸上。那流转的神采,好似真的记录下了热烈的花、苍劲的树、清洁的水和纯净的云——怕是融入了作者的魂罢!

  (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拜周敦颐所赐,花中君子的名号落于莲的头上,本显妩媚的它落上了几分清亮的色彩。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这既是周敦颐对莲的描写,也是对自己的描写。他爱雅丽端正、清幽玉洁的莲花。爱莲池上的六角亭有他轻叹的气息,之字桥上有他漫步的痕迹。在夏天盛开的一池莲花让他有了知己的感觉。那缕缕清香,那些随风飘逸的莲花让他有感而发,写下《爱莲说》万古传诵。莲给了他心理安慰,他便赠莲一名号,留下那神韵又何妨?就算他去,那天地间的莲也是开不尽的。这是他的道,是他心中的山水。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二)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梅雨绵绵,蛙声阵阵。本是美好的时节,却在此失约。也罢,也罢。有雨作赏,有蛙作伴,也不失为美事。人人道我诗好,却不知我内心的落寞。人人道我细致,却不知我只求一知己。当官又如何?大丈夫没有作为才叫耻辱!现在我也只能听着蛙声,看着绵雨了!这世间哪有能安闲的一方山水,哪有懂我的人啊!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三)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去蕲水的清泉寺游玩,却没想到有如此美景。兰草的嫩芽浸入小溪,松林间清静的小路没有污泥。最教人赏心悦目的,还是执著向西流的溪水啊!他这样想。人人说他老了,不会再有作为了,但他偏不服老。连流水都执著如此,他又怎能独自哀叹呢?他的心情愉悦起来。这是他选择的路,是他相信的道,是他相信的山水!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四)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九龄,现在已是八月,洞庭的水已与堤岸齐平。我从这儿看,湖水涵容着天空,水天浑然一体。湖上蒸腾的雾气笼罩着整个云梦泽,汹涌的波涛冲击着岳阳城。我想渡船看个究竟,却没有船只。看着垂钓的人,却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情。我自认有抱负,但无人引荐。安居不仕有愧于圣明天子。我再不想临渊羡鱼了。这是我选择的道,是我想要的山水!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山水,已不仅仅指景色了,更多的是一种心境,一种有感而发。山水,存在中国人的心里,存在淡淡的墨香中。嗅着墨香,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一幅幅画面,感觉到了他们的神韵。

  它、他、她融于一体,才有了心中那一幅幅动人的山水!

中国十大著名的山水画

中国古代最经典的山水诗

  【导读】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在一首山水诗中,并非山和水都得同时出现,有的只写山景,有的却以水景为主。但不论水光或山色,必定都是未曾经过诗人知性介入或情绪干扰的山水,也就是山水必须保持耳目所及之本来面目。当然,诗中的山水并不局限于荒山野外,其他经过人工点缀的著名风景区,以及城市近郊、宫苑或庄园的山水亦可入诗。

  1.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品鉴

  古人说曹操诗歌具有“霸气”,其实所谓“霸气”,正是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的流露。曹操通过观沧海所体悟出的乃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人生境界,是含纳万物、吞吐日月的英雄胸襟,具有挥洒酣歌、刚健挺拔的阳刚之气。

  2.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谢朓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品鉴

  诗的基本内容在题目中已经传达了出来,诗人在黄昏时分,居高临下,还望京都。“白日”二句写京邑巍峨的宫殿,“丽”显示出光泽感。“余霞”四句写京邑郊外景致,为小谢名句。轮廓清晰,音节圆转,属对精工,秀气成采,故李太白诗云:“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结尾数句抒发去国怀乡的惆怅之情,从中折射出谢跳等士族文人内心深处的危惧与苦闷。

  3.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品鉴

  真实、生动地层现了塞北草原辽阔苍茫的北国风光,与江南水乡的秀美迥然不同。“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句,简洁空灵,“风”是动力,有了“风”,由静态的美转化为动态酌美。风格浑朴自然,悲壮激越,折射出北方游牧民族粗犷豪放的性格特征。

  4.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下,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品鉴

  “青山”、“绿水”对仗工丽,“潮平”、“风正”恢宏而新奇。“悬”字妙。“海日”两句妙绝千古,殷蹯云:“诗人已来,少有此句。”(高棅《唐诗品汇》)“生”、“人”二字写活了“海日”、“江春”。尾联透出浓郁的思乡之情。

  5.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凡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品鉴

  清人王阊运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竞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曲,尽其支流。宫体之巨澜也。”(《湘绮楼说诗》卷一)闻一多先生誉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

  题中五字皆为名词,是五种自然美景,五景组合成为一幅幅动态的画面,其中以“月”为主体。在空灵而迷茫的月色中,诗人展现大自然的奇丽景色、驰骋神思于天人之际,咏叹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将澎湃的诗情与深邃的哲理水乳交融般地结合为一体。

  6.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品鉴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历代写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一首七律,人称最佳。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他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唐诗三百首》是后人对唐诗的选集,就把崔颢这首诗列为七律诗中的第一首。可见对此诗的器重。

  7.临洞庭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品鉴

  在盛唐诸公中,盂浩然年岁较长,又被时人视为飘逸之高士,然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二句,沉雄空旷,足以显示盛唐气象。

  8.山居秋瞑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品鉴

  “空山”非山空也,实为心空。“心空”并非心中无景,心中无情,而是心中无俗景,心中无俗情。“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幽清明净,毫无纤尘。“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浣女清纯如水,渔翁返朴归真。《楚辞·招隐士》曰:“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反其意而言之,“空山”不空。

  9.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睛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品鉴

  首联是远眺之景;次联写登山所见,诗人抛开了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只抓住“白云”、“青霭”来写,一切景致都笼罩在烟云雾霭之中,令人似乎如人仙境。第三联是诗人登临绝顶、游目四周时的所见之景,俯瞰群山,尺幅万里。尾联交代出诗人已下至山谷,尽管天色已晚,但游兴未减,意欲借宿一夜,明日再游。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对山水的痴迷和山水对诗人的魅力。全诗清逸挺秀。

  10.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品鉴

  诗人以动显静,以声衬静,通过桂花飘落、明月东升、山鸟夜惊显示了春天夜晚恬静幽美的自然景色,也显示出大自然的生命律动。

人生山水画

  山和水历来都是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描写的就是山与水的至高境界。

  水有水的灵动,山有山的厚重。山和水有着各自的特点,又要相互映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山水画便强调了山与水的交融。泼墨挥毫,渲染出一座座敦厚的大山,山崖间一道瀑布倾泻而下,山脚下流淌的正是那灵动的清泉。没有了水的灵动,大山会显得呆板;缺少了山的沉稳,流水会变得很随意。山和水是一体,构成的便是一幅出色的山水画。

美丽的山水国画

  中国的山水可谓是千姿百态,包罗万象,各领风骚五百年啊!

  首当其出的便是有名的桂林山水,具有“甲天下”之称。这儿的山十分奇特,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却又连绵不断,环绕四周,令人摸不透。人坐在竹排上感到像是进入了一个由山水构成的一个巨大的迷宫,往往“山穷水复疑无路”,但却又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总能划出去。

  黄山,中国的山川之王,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说法。可见黄山的奇特与壮丽。清晨登上山顶,一眼望去,四周全是云海,层出不穷。东方的太阳正在慢慢升起,云朵一片一片地变成了红色的了,美好的一天就是从这儿开始,是多么的壮观呀!当秋高气爽之时之时登上黄山,四周万里无云,远处的山像连绵不断的小丘,被自己踩在脚下,更给人以一种“一览众山小”的高处感觉。

  中国的母亲河——黄河。虽然在世界上不是最长的,但水势却十分汹涌。它不知哺育了多少的华夏儿女。河水像是奔腾的骏马咆哮着,追逐着,它们踏着昆仑山脉,跃过黄土高原,直入渤海的怀抱。这是多么的澎湃啊!

  最后,还有那美丽的梦幻般的湖,青海湖。因为青海湖透明度达到八、九米以上,所以它才显得那么的晶莹明澈,没有一点暇斑。青海湖,被称为“青色的海”莫不是出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古谚。青海湖还是鸟的天堂,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鸟飞到这儿来安家落户,一派繁荣昌盛之景。

  中国的山水,自古便得到了文人墨客的青睐。每一处风景都释放着自己的魅力,吸引着游览者的目光。中国的一切山一切水,相聚在一起就成了一幅巨大的,壮观的,美丽的山水国画。

版上语文中国古代山水画

  山水画是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传统画科。其支科虽仅有山水与屋木(一称界画)两种,但名山大川、风景佳胜、田野村居、城市园林、楼观舟桥、历史名胜均可入山水画。中国山水画不但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更集中体现了中国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甚至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它是在中国画历史进程中得到突出发展的画科,在元代以后的画史上尤占重要地位。山水画的分类虽亦有依题材差异者,但传统习惯多按画法风格的不同:勾勒设色、金碧辉煌、富于装饰意味者称青绿山水或金碧山水;纯以水墨描绘者称水墨山水或墨笔山水;以水墨为主的略施淡赭淡青适于表现朝晖夕阳者称浅绛山水或淡着色山水;以水墨勾皴淡色打底并施青绿等敷盖色者称小青绿山水;几无水墨纯以彩色图绘者称没骨山水。

  中国山水画,源远流长。远在战国时代已在古地图中、在工艺美术品中、在具有装饰作用的建筑材料上零星出现,虽或为非完整构图的孤立形象,或为人物神异活动的背景,但依稀可见作者的神话迷信思想,并遗留着原始社会自然崇拜的痕迹。

  独立的山水画正式首创于魏晋南北朝之间,据文献记载东晋画家顾恺之即画有《雪霁望五老峰图》。南朝的宗炳与王微继之完成了两篇最早的山水画论《画山水序》与《叙画》。尽管至今未见这一时期的作品存留,若干作品中的山水仍是人物的衬景,以致“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甚至以夸张变形的手法处理树石,追求装饰趣味。但山水画理论已经成熟,或强调哲理性的显现,或重视抒情的表达,而且讨论了空间表现,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的理论基础。隋唐时代,中国山水画已经成熟,展子虔《游春图》,反映了隋代或初唐青绿山水画的面目,虽未脱装饰遗意,但写实能力有极大提高,饶有抒情意味。盛唐的吴道子进而发展了简练而又写实的山水画法,所画山水“怪石崩滩,若可扪酌”。中晚唐画家更创造了水墨山水、没骨山水亦出现于敦煌壁画中。五代北宋的山水画在真实描写大自然并表达一定的审美认识上达到一个高峰。继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分别开创或继承南北山水画派之后,北宋关仝、李成、范宽三家鼎立,各擅胜场。荆浩的山水画论《笔法记》,把谢赫“六法”移于山水,以“真”为主,强调以树木体现一定道德观念。北宋郭熙父子的《林泉高致》则围绕中国山水画创造的核心意境问题,系统地总结了经验,使中国山水画理论更加体系化。经过南宋画家对寄幽情美趣于精粹景色中的探索,至元代尤其是元四家——黄公望、倪瓒、王蒙、吴镇,山水画又出现了一个重视主观抒发与风格创造的新的高峰,也完成了山水画中诗书画的统一。

  明末董其昌简化古人创造的山水形象,参照书法开合起伏的法则,用以构置平面化的山水境界,造成了山水画的又一变异。入清以后,一派沿董其昌蹊径变化古法,在笔墨风格气味上谋求新意;另一派面向自然亦发挥笔墨传情的效能,独抒个性。后一派的代表石涛撰写的《苦瓜和尚画语录》(《画谱》)是古代山本画论中最优秀的名篇。五代两宋以后山水画的变异发展,不但造就了为数极多的名家和作品,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风格流派,还完成了在中国画论中居于首位的理论著述,为近现代黄宾虹、李可染等山水画大家的出现准备了历史条件。

  中国山水画虽然以自然风光为主要描写对象,致力于审美客体的发现与描绘,甚至省略山水中的人物,或把人物视为点景,但决不是被动的摹写,决不忘表现审美主体的认识、理想、感情与愿望。尽管出现在画面上的山水是有限的,是形貌上的,仅能是自然景物的局部或社会生活环境的侧面,但或者通过有限的取景表现对整个宇宙自然的由表及里的认识,或者在一山一水中寄托了对国家乡土的感情。它既要求描写自然景物的外貌及其丰富变态,又注重显现其运动中的内在联系。中国山水画的特殊传统是创造形神一致情景交融的意境。通过不同意境的构筑,实现画外意与“意外妙”,去吸引观者,感染观者。为创造动人的意境,要求山水画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把观赏了解认识、感受大自然与社会生活之总和酝酿为胸中丘壑,胸中意象,按写境与造境两种意境构置方式诉诸笔下。所谓写境,即寄情于实际存在的景物,更强调审美对象的实在性与具体情。所谓造境,即对现实景物进行更大胆的艺术概括、艺术提炼与艺术幻化,从而更强烈地表达作者的情感、理想与愿望。二者境象虽有具体与宽泛的不同,却无不以情与意为主导。

  在形象的描写上,中国山水画强调留影,亦即实行宏观的总体的把握,而不过分拘泥于细节;同时从物象的结构组织出发,形成了既反映树石类别的特点,又更具程式化的手法。在程式化法则的使用上,则反对依样葫芦,主张灵活变化,实际上是以高度提炼的结构程式进行写实。在空间的处理上,中国山水画要求“以小观大”,“折高折远”,游动视点,把高远、平远、深远、阔远巧妙地加以灵活运用。山水画的构图,比之人物、花鸟画更重视“势”的表现与“开合起伏”。所谓“势”也就是具体形象间的联系,所谓“开合起伏”,则是这样联系中的节奏变化。对“势”的表现与“开合起伏”的高度重视,是在静止的画面或简或繁山水的形象组合中体现大自然内在联系与运动的重要手段。山水画的笔墨技法,较一般的人物、花鸟画丰富多变。笔法主要表现为多种皴法和点苔法,墨法则湿者有“染”,干者有“擦”,趋湿相化为“破墨”,以干累积为“积墨”。笔中有墨,墨中有笔,彼此互相渗透,极尽千变万化之能事,有效地提高了笔墨状物抒情与表达独特风格的作用,对人物、花鸟画也发生了积极的影响。其色彩的使用,及书画的结合则具有相同于人物、花鸟画的特点。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民间艺术鉴赏论文1500

线上班会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