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写作背景
《岳阳楼记》复习
一)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因罪贬谪流放)守巴陵郡。越(到了)明年,政通(顺利)人和(和乐),百废具(同“俱”,全,都)兴。乃(于是)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在)其上。属(同“嘱”,嘱托)予作文以记之(代指这件事)。
1,解释划横线的词
2,翻译下列句子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叙这件事)
③.刻唐贤今人诗赋与其上:(把唐代名人和当代作家的诗赋雕刻在上面。)
3,回答下列问题
①.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答: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什么?(答: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③.概括以上文段内容?(答: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
④.首段交待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写滕子京的政绩,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缘由,为下文做铺垫。)
⑤.腾子京“谪守巴陵郡”,却仍然“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仍然努力处理政事,表现他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
(二)予观夫巴陵胜(美好)状,在洞庭一湖。衔(连接)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广阔)无际涯(边际);朝晖(日光)夕阴,气象(景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壮丽景象)也。前人之述备(详尽)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到达)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大概)无异(不同)乎
1,解释划横线的词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予观乎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
②.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噬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无边无际;早晚阴晴明暗多变,景象变化无穷。)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这些都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
3,回答下列问题
①从文中找出总写岳阳楼“大观”的语句。其中最有气势的两个词是什么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衔、吞)
②第二段中说“前人之述备矣”,照应上文哪句话
答: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③“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抒情)
(三)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放晴),阴风怒号,浊浪排(冲向)空;日星隐曜(光辉),山岳潜形(形体);商旅不行,樯(桅杆)倾楫摧(折断);薄(迫近)暮冥冥(昏暗),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离开)国(国都)怀乡,忧谗(别人说坏话)畏讥,满目萧然(萧条冷落的样子),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日光)明,波澜不惊(动,起),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停息),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有时)长烟一(全)空(消散),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尽头)!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一起)忘。把(持,执)酒临(面对,当着)风,其喜洋洋者矣。
1,解释划横线的词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像那春雨连绵不断,整月不晴的时候。)
②.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湖面平静。)
③.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被说坏话,惧怕被批评指责。)
4.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置之度外。)
⑤.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了,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
3,回答下列问题
①.写迁客骚人“悲”、“喜”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答: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②.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是什么?答:浮光跃金。
③.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是什么?答:静影沉璧。
④.写这两段的目的是什么
答:推导出“古仁人之心”与“二者之异”,表现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襟。
⑤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什么?(答:以物喜,以已悲。)
(四)嗟夫!予尝(曾经)求(探求)古仁人之心(思想感情),或(或许)异二者之为(心理活动),何哉?不以(因)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朝廷)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居庙堂之高)亦忧,退(处江湖之远)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在……之前)天下之忧而忧,后(在……之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如果没有)斯人,吾谁与归(归依)
1,解释划横线的词
2,翻译下列句子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译: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
②.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译: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在朝廷里做官就为平民百姓担忧;不在朝廷做官就为君主担忧。
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担忧在天下人之前,享乐在天下人之后。
⑤.微斯人,吾谁与归?译: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3,回答下列问题
①.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是什么?(或表现进亦忧,退亦忧的句子是什么?)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②.“进”“退”分别照应什么?答: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3.突出表达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与现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相似的句子。)
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⑤归纳以上文段的段意
(抒情、议论)抒发作者阔大胸怀和政治抱负。揭示全文中心。
⑥.文段中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的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对“二者之为”持什么态度
答: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内涵。否定。
⑦.文段的议论作用是什么
答: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
⑧.在文中用横线画出直接抒发“二者之为”的词语。
答:(1)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2)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岳阳楼记》总复习(1)作者写“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目的是什么?点明了滕子京的政绩。说明滕子京虽然被贬谪,却依然积极进取,有“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3)第二段表明“岳阳楼之大观”的句子是什么?景物特点怎样?“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表现了洞庭湖景象开阔而多变化的特点,渲染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4)作者写岳阳楼及其周围景色的目的是什么?景色特点与作者本人特点有联系吗?写岳阳楼及其周围景色的目的是引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景色特点与作者本人特点吻合:洞庭湖景色开阔,极有气势,这与作者的开阔胸襟和宏伟气度吻合。(5)三四两段写出哪两种不同景色及迁客骚人的不同览物之情?景色一:天气阴冷(阴);相关览物之情: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悲)景色二:春光明媚(晴);相关览物之情: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喜)(6)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的实质是什么?他们的悲喜之情都是“以物”“以己”而生。(以物喜,以己悲。)(7)作者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的目的是什么?与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之心。(8)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是什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胸襟阔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以天下为己任)。(9)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与古仁人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思想感情受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所左右。)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思想感情不受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所左右,有开阔的胸襟,以天下为己任。)(10)“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分别指什么?“进”和“退”分别指(呼应)什么?“居庙堂之高”指在朝廷做官,“处江湖之远”指不在朝廷做官。“进”指(呼应)“居庙堂之高”,“退”指(呼应)“处江湖之远”。(11)用原文语句回答怎样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12)“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指什么?迁客骚人的“以物喜”、“以己悲”之情。(13)“微斯人”中的“斯人”指什么人?古仁人(暗含滕子京)。(14)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滕子京的劝勉,结尾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就全文来看,这句有何言外之意?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人同道的思想感情,强烈而又含蓄的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及对朋友的期望之情.(1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品德。(16)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及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17)简单评价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先忧后乐”的思想是作者对待仕途进退和报效国家的道德准则,在封建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客观上有利于人民。从本质上讲,他的“忧天下”的主张是忧君思想,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借鉴和教育意义。(18)“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三句话脍炙人口,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句,结合《岳阳楼记》和自己的生活谈谈你的体会。(提示:谈体会既要联系原文,又要结合自己生活。第一句可围绕政治理想谈,第二句可围绕旷达胸襟谈;第三句可围绕远大抱负和民族责任感谈。)例: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滕子京在自己的政治生涯遭受挫折之时,仍然奋发有为,政绩卓著,有积极的政治理想,这是他身上最宝贵的东西。这启示我们:生活中不会一帆风顺,只有不畏逆境,志存高远之人,方能使自己的人生永闪光芒。
《岳阳楼记》读书笔记
《岳阳楼记》分叙事、写景、议论三部分。文章一开头作者略叙创作这篇文章的缘由:“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址,刻唐贤今人诗文于其上,嘱余作文以记之”。之后,用浓墨重彩,出色地描述了在岳阳楼上所能见到的景物,透过不一样的景物和不一样的思想感情比较描述,借文中“古仁人”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胸与抱负,这种人生理想对后世有志之士有永久的鞭策作用和鼓舞作用。
在妈妈的教导下,我很小就会背诵这篇文章,今年的寒假,妈妈又让我重温了《岳阳楼记》,文章中我最喜爱的一句话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意思就是:身居朝廷高位,为平民担忧;独处边远江湖,为君主分忧,这就是进京做官也担忧,退隐江湖也担忧,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必定说“当天下人还没有感到担忧的时候我就为他们担忧,而当天下人都安居乐业感到快乐之后,我才敢快乐”吧!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最大的感悟就是:我们作为生活在这个社会上的一员,就要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发奋学习,以天下民族和国家利益为己任,等将来长大后回报社会,以人民的快乐为自己的最大快乐。这才是一种高尚的思想情操和人生目标。
岳阳楼记文学背景鉴赏
岳阳楼与黄鹤楼、滕王阁号称江南三大名楼。它们的出名,应该说与题咏它们的诗文有关。在所有题咏它们的诗文中,黄鹤楼以崔灏的诗《黄鹤楼》,滕王阁以王勃的《滕王阁序并诗》,岳阳楼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最负盛名。曹丕在《典论论文》中云: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我觉得这不朽之盛事倒是说得十分恰切。譬如这三座名楼,之所以千古闻名,是因为有这些广为流传的歌咏它们的诗文。
它们作为名胜古迹,正如雨果所说的: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因为它们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高度的艺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这是先祖留给后人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后人理应好好地珍惜和爱护,否则,就是不孝。如果像如同楚霸王烧阿房宫,英法联军烧圆明园,那他就是历史的罪人。
滕子京在这方面做得很好。
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疾,自庆阳帅谪巴陵。由此可知,滕子京是被贬谪到这里来的。这对他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愤懑、落寞、抑郁、忧伤、痛苦等等情感郁结于心头,自然是无法排遣的了。唐代大诗人李白深谙其中三味,他在诗中写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其实还可用李清照的一句词来形容: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滕子京贬谪巴陵,虽然愤郁颇见辞色,不过,他在这种心境之下,重修岳阳楼,是想以张说为表率,于土木之中,以为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证者不为久,文字非有出于雄才巨卿者不为著,于是,请诸名家作《洞庭晚秋图》,连同亲拟《求记书》,并寄好友范仲淹。
适值此时,范仲淹因他施行的庆历新政失败,由参知政事贬为邓州知州。他在接到好友的《求记书》后,便想借题发挥,将自己宏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表达出来,与友人共勉。
文章开篇只用一句话点明了滕子京被贬一事,接着对好友大加赞美。被贬谪巴陵的好友,忘怀得失,心系百姓,励精图治,仅仅一年多时间,就把巴陵郡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这既是在夸将好友的才干,又蕴含有对好友的遭遇抱不平之意。
范仲淹并不是一味的恭维自己的好友,他这样写,也有自己的根据的。这可从好友重修岳阳楼得知的。
我们知道,岳阳楼作为一座名楼,它的规模肯定是比较大的,滕子京并非只是修缮一下,而是增其旧制,也就是要扩大它旧时的规模,这自然得花不少的银子,而滕子京既然拿得出这么多的银子来修岳阳楼,那就说明他将巴陵郡治理得很好的了。至于范仲淹说他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那是范仲淹把这当作对好友的希望,或者说是鼓励。
对于修岳阳楼一事,范仲淹也是很赞同的,因为这是千秋功业,就如同我们现在保护文物一样。
提到岳阳楼,就离不开洞庭湖。正因为有了洞庭湖才造就出了这么一座名楼。范仲淹认为,巴陵的美好景色,全集中在洞庭湖。可是,作者在写洞庭湖时,却只是一笔带过。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仅这一句,可见作者恢弘的气度,宏大的胸襟,不凡的才识,不是大手笔,是写不出这势极豪雄的句子来的。
也许我们会问,作者对洞庭湖怎么只写这么一句呢?原来是前人之述备矣。他如果再写,不能超过前人,那他所写的,岂不是废话么?接下来,作者写洞庭湖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我们知道洞庭湖在湖南,而巫峡在重庆与湖北之间,再加上潇水与湘水,足以表明洞庭湖辐射的面积广大,南来北往的人都要经过这里。
只是在这些人中,范仲淹为什么只提及迁客骚人呢
我们知道,在宋代,沿袭唐代的科举制度。学子们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走上仕途。而科举考试所考的体裁属诗词歌赋。所以,这些作官的,都能赋诗作文,因而这迁客骚人其实是合二为一的,他们既是迁客,又是骚人。这些人是国家的栋梁之材,治理国家就得靠这些人。他们此时遭贬,途经这里,登上岳阳楼,观赏洞庭湖美景,他们的情感将随着洞庭美景的变化而变化。
接着作者写迁客骚人们看到的是一幅萧瑟凄冷悲凉的景象:霪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在岳阳楼上,除了眼前的风浪,什么也看不见,感觉到自己也将被这风浪所吞噬。这时,从这风浪里传来虎啸猿啼的声音。那虎啸声让人心惊胆寒,惊恐万状,而猿声,是那么的凄异哀伤,让人悲从中来,泪湿衣裳。这时,想起自己遭贬谪的身世际遇,便感极而悲者矣。
接下来迁客骚人看到的是一幅明丽秀美有着诗的意境的景象:春风、丽日、蓝天、碧波、沙鸥、锦鳞、香草、兰花,如诗如画,令人陶醉;皓月照耀千里,湖水荡漾金波,清粼粼地水中躺着一硕大的白玉,恰似人间仙境,唱和的渔歌飘来,这淳朴而和美的歌声,让人喜不自胜。这时,登上岳阳楼,忘却了所有的烦恼忧愁,飘然欲仙,乘风归去,真是喜气洋洋者矣。
作者通过迁客骚人在观看两幅迥异的景象时产生出两种迥异的情感,表明人的情感是最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这是人之常情。
然而,有没有人会不受环境的影响呢
有,那就是古仁人。也就是古代那些品德高尚的人。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话是互文,即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这应该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超越功名利禄,超越荣辱得失,如同黔娄之妻所云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我们不禁为他们这宏大的胸襟而赞叹不已。看到这里,也许我们会想到远离红尘的和尚。古仁人与和尚是截然不同的,和尚是消极避世,古仁人是积极入世。在古仁人的心里,装着的君王和老百姓。因而,他们在朝廷做官,心里担忧老百姓,不在朝廷做官,心里担忧君王。
在古代,君王和国家是划等号的。《诗经》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是以他们担忧君王,其实也就是担忧国家。
像他们这样只是担忧,那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行文至此,作者道出自己的远大的政治抱负: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了。
作者最后说,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其实这是在对自己的好友说的。因为既然是好友,那就应该一道的。这也就起到了对好友的鼓励与鞭策的作用。
读了这篇文章,我们深深地叹服作者宽广胸襟,开阔境界,远大抱负,同时也陶醉于作者用细腻逼真的笔触刻划出一幅幅美景之中,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岳阳楼记》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 。唐宰相履冰之后。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1052 年(皇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通行有《四部丛刊》影明本,附《年谱》及《言行拾遗事录》等。
2.创作背景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贬居邓州,此时他身体很不好。昔日好友滕子京从湖南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一口答应,但是范仲淹其实没有去过岳阳楼
庆历六年六月(即1046年6月),他就在邓州的花洲书院里挥毫撰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一记叙文,这都是看图写的。表现作者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贬战友的鼓励和安慰。范仲淹是北宋文革新运动的先驱。他意识到宋初数十年来文章柔靡、风俗巧伪的危害,强调继承历史上进步的文学传统,并推荐当代能坚持风雅比兴传统的好作品,自己的诗文也代表着文学创作中的进步方向。
他的论说文旨在阐明民为邦本的重要性,议论风发,具有夺人的气势。《岳阳楼记》是其传颂千古的名作。文章提出正直的士大夫应立身行一的准则,认为个人的荣辱升迁应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全文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成为杂记中的创新。诗歌方面,坚持风雅传统,诗风古朴,有散文化及多议论的倾向,以《四民歌》为代表。词存五首,《渔家傲》为其名作,写戌边生涯,以身许国的英雄气概及忧国思乡的悲凉情怀表达得协和统一,开拓了宋词的表现领域。有《范文正公集》。
3.中心思想
本文在文体上为论说文,而陈述的主旨则在末段,因其时范仲淹与滕子京的处境相类,都处于谪守期间。常人处于失意时,不免怀忧丧志,而范仲淹乃以为岳阳楼作记为宾,自我勉励为实,自勉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此外亦有与滕子京互勉之意。
第五段结尾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点出本文重点。其意为志士仁人,对境遇当有更高体会,不论失意、得意时皆勿因之或悲或喜。惟应直道而行,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态度,面对生命之得失宠辱。主要通过写景,描写了“迁客骚人”登楼时的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并由此过渡到议论,从而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生活态度。既是自勉,又是与友人共勉。
岳阳楼记写作背景
《岳阳楼记》原文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北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死后谥号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他出身贫寒,年幼丧父,母亲改嫁,外出读书求学,勤奋刻苦,他从小有大志,作秀才时,就“以天下为己任”。后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被贬。
后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均田赋等改革时弊的建议,再次被贬。后在赴颖州上任途中病死。本文写于庆历六年(1046年),范仲淹贬放河南邓州,庆历5年(1045年)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作记,因为二人同是被贬之人,因而有共同的思想情感,所以文中满载述志励友之情,既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远大抱负,又表达对好友的慰勉和规箴之意。[1]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后,写信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图》。写此文时作者并未登临岳阳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