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自的朝圣路
各自朝圣和而不同
春去秋来,看人世繁花似锦,叶落飘零。
寒来暑往,听世间松涛如怒,鸟鸣婉转。
大千世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春花秋月夏蝉冬雪,皆兀自为景,成就人间阔大气象。万象如此。而人何以处世?其必曰:各自朝圣,和而不同。
遥想当年,春秋乱世百家争鸣,“君子和而不同”之风盛行:仲尼高呼仁义,庄子逍遥而游,韩非提倡法纪严明……百家之言,各自发表各自的意见,于激辩场上慷慨激昂,在生活路间泰而不骄,“道并行而不相悖”,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与交融中点燃。先哲各自朝圣,终铸就了万千气象的百年文化盛世。
继百家争鸣以来,历史的银河群星闪耀,却不如当年日月之光,何哉?秦汉以来的思想专制与文化禁锢正是罪魁祸首。统治阶级图一己私利,扼杀个性,埋没创新,使百姓众生只能喝“大锅茶”,盲目行在官方钦定的所谓“主流”的思想道路上,于是只有几点“爝火不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走在自己朝圣路上,孤独或哀伤。
近代,也许只有民间思想界才隐现春秋“和而不同”之风。吴宓口中“众思造乱,而莫肯平乱”的时代,群英萃聚,大师辈出:王国维秉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传播国学;林语堂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传宇宙文章;梁漱溟投袂而起,献身民主同盟……思想的高度和宝贵的个性在各自的朝圣路上挺身而起。
莫不是真如俗语所云“乱世才能出英雄?”“算而今,重到须惊”怕是先贤来到如今所谓“开放自由”的新时代的真实感受。自诩思想包容的新思想界人物或是因他人观点不合己意,出言不逊,破口大骂;或是因无形中的镣铐与根深蒂固的血脉中的奴性,一味随声附和,被当作别人手中的棋子。看似解放思想、开放社会,众生却不能各自品各自的茶,各自发表各自的意见而微笑互相点头,实是“小人同而不和”!
究其原因,也许乱世不是出哲人的根源,自身才是。固然时代的压迫更能造就独立自信的个性,但和平年代也并非无思想的锋芒,关键在于是否存有“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勇气,“有话则短,无话则长”的个性,是否存有对理想与自由的普罗米修斯式追求。
我希望有这一天,你和我各人拿各人的杯子,各人喝各人的茶,我们微笑致意,擦肩而过,然后继续行在各自的朝圣路上。那时,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各自的朝圣路读后感
翻开《各自的朝圣路》这本书,在书中我结识了诸多的朝圣者,更让我感受到周国平先生文字之间所渗透出的智慧、宽容和静默的力量,可以净化心灵,使我们的心灵变得丰富、善良、更高贵,着实令人感叹与钦佩。
当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而我们比任何时代人都更加繁忙,也享受着比任何时代更加丰裕的物质,但却仍然感到失落,这让有些人很不解。记得有些长辈曾经说过,他们年轻的时候,每天赚得钱不多,但是够花,每天吃的并不是很好,但是吃得有滋有味,看看你们现在有些人,工资不低,想吃啥吃啥,总是觉得生活平淡,没意思。长辈的话使我沉思。如何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而有意义呢?我想:要想使自己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需要有坚定的信念,有理想,有目标。不仅仅是生活在物质丰富的今天,还要使自己在这个物质丰富的当代,成为一个精神生活富足的人。因为精神生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存在和生活价值。
读着读着,我觉得我已经踏上了自己的朝圣路。这本书的篇幅虽短,但句句精悍,特别读到精神生活的哲学这篇文章时,让我深刻地体会到精神的高贵。其实读周国平的书,给我最大的裨益就是那种精神气质对我的感染,这些文字在充分显示着精神的力量,打开他的文字,你就会找到真正的自我。
周国平的《各自的朝圣路》这本书,理解时有一定的深度,但是,我总担心自己理解的是否有所偏差,不禁在学年组老师中经常的谈论,有时我们电话联系,有时微信沟通,有时QQ在线,有时还会聚在一起畅所欲言,在交谈中更深刻、更透彻的了解了书中的精神所在。特别是每每听到我们组长对某篇文章剖析之后,受益匪浅。记得她分析的这篇文章《苦难的精神价值》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只担心一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难。听听,不是所有的苦难你都可以承受的,有时,你都不配承受苦难。一旦遭遇,它也的确提供了一种机会,唯有借此机会才能得到考验和提高。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不能抱怨、退缩,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困难和压力对于我何尝不是历练。当你经历过压力和困难后,你会变得更加强大起来,这也是苦难的价值所在。就我个人来讲,我有深切的体会,我发现人经过一定的苦难磨练后会变强大起来。比如,上学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诵诗会活动和在进修讲的一节微课程,当时压力特别大,虽然过程很痛苦,可是现在回想起来,这何尝不是一种收获。我发现自己强大起来了。如果现在再让我面对这样的困难,我就不会像起初那样感觉压力那么大,因为压力和苦难让我的精神世界强大起来。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是一笔特殊的财富,当带着这笔财富继续生活时,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更加深刻的底蕴。其实,能承受苦难也是自身价值的体现,能承受苦难也是一种幸福!
读完周国平的《各自的朝圣路》之后,我确定我要做一个有信念、有理想、有目标的人,做一个精神世界强大的人。此时此刻的感觉,和这本书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但是,不怕,我会继续深入读下去,努力拉近我和周国平在精神生活的距离。
各自的朝圣路作文
世界上有多少个朝圣者,就有多少条朝圣路。——周国平
匍匐,起身,再匍匐,再起身。这种不亢不卑的独信,在凝瞬间使人动之于天地,感之于苍穹。他们专注于自己的每一步艰难路途,每一次五体投地,每一转经筒超度和每一次口中神圣的经文叨念,举手投足间,望不尽天路高远,时过境迁。这里,路上的灵魂都是纯净的,没有压迫,没有玷污,身临其境,随手拈来便是一首空灵的歌,轻轻,梵唱着。
这是属于他们的朝圣之路,在梦的地方,有他们心中的真神。
千年的匍匐,独信者们用这种独特的方式,进入心灵的天堂。这般匍匐,双手直伸向前,五体投地的趴下,用双手画一个符号,起身,行至符号处再次匍匐。遇水,虔诚地磕足河宽,然后涉水;遇山,一级一步地跪足山高,然后跋山。次日的起点,便是前日的终点。周而复始,叹为观止。他们不卑,不亢,匍匐天地。风花雪月是他们眉间的痕迹,日月星辰是他们双目中的尊严。梦,灵,是上天的恩赐,所以保护,所以珍惜,所以虔诚地跪拜至今。
路上,萦绕着怀古流觞的信仰;足下,承载着朝圣爱者的念想;心中,向往着天宇间的圣洁。
其实每个人心中何尝不曾经幻想着一种超脱,那是与铅华相背的潇洒。行走在路上,我们朝拜着自己的神明,寻找着内心的声音,凭着坚定的信仰和冲破黑暗的勇气,才会发现处处是天堂的入口,只看你手中是否拥有打开天门的钥匙。
每个人,每个时候,都靠着自己的孤独行走在朝圣的路上,当你确定这是属于自己的朝圣路时,你其实并不孤独。
各自的朝圣路上,都有着念青唐古拉山风吹来的独信,来普渡心灵的浩劫;
各自的朝圣路上,都有青木玄石筑起的一座玛尼堆,来修明一生的德行;
各自的朝圣路上,为自己升起风马,静听一世的真言
苦难—人生的垫脚石—读《各自的朝圣路》有感
我很有兴致的读完了周国平的《各自的朝圣路》,、作者在不惑之年,生活中却发生了一连串想不到的变故,这些变故促使作者将更多的精力用来思考令人困惑的人生难题。因此写下了这本散文集。作者在,朝圣心路,这一辑中,写到了苦难的精神价值,作者认为苦难是人生的必含内容,一旦遭遇,它也是一种机会。人性的某种特质唯有籍此机会才能得到考验和提高。
我很同意作者的观点。关于苦难,古人早已有所深刻见解,南朝颜延之在《秋胡》中写到:“有怀谁能已,聊用申苦难。”还有清代唐甄的《潜书·劝学》中说道:“道者,其中无苦难之事,有便安之利。”是的,苦难是我们每个人都会去经历的,不过苦难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其意义,也就不同,有些时候,它是一块绊脚石,让你消极度日,有时它一块垫脚石,让你走的更远,飞的更高。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苦难是,对于强者是笔财富,对于弱者却是万丈深渊。”这句话说的甚好,说到底,苦难其实就是上帝给人的一道考题,即使无法写出完美的答案,或是全盘皆输,这都不要紧,重要的是,你对待苦难的态度,你若是积极面对,苦难就会鞭策你一直向前,然而,你若是消极躲避,苦难就会折磨你的精神和灵魂,直到把他们消磨殆尽,而你也早已失去了对生活本该有的那份活力和希望。
我和作者一样,无意颂扬苦难,而是想说明,苦难确确实实,是人生的一笔特殊的财富。
美国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从小双耳失聪,双目失明,一直生活在无际的黑暗和痛苦之中,后来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海伦凯勒,以顽强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并考入哈佛大学,写下了一系列着作。试问,是什么让海伦凯勒成功的?我觉得,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她的导师莎莉文小姐对海伦凯勒的细心教导,另一方面,便是海伦凯勒本身的惊人的毅力,那又是什么激发出了这毅力呢?是的,就是苦难,换句话讲,是苦难给个海伦凯勒力量,让她比其他的人,更加的迫切的想要了解这个世界,想要战胜苦难。苦难也许也是让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一个途径,打开成功之闷的一把金钥匙。其实,到了最后,到了我们凭着顽强的毅力战胜苦难之时,低下头,看看我们的脚下,会发现,我们正踩着苦难堆积成的垫脚石,一步一步的走在我们各自朝圣路上……
各自阅读的朝圣路
雨天读书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把一个人甩在沙发上读自己喜欢读的书,无任何功利驱使,思接千载,魂飘万里。香山居士有“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美句,窃以为如果有这样的高妙境界,换成我,决不会把美好时光浪费在与朋友喝酒聊天上。不妨这样遐想,你和朋友每人捧着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抵背而读,那种快意怎一个“好”字了得。
哲人早就界定过:“读一本好书的过程就是与智者对话的过程”。我们都有这样的阅读体验,当一本书里说到了你想说而你又无法言说清楚的东西时,你会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特别是读到某些句子时,已是泪眼婆娑,你却浑然不知,完全高蹈于作者的精神王国之中。读书与年龄息息相关,年轻时喜欢的东西,老了不一定喜欢。同一作品,不同年龄段的阅读感受也是不甚相同的。因为文学作品与读者的再创造过程有很大的关系,高妙的作品像国画一样,给观者留下了巨大的补白空间,读者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会填补上不同的生活画面,这正好印证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文学鉴赏观点。
小学时,对一些古诗句烂熟于心,但个中味道并没有体味到,只是一种囫囵吞枣的阅读。太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子美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半山的“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东坡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哪句没有悄无声息地潜入心底,但未能读出滋味,那是成长和阅读需要付出的代价! 柳柳州的《江雪》,今天我读一次哭一次,不知这是何种阅读体验?我们来看看这让人揪心的20个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国古代诗歌讲究炼意,一首诗就是一幅绝妙的图画。东坡在评价王维的诗时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可见,古代诗人在作诗时是很重视诗歌背后隐藏的画面。如果你是一位丹青高手,《江雪》给你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本。
我们顺着作者的思路,可以在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大雪封山,万籁俱寂,野渡孤舟,独钓江雪。这幅图画里,有人,有物,有动作,有意境,但从诗歌背后透出的是一种闲适,一种孤寂,一种旷远。我们不妨从每句里提炼出一个字:绝、灭、孤、独,然后稍加组合就形成了这样的文字:灭绝孤独!这首诗看似意境阔大,实际上它同样难逃脱抒发“小我”感情的窠臼。想把“孤独”消灭掉,那就说明当时的柳宗元是孤寂的,落魄的,志不得伸的!他只能借助文学这个载体来浇心中的块垒,这也完全符合文人的性格特点。禅宗将修行分为三个境界。
第一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第二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第三个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三个境界中都含“空”字,但“空”的内涵迥异。第一个境界追问的是“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样的人生难题;第二个境界阐明的是人已经从自然界中剥离出来,与外在的“水流花开”各成体系,互不关涉;第三个境界探求的是人对有限时空的超越。三个境界渐次深入,直达本质。那么,读书也该有三个境界:为升学而读→为工作而读→为人生而读。显然,前面的两种读书境界过多地著上了功利的色彩。
只有读书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自然地在你我的血液中流淌时,这种境界才是最高妙的,但这也是很多人难以企及的。 人生活于社会中,难逃鲜明的社会属性,很多时候是我们主动去适应社会,一些行为也会随着社会的嬗变而嬗变。比如,阅读看书,做学问,本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分内之事。但,我们反观当下,网络盛行,文化快餐,“恶搞”升级,很多人为利忙,为名奔,静下心来看几本书,讲几句真话,却成了一种奢侈!已故作家巴金不是被国人誉为“中国的良心”吗?实际上,他只不过是做了一个知识分子该做的事——读真书,说真话!
现在大学里的一些博士在完成论文时都喜欢“摆渡”(百度)+“狗狗”(搜狗),据说这种拼凑的文章能顺利pass!这种方法只能横行一时,绝不可能通行一世。阅读该是一种很愉悦的事,于个人而言该是一种自觉行为,而不该强求。古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警句,今有“强摁头的牛不喝水”的谚语。 读书是一个自律的活动,它不需强求,更不需摊派!“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当不读书的风气成为社会的常态,并被人们纷纷效仿时,那是对社会的一种绝妙反讽!也是对生活的一种彻底颠覆!作为中学生,不可能人人都达到为人生而读的境界,但我们至少可以做到为今后的工作而读,为明天的希望而读。读书犹如朝圣,各自有各自的朝圣路!但前提是我们必须得读,不能把读书硬生生地从我们身体中给剥离出来。
各自的朝圣路作文
林徽因曾言:“那些在雨季相伴前行的人,到某个路口,终要分手。”
人生亦如是。没有谁离不开谁,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都有各自的朝圣路。
正如索尔仁尼琴所言,“宇宙有多少生命,就有多少中心。”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闪烁着各自的光辉,正是这点点星火,斑斓了整个人类社会的星空。林逋赏“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梅妻鹤子;刘禹锡曰“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豪情万丈。这是个性的彰显,是他们独有的精神烙印。
西方人文主义以人为万物之尺度,正是一种对人的独特性的弘扬。人是目的,不是工具。人的价值并不由他的社会地位决定,也无高低贵贱之分。“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正是有七十多亿的烟火在天空中绽放,才有了这繁华热闹的盛世。
“路”字是由“足”和“各”组成的,“足”表示人要用双脚前行,而“各”就意味着人各有各的路。人的独特性,决定人各自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这是一个提倡创新、渴望声音的时代,我们鼓励不同的想法、不同的声音。如伏尔泰所言,“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各人有各人之见,何必于那康庄大道上随波逐流
且观那陶渊明于东篱下采菊饮酒,苏东坡于赤壁之下作赋放歌,贾岛苦心思索那“推敲”之奥,刘伶“幕天席地”的“酒德”……或隐逸出尘,或通达豁然,或精益求精,或洒脱狷狂,都是他们各自的朝圣路,通向他们各自的天堂。就像黄遵宪写诗,“我手写我诗,古岂能拘牵?”道不同,不相为谋,旁人指指点点,那就由他们说去吧,我们要做的只是“走自己的路”。
诚如陈寅恪先生所言,“惟此独立之精神,与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惟有精神独立、思想自由之人,走上各自的朝圣路,方能成为天地间“大写的人”。庄惠濠上之辩中,庄子对于惠子的质疑,轻描淡写地答道:“我知之濠上也。”只此一句,他与世界一同优游的精神显露无遗,他那充满奇特想象的心灵在天地之间翱翔。
至于各自的路何处寻觅,十分简单,只须“认识你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也就发现了属于你的路。而那些与千军万马一同挤独木桥的人,即使侥幸未被他人挤下桥去、落入水中,也至多只能在别人的路上重蹈他们的足迹。何不开辟一条你自己的路呢?只有你的朝圣路,通向的才是你的天堂。
“上帝让我生活在一个铁的时代,就是要让我唤回一个黄金时代。”时代洪流激荡的今天,愿人人都能踏足各自的朝圣路,抵达各自的天堂。
各自的朝圣路读后感
书中有这么一句:世上有多少朝圣者,就有多少条路。……每个人正是靠自己的孤独追求加入人类的精神传统的,而只要你的确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你其实并不孤独。
人的一生,的确可谓是一段朝圣的旅程,而每一个人的心中,总会居住这一个独属自己的神灵,坚守着自己的一份信念与向往。
在朝圣路上,纷纷扰扰,或是诱惑,或是苦难,世间的妖魔总想动摇我们那颗朝圣的心。诱惑会使自我迷失,苦难会让我们退避。而在纷扰面前,决定我们能否继续走下去的,不是什么天地神灵,正是我们一颗经得起考验的孤独之心。
孤独并不可怕,而正因孤独,我们更向往内心灵魂的朝圣之地。因一丝执念,因一份渴求,我们总会击败过去的自我,超越如今的自己。使精神在磨砺中更为坚韧,使内心在洗涤中越为轻盈,这样的我们,是否又向心中的朝圣之地更进一步?因此,我们不轻言弃,不畏朝圣路上的风风雨雨,更不畏曾经让我们惶恐的那份孤独。我们都是独自启程,抱着不败的信念往目标踏出了一步。孑然一身的我们,经历了风雨,尝遍了霜雪,也终在一路的风景中,收获了心中的那份充实和安然。
诚然,一个精神充实的灵魂,它将不再孤独。览尽三千世界,芸芸众生,此时有哪一样,不在我们心中?只要精神越为强大,内心越为宽广,我们足以将微笑赠予苦难,将悲伤同时收藏。这时的我们,海纳百川,与万物作伴,也就不再畏惧孤独的模样。
一条条的朝圣路,引着我们走向内心的自我,收获的是一路的精神力量:勇气也好,坚韧也罢,而我们,也正以一个不断蜕变的状态,离心中的神灵越来越近。因此,在朝圣路上,我们毋需害怕。无论是苦难带来的毁灭,或是黑暗所携带的压抑,还是孤独中默然的失落,我们都能坦然面对。我们要铭记,这是上天给予我们的历练。正如玄奘西行,面对九九八十一难的那份坦然和坚信,也终使他拥抱了内心的神明。
最后,走内心的朝圣路。朝圣的我们,应永远记住:在平淡中追求,在坚韧中守望,不轻言一丝的放弃。
各自的朝圣路—读余秋雨《莫高窟》有感
人类的将来,就是要在这颗星球上建立一种有关真、善、美的宗教,寻找一种皈依人性至纯的信仰,走出一条通向内心神圣净土的朝圣路!
莫高窟给与我们的,不是佛教故事,不是鲜艳色条,更不是佛教圣地的名声。就像余秋雨先生说的“它似乎还要深得多,复杂得多,也神奇的多”。这是一种聚会,一种感召,一种狂欢,一种释放。博大精深的佛教理义被寂寞舞者演绎得淋漓尽致;千年的宗教史和文化史在身人交融中诉说和传递;虔诚的信仰,为美的信念在邂逅的一瞬间爆发。经历了这种仪式的人,一定不会忘记仪式的洁净与高超。
只要有机会,我一定会投奔这种仪式,接受神明的洗礼和熏陶,洁净充满欲望的身体和灵魂。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的信男善女也一定会时时抬头,仰望前方——金光闪闪,千佛显圣。
不一定有什么宗教,但一定要有一种信仰,相信真诚永远战胜邪恶,智慧永远击败愚昧,心中的上帝永远在朝圣路上指引着我们,一步一步跋涉到天堂。
“我们是飞天的后人!”
各自的朝圣路读后感
世上有多少个朝圣者,就有多少条朝圣路。每一条朝圣的路都是每一个朝圣者自己走出来的,不必相同,也不可能相同。然而,只要你自己也是一个朝圣者,你就不会觉得这是一个缺陷,反而是一个鼓舞。你会发现,每个人正是靠自己的孤独的追求加入人类的精神传统的,而只要你的确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你其实并不孤独。
上面的这段话并不是我说的,它是周国平先生说的。各自的朝圣路,我们每个人向未来行进的道路,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朝圣路。我们朝圣的路必定是不同的,正如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完全相同的人,广而延至我们每个人自己的人生,必然是不同的。
各自的朝圣路,我认为我们每个人内心须有着朝圣者的心态,虔诚,忠诚。我们各自的内心深部,倘若缺失了这么一份心态,这么一种境界,那么我们的灵魂会感到孤独,孤独的行进在朝圣的这条路上。处于我们现在的这个阶段,处在现在的这种状态。激情,青春张扬,却内心敏感脆弱,迷茫相随。我们正在学会思考,学会思考自己前面的道路。正如周国平所说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我们的灵魂很多时候也是孤独的。孤独是一种常态,或许在喧闹中你会感觉不到这种孤独感,或许在有人相陪的时候你不会感觉的到。可是一旦你剩一个人了,你必须自己思考了,必须自己权衡事情了,必须做出自己的决定了,那时你会真切的感受得到,孤独的存在,但它或许也是好的。也正如《各自的朝圣路》所传达出的意思,学会和自己说话,也许你会发现真正的知心之人真的是那么稀少,古语不是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人与人之间天生就是有隔膜的,正是这种隔膜,它保持着一份距离,这才让我们学会去尊重彼此。
其实与自己没距离的,或许是我们自己本身。可是,就像平日里我们所熟知的,人最最难以理解的,了解的,恰恰又是自己本身。这就陷入一种矛盾了,我们既然与自己没距离,却因为人的很多本能,很多瞬息间的东西,使得自己却又非常难以了解自己。连自己都了解不了,想要花费时间花费精力去了解朋友,亲人,或许真正能了解的也只能是表象了。
学会和自己的内心谈话,学会尝试去了解自己,尽管我们可能要花一辈子的时间去做这件事情,但是我觉得这还是有必要的。这样,在我们各自的朝圣路上,才不会那么的忐忑不安,不会那么的摇摆不定,不会那么的后悔重重。朝圣的路上要保持着那颗虔诚的心。
这事实上是我们的人生之路,未来之路,思考的清楚些总比糊糊涂涂的过好些。最后想说的是,我觉得周国平先生的为人很谦逊,至少我从他的文字里读出的是这么一个感觉。一如他的文字,质朴,无华,真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