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论文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曼昆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

  在国际贸易中谁获利谁亏损

  国际贸易赢家的好处大于输家的损失

  税与进口限额的福利影响

  人们用来支持贸易限制的各种观点

  关键概念(KeyConcepts):

  1.世界价格

  thepriceofagoodthatprevailsinthe

  2.关税tariff

  ataxongoodsproducedabroadandsolddo

  3.进口限额i

  ali

  第九章应用:国际贸易

  APPLICATION:INTERNATIONALTRADE

  一、贸易的决定因素1、世界价格

  一种物品在世界市场上所流行的价格。

  2、出口国的得失

  当贸易前国内均衡价格低于世界市场时一旦允许自由贸易,国内价格上升到等于世界价格。

  图9-2出口国的国际贸易

  图9-3自由贸易如何影响出口国的福利

  结论:

  •当一国允许贸易并成为一种物品的出口者时,该物品的国内生产者状况变好,而该物品的国内消费者状况变坏。

  •贸易增加了一国的经济福利,因为赢家的收益超过了输家的损失。

  3、进口国的得失

  现在假设贸易前国内价格高于世界价格。一旦允许自由贸易之后,国内价格必须等于世界价格。

  图9-4进口国的国际贸易

  图9-5自由贸易如何影响进口国的福利

  结论:

  •当一国允许贸易并成为一种物品的进口者时,国内该物品消费者状况变好,而国内该物品生产者状况变坏。

  •贸易增加了一国的经济福利,因为赢家的收益超过了输家的损失。

  二、关税的影响

  1、关税:对在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征收的税。

  2、关税的影响

  图9-6关税的影响

  关税引起无谓损失,可以确定两种效应。

  第一,钢铁的关税使国内生产者能收取的钢铁价格高于世界价格,结果,鼓励他们增加钢铁的生产(从Qs1到Qs2);

  第二,关税提高了国内钢铁买者不得不支付的价格,从而鼓励他们减少钢铁的消费(从Qd1到Qd2);

  D代表钢铁过分生产的无谓损失,而F代表消费不足的无谓损失。

  关税的总无谓损失是这两个三角形之和

  三、进口限额的影响1、进口限额:

  对在国外生产而可以在国内销售的物品征收的数量限制。

  2、进口限额的影响

  图9-7进口限额的影响

  进口限额和关税一样减少了进口量;并使市场接近于没有贸易时存在的均衡。总剩余的减少量等于D+F。这两个三角形代表限额的无谓损失。此外,进口限额使E+E”转移给了持有进口许可证的人;

  进口限额和关税看来都引起相似的无谓损失,但进口限额有可能引起更大的无谓损失,这取决于用来分配进口许可证的机制。

  四、各种限制贸易的观点1、工作岗位论

  自由贸易在它消灭了一些工作岗位的同时也创造了一些工作岗位。

  2、国家安全论

  当存在对国家安全的正当关心时,保护关键行业可能是合适的。但他们担心,这种观点会很快被那些渴望以损害消费者为代价来给自己谋利的生产者所利用。

  3、幼稚产业论

  经济学家经常怀疑这些要求,主要原因是幼稚产业论在现实中难以实施。这种做法往往是在保护那些在政治上强有力的行业。

  4、不公平竞争论

  消费者从低价购买中得到的好处会大于生产者的损失。承担负担的是补贴国的纳税人;

  5、作为讨价还价筹码的保护论

  这种讨价还价战略的问题是,威胁可能不起作用。如果威胁没起作用,该国的选择就困难了:它可以实践它的威胁并实行贸易限制,这就会减少它自己的经济福利。或者它也可以收回自己的威胁,这又会使它在国际事务中失去尊严;

  五、内容提要•通过比较没有国际贸易时的国内价格和世界价格,可以确定自由贸易的影响。国内价格低表明,该国在生产这种物品上有比较优势,而且,该国将成为出口者。国内价格高表明,世界其他国家在生产这种物品上有比较优势,而且,该国将成为进口者;

  •当一国允许贸易并成为一种物品的出口者时,该物品的生产者状况变好,而该物品的消费者状况变坏。当一国允许贸易并成为一种物品的进口者时,消费者状况变好,而生产者的状况变坏。在这两种情况下,贸易的好处大于损失;

  •关税——进口的税——使市场接近于没有贸易时存在的均衡,因此,减少了贸易的好处。虽然国内生产者状况变好,而且政府增加了收入,但消费者的损失大于这些好处;

  •进口限额的影响与关税类似。但是,在进口限额时,进口许可证持有者得到了有关税时政府得到的收入;

  有各种限制贸易论:保护工作岗位,保卫国家安全,有助于幼稚产业,防止不公平竞争,以及对外国的贸易限制作出反应。尽管这些观点在某些情况下有某些优点,但经济学家相信,自由贸易通常是一种更好的政策;

  人生中每一次对自己心灵的释惑,都是一种修行,都是一种成长。相信生命中的每一次磨砺,都会让自己的人生折射出异常的光芒,都会让自己的身心焕发出不一样的香味。

  我们常常用人生中的一些痛,换得人生的一份成熟与成长,用一些不可避免的遗憾,换取生命的一份美丽。在大风大雨,大风大浪,大悲大喜之后,沉淀出一份人生的淡然与淡泊,静好与安宁,深邃与宽厚,慈悲与欣然……

  生活里的每个人,都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你给别人什么,别人就会回待你什么。当你为一件事情不悦的时候,应该想想你给过人家怎样负面的情绪。

  世界上的幸福,没有一处不是来自用心经营和珍惜。当你一味的去挑剔指责别人的时候,有没有反思过自己是否做得尽善尽美呢

  假如你的心太过自我,不懂得经营和善待,不懂得尊重他人的感受,那么你永远也不会获得真正的爱和幸福……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我们所行走的每一步都是在丰富生命的意义。我们一边穿越在陌生的吸引里,一边咀嚼回味着一抹远走光阴的旧味,一切都是不可预料,一切又似在预料之中。

  人生看的多了,走的多了,经历的多了,也就懂得多了。每一份深刻的感悟大多来自一个人深刻的经历。

  人生总有那么一两件重大的事情让你成熟和改变。这份错失,会让你反思自己,检讨自己,叩问自己,也让你意识到了自己真正的缺失,这或许就是一份痛苦的领悟吧!

  人生可以平平淡淡,亦可以异彩纷呈。相信只要自己的德馨足够善美,上天就会把最好的一切赐予你。予人快乐,收获快乐;予人幸福,收获幸福;予人真情,收获厚意。人生的一切往来皆有因果,生活只善待有心人……

  假如你有一颗计较的心,你就会很难获得一份幸福。当一个人放下了自己内心的那份累心的奢求,你的心空就会变得更加蔚蓝干净。

  宽容,不仅是一种豁达的态度,更是一种心灵的品德,是一种处事的修行,宽容别人不是低矮了自己,而是释放了自己,升华了自己。你把世界宽待在心中,世界也同样装饰了你的一份美丽。

  当你简约、释然了自己的时候,你会发现另一份生命中的快乐。那快乐是发自一颗简单的心,那快乐是从心灵的草地里欢快的迸发出来,通过你温柔的眼眸和开心的笑声来传递。

  所以,心宽便心悦,你人生的天空是什么颜色,往往取决于你对人生的态度和对于自己情绪的驾驭……

  世界上美好的东西那么多,有缘来到你的身旁,被你握到掌心的却又那么少。所以一切在的时候请学会珍惜,因为大多美丽的东西只会为你来过一次。你一不小心就会失落,无处找寻,增加了你人生的又一次遗憾……

  过往,终是回不去的曾经。人总是在失去的时候才懂得珍惜,人总是在回味的时候才知道甜美。往事已矣,该放下的终归要放下,该忘记的一定要学会忘记。

  其实这个世界上什么都不是我们的,在人间,我们只是一场心灵的路过而已……或许唯一属于过我们的,只是生命刹那的快乐与悲伤,以及自己一颗思索的灵魂……

  站在时光的路口回望曾经,盘点每一份经历过的心情,人生有太多得不到的美好,有太多想不到的结局。终有一天,我们热望过的,贪念过的,彷徨过的,握紧过的,放手过的,都将化作尘埃随风飞去……

  人生渺如尘埃,小如露珠,寻常如泥土,从不可知处而来,到不可知处而去。我们用灵魂结伴身体,走过这短暂的一朝一夕的寒暖,踏过流年的坎坷与花香,便是在世间真正的来过了。

  •

  •

经济学原理论文

《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

  《经济学原理》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大师曼昆所著,记得这是第二次看这本书,本书总共有13篇,分为36个章节。在读完此书之后,感觉全书结构合理清晰,语言通俗易懂,曼昆教授将一些深奥的经济学理论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向我们解释得很清楚。尤其是经济学十大原理,讲得出神入化,曼昆教授用语简单朴素,用简单的文字和简单的案例深刻的阐释了经济学中的十大原理,做到了用朴素的语言讲解深奥的知识,让人印象深刻。

  同时,曼昆教授在此书中用重点讲解应用与政策,而正规经济理论则次之,这真正让读者领会到经济学的学以致用。本书主要讲解了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企业行为与消费者选择理论、长期经济增长与短期经济波动、以及宏观的经济政策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知识,让我学习到了很多经济方面的知识。

  其实对于一个外行来说,我觉得本书的最大价值并不是有多少深奥的理论体系,而是在简单的语言中教会我们形成一种经济学思维。教会我们用经济学的知识去认识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要有经济意思,要把理论知识变成有价值的实际行动。

  本书内容丰富,结构合理,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做了大量的学习,因为有些知识的确似懂非懂。我相信这些知识对我以后的理财有很大的作用,肯定会受益终生。

经济学心得体会

  《管理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把经济学(主要是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用于企业管理决策实践的学科。这门课程由首都师范大学白艳萍博士主讲。白艳萍博士从市场供求及其运行机制、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的分析入手,通过需求分析、生产决策分析、成本利润分析、定价实践等章节的讲授,教学员在企业管理实际中如何具体决策。

  最后的两天课由广西区委党校特聘教授、广西物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彭怀忠老师主讲《企业家的素质与能力——新形势下企业家面临的挑战与思考》专题讲座。彭怀忠教授曾在多家大型企业长期从事企业经营与财务管理工作,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彭教授从企业家的地位和作用、企业家精神的界定、企业家的职能与角色、企业家与企业文化、企业家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以及如何培养一流的企业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指出新形势下企业家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经营者和成功的企业家。

  今年,宏观经济学在职研究生班学员绝大部分来自广西农垦企业,对最后一次面授的课程安排很感兴趣,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

  我大体上看了前面半部分的经济学原理一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本书作为通识而有见解的经济学普及读物,是比较耳目一新的。就如作者所阐述的,没有了过多的脱离生活的公式。

  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读这本书的目的之一,边上加强我自己的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做一个累积。以后遇到什么问题的时候可以用到。并且,由于一直认为自己的思想没有深度,分析问题比较感性和片面,这部书能让我从经济,数据或者其他方面的角度去做一个全面的分析。也因此,对我的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都有一个比较好的帮助。

  其次,在经济社会,商业发展过程中,都伴随着经济现象。如果我不能很好的理解这些东西,那么如何利用他们呢?因此,必须通过学习经济和商业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去逐步构建我自己的商业嗅觉和思维。

  再其次,我认为应该要革新思想。从16年的思维相比,我自己觉得进展的比较缓慢。有革新的需要。实际上,换个思维看待问题的方式,让我产生很多惊奇的发现。这也在生活中得到印证。因此,换个思维方式,也就意味着要乐观,相信的去看自己。释放潜力。而经济学原理能让我达到更加丰富的知识基础。

  如果对经济现象和事物不加以考察和了解,又怎么能在未来的商业判断中找到自己的竞争力呢

  这本书说了哪些知识点

  因为没有读完,因此我只是把书本中的一些关键词记录下来。

  他们是:

  成本,价格,需求,偏好,边际效用,货币,交换,分工,国际和国内贸易,专业价值,最大化效用,直接交换和间接交换,以结果为准的思维方式。

  成本:成本是一个物品或者劳动力所付出的财力或者精力。成本越高,意味着做一件事所消耗的有价值的东西越多。在商业行为中,要充分考虑到成本的作用,而不是盲目的去花费大量的精力和物力去挥霍。这意味着浪费。精简和高效的成本控制,也许是一个较好的能控制成本的方式吧。

  价格:这是消费者对是否购买一件产品的非常重要的判断要素。物美价廉,这常常应用在中国制造的产品。价格越高的物品,理应提供的价值越高。比如豪车,苹果手机,甚至是家庭影院,一套房子。这些产品动辄几十万几百万。同样,价格越低的产品,提供的价值也就越低。如一刻大白菜,一个纽扣。他们的应用范围往往是单一的,并且是短时间的。

  价格和偏好要组合起来分析,就容易知道消费者是如何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去购买一件产品了。

  这可以作为以后商业和市场产品投放的一个考虑点。具体模式是:

  价格——提供的价值如何

  偏好——感性消费?是否是盲目的?是否是根据普遍的偏好行为,来觉得一个产品是否值得购买

  需求:这和刚才所说的偏好,价格也一起结合起来分析。需求,也就是供需关系。是觉得一个产品投入市场是否能得到欢迎的最重要的因素。如果没有需求,一个苹果手机就没有任何的市场,尽管设计精美,但价格过高。一辆豪车价值几百万,提供400KM以上的时速,但如果没有需求(比如政策因素的限制,速度的限制),买了就等于废品。因此需求是确定产品是否受到市场验证的第一要素。

  一个产品经理,如果不能洞察用户的真正需求,那么所定义和设计出来的产品,往往意味着失败。

  一个工厂,如果不能研判市场的需求,所生产出来的工业制品就难以得到验证。

  一个企业,如果不能提供结合市场需求的服务,只是闭门造车,那么结局就不尽如人意。

  ...

  因此,注重需求,挖掘需求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困扰我的一个问题。是先有产品,还是先有需求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产品优先意味着创新,但并非漠视市场的需求;

  而根据发掘的消费者需求,就能适当推出满足他们需求的产品。这往往意味着高效。

  举个例子:北京的雾霾这几天是非常严重的,而防雾霾产品也是比较热卖。这就是刚性的需求。在市场上,有哪些牌子?比如著名的3M,小米,其他的一些款式品牌。

  根据国内实验室的测试,不同牌子的防雾霾口罩的过滤效率并非都一样,有些可以达到80%,单有些只有50%,质量也是参差不齐。

  也就意味着,即使品牌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但如果质量(也就是价值)无法达到要求,也容易遭到市场的唾弃。

  对于雾霾口罩而言,价格有高的,几百,有低的,几块钱。他们的防霾效率当然也是不一样的。那么,为什么不是所有的消费者,都买几百块钱的高效率防霾口罩呢

  根据经济学原理的解释,让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的因素有很多,关键的包括了价格,偏好,预算能力。比如说:收入低的消费者群体,他们对于质量好的口罩是青睐的,也就是偏好这一类产品。但是因为价格偏高,预算受到了限制,只能买低价的口罩去应付了。

  相反,中产的消费者群体,他们有能力去购买几百元的口罩产品,也偏好这一类,价格并不是什么难题。因此,名正言顺的去购买这类产品。

  从上面的现象可以发现:如果从产品的市场定位,价格区间,目标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以及他们的预算情况分析,就可以对产品在市场目标群体是否是理性的,做一个全面的分析了。

  边际效用和最大边际效用:

  张维迎在鲁滨孙经济学中的例子作为解释:鲁滨孙和星期五他们俩,一个能从树上摘椰子,一个会从大海里捕鱼。由于两个人的捕鱼和摘椰子的能力都不同,因此,也就意味着有高效和低效的区别。

  假设鲁滨孙摘椰子的效率比星期五高,而星期五捕鱼的效率比鲁冰逊高,那么两个人就可以通过各自的力量获得椰子或鱼,然后进行部分交换。在交换过程中,1个椰子和1条鱼的交换能力是不同的。假设是2个椰子,换1条鱼。而鲁滨孙对椰子和鱼的组合有一个满意度。

  当椰子和鱼的组合满意度达到最高是,这被称为是两者产品组合的最大边际效用原则。

  什么是边际效用?通俗说,就是多出1分钱购买产品对整体的幸福或者满意度没有进一步增加的点。

  比如,肚子饿了两天,然后吃一个麦当劳,觉得不够饱,然后再加一个,比较饱。再加一个,饱了。此时,当继续增加一个麦当劳时,整体幸福感并非增加,肚子已经饱了,多一个也无济于事,只会吃着撑了。因此,第四个麦当劳就是边际效用的临界点。

  为什么钻石比水贵?张维迎解释说:这是因为水比钻石的边际效用更低。

  水到处都是,多一滴和少一滴没有任何分别。但钻石多一颗和少一颗就会有非常大的变化。因为稀少和加工过程所付出的精力。当然我认为还包括了产品价值观的植入: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对消费者的心智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交换、分工、专业:因为物物交换,各有各的优势和劣势,因此专注于优势,放弃了劣势,在各自专业上深耕,这所得到的效率更高。

  工业时代英国的一位女工,一天也满意做出几个缝纫针。

  但如果在流水作业情况下,每个人只需要负责其中一小部分,一天上万根针就出来了。这就是分工促进了生产的大发展和效率的提升。进一步让专业流行起来。每个人只需要做产品过程中的一部分即可。利用各自不同的专业能力进行交换,就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资本家也正是利用了分工,让工业革命的果实惠及世界各地。

  直接交换和简介交换:直接交换就是物物交换,而间接交换一般指的是货币交换。货币取代了物物之间交换带来的不确定和流通慢的特点。最早的纸质货币出现在北宋成都的“官交子”。

  明朝主要以银子作为货币,而到了清朝就成了大纸币,一般都会加盖官府官印加以去伪。

  而目前纸质货币在全世界流行,电子货币比日常特币也流行起来,但我们国家并未承认。

  这些现象,其实就是产品价值的不同交换形式,聚焦在一个大家都共同认同的一个载体上。

  在生活中是如何体现这些知识点的

  刚才说了,对投入市场的产品的价格,偏好,预算分析。有助于对产品的目标群体做一个立体分析。

  产品的价值不简单以价格作为区分,但价格是一个很重要的要素。也就意味着,定价是一个能力。产品的价值还涉及到群体思维认知,心理等方面。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曼昆教授在《经济学原理》的第一章,即开宗明义的提出经济学的十大原理。这十大原理涵盖经济学的各个方面,从人们如何做出决策,到人们如何进行贸易,直至整个经济如何运行,层层推进,构成了经济学的整体。

  原理一云:人们面临权衡取舍;原理二云: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简言之就是机会成本。原理一和二是相关的,举例来说,甲有5K人民币,他可以选择买一台笔记本电脑或者外出旅游(当然他可能还有其它的选择,比如买股票),那么这个时候他就面临取舍。这种取舍我们几乎天天面对,今天中午吃午饭还是面条?天冷了,用取暖器还是开空调?买国产车还是买进口车?一个国家也类似如一个人,也需要做出取舍:该发展重工业还是轻工业?侧重发展国防还是民用工业?是进口核电设备还是自主研发?所谓机会成本,就是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必须放弃的东西。如上例中甲选择买笔记本电脑,那么他的机会成本就是放弃外出旅游(当然,其它的选择也是他的几乎成本)。也就是说甲决定花5K买一台笔记本电脑,他就不能再用这5K作其它的花费。

  机会成本是极其重要的,考虑两个人A和B,他们开个杂货店,假设每天均能盈利200元。而A又是个程序设计人员,他如果在某公司上班,每天可以赚250元,那么他开杂货店的机会成本是较大的;而B是个卡车司机,如果他开车,每天可挣120元,他的机会成本要小。自然,A会关闭杂货店而B会选择继续经营,这也解释了我们这个社会的职业多样性以及人们的选择的差异。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经济学里通常假设人是理性的,所谓理性人就是在机会成本既定的条件下,人们会系统而有目的做可以达到其目的最好的事。在上列子中,同样是一天时间,A会选择做程序员工作,B会选择开杂货店,他们都是理性人。所谓边际量,简单举例说,买9双袜子花费18元,如果再买一双,那就再加2元,那么多买一双袜子就得多花费2元,那么这最后2元就是增加的这双袜子的边际价格。边际量是经济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概念,可以解释喜欢喝可乐的人为什么不会把所有的钱都用来买可乐,可以解释一个工厂不可能无限大。那么所谓的理性人考虑边际量就很好解释了,一个喜欢喝可乐的人,他花3元买一瓶可乐所得到的满足感是巨大的,但是再花3元买一瓶可乐所得到的满足感可能会降低,显然继续买的话,他的满足感继续下降甚至会到反感可乐的地步。也就说,每多买一瓶,可乐的价格不变,但是他的边际满足感是下降的。

  原理三是很具有实用性。假设你回家坐汽车正常的车票是50元,但是在汽车即将启动时如果还有3个空位的话,最后上的一个人可以花40元坐车。因为最后一个人上车对汽车所有者的边际成本是很小的,也就说带上这个人的成本是很小的,但是边际收益却比较大(也就是相对不带这个人,额外赚取了40元)。但是如果有10个人想坐这个车的话,司机可能就需要重新考虑了,他必须考虑其所得和所失,如超载所带来的安全问题,前面买票的顾客的不满而导致的投诉等等。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所谓激励,就是某种刺激,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不好的,一旦外界有激励存在,人们就会做出反应。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超市对商品打折,人们会争先恐后的去买。汽油涨价,更多的人会选择不开车或者购买小排量的车,汽车公司会研发节能汽车,而石油公司会选择提高产量。经济学家甚至宣称,人们对激励做出反应,而所有经济学内容就是对此的解释。

读政治经济学原理有感

  今天读了一本书《经济学原理》的第一章,虽然还没有完全读完,但是还是从这里面学到一些诶东西。在这里,真想向很多有机会读书的人读一下,这本书看似非常深刻,作者却用了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很多社会上我们习以为常而一旦问起来却很难以回答的问题,想为什么装牛奶的容器多是方的,而那些装软饮料的容器多是圆的的原因,想为什么硬币上的头像多是侧面而纸币上的头像多是正面的原因等等,这些看似很平凡不过的事情,真正解释起来还真是很有意思。所以很高兴读到这么一本非常感兴趣的书。尽管是美国作家所着,有很多的

  文化差异和社会差异,但是作为经济学的原理都是一致的,这是伟大的经济学家马歇尔所着,真的很好,希望和我一样对经济学感兴趣的人读一下。

  现在就像用这种机会成本的原理来解释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现象:为什么国内疯狂追星的多是女歌迷,而极少数是男歌迷?首先,i从机会成本的定义来看,如果女孩子一旦喜欢上了某个明星,她们会花费很多的时间在上面,而男孩子则没有这么夸张,从这个程度上来讲,女孩子如果明明知道明星就在附近还是坚持工作的话她们肯定会心不在焉,还不如直接去关注,而男孩子则会比较理智比较容易去控制,这大概是为什么那么多接机的都是女孩子而很少看到男孩子的原因吧;另外,在我们中国这个相对比较传统的社会,对于女孩子来说,人生很有可能在结婚这件事情上有一个很大的突变,而男孩子可能性则很小,像时下的什么凤凰男和麻雀女的故事一样这很容易成为悲剧,还有就是这个社会大男子主义还是非常常见的,所以男性更加务实,更倾向与和与自己情况相似或差的女孩子结为伴侣,而明星给我们的感觉是高高在上,收入颇丰,每天光鲜亮丽,这些让女孩子更加疯狂,让男孩子更加辛苦的工作,因为对于他们而言这才是最经济的最现实的。

大学生《政治经济学原理》

  好书是不怕反复读的,怕就怕我们缺乏反复读的决心。一些名作,虽然被各种各样的文章反复推荐,却总是缺乏阅读的时间与机缘。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赋税原理》就是这么一本书。从在经济学史的地位来看,它显然比不上《国富论》、《原理》与《通论》的重要性,而且这本书与其他名着相比又太过单薄,很难让人提起阅读的兴趣,因此我一直以来也就是对李嘉图的这本书翻翻而已。直到形势所迫,非逼得我要得认真阅读其中某一段的时候,才突然发现经典文献何以叫作经典。李嘉图是个有商海实战经验的人,他的文章处处都表现出一股从某某商业重大战役凯旋后的霸气。虽然历史已经发展了近200年,但他的经历对我们来说仍是十分罕见。或许他从来没有接受正式的大学教育,使得他形成了言简意赅的文风,他所用寥寥几语描述的问题看上去平淡无奇,但事实上却涵盖了极为丰富的内容。而如果我们对他同时期的重要学者的主张不甚了解,也会错过思考李嘉图的机会,自然也无法读出100%的李嘉图了。

  话又说回来,可能正式因为李嘉图说什么东西都是点到为止,他的思想才能与各种各样的事物发生联系。李嘉图这种只逻辑推理不实证的习惯已经被称为“恶习”,而他在很多问题上只说表面一半的风格也着实让人大伤脑筋。那些伟大的思想往往就在几段之内就予以带过了,如伟大的“比较优势”,就用了不到一页的纸张,而对“比较优势”的进一步的讨论却包含了他的国际金融与资本循环思想。并且我们还得时常站在李嘉图局限上理解他的结论,(如那个悲观或不人道的“李嘉图定(铁)律”)我们不是李嘉图,却还得揣摩李嘉图当时是怎么想的,怪不得斯拉法会用一生去研究他呢!

  《赋税原理》属于经济学史第二批阅读书目,这是毋庸置疑的。想要完整了解马克思和马歇尔,都需要对李嘉图的思想有所掌握。之前因为我的兴趣在1870以后,对传统政治经济学有所忽略。为了研究国际贸易的理论,这个缺少的一环应该补上了。经济思想史是条漫长的道路,需要长时间持续不断的研究,从目前的状况来看,“知其然”的目标应该是能够达到的。

  最后,说一下读书的好处。一段文字,把它大声朗读出来与埋头默读相比,效果是明显不同的。而许多人聚在一起再对讨论一下,哪怕不是那么在点,也是比较大有裨益的。经济学的经典文献还有很多,完全是可以把朗读方法复制到对它们的研读之上的。

大学生《政治经济学原理》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第一章“论价值”开篇即说,“一件商品的价值或用它交换的其他任何商品的数量取决于生产它所必须的相对劳动量,而不是取决于支付这种劳动的报酬多少”。在承认亚当·斯密区分商品关于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前提下,李嘉图对价值有了更深刻层次地认识。他认为使用价值对交换价值来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但它并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尺度。一种商品如果全然没有用处,无法满足人们的要求,那么不管它多么珍贵,生产和获取它需要付出多少劳动,它也绝对不会具有交换价值。

  更进一步地,李嘉图认为具有效用的商品获得交换价值的有2个途径:一是稀少性;二是获取它时付出的劳动量。李嘉图认为,亚当·斯密准确说明了交换价值的最初来源,所有物品的价值与生产它们所耗费的劳动量是成比例的。但斯密并未单独以劳动量来衡量物品的价值,而是又设立了另一重标准,他认为物品价值的大小是随着交换衡量标准的变化而变化的。亚当·斯密曾说,“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只有自身价值永不变化的劳动才能当作评定和比较所有商品价值的最后标准和真正标准”。李嘉图认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他认为,劳动所生产的商品数量决定着商品过去或现在的相对价值,而不是由为了交换工人劳动二给予工人的商品相对数量决定的。一件商品的价值是仅由生产这件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他有意忽略了古董或者收藏品)。通过计算生产商品所需劳动量的变化,可以肯定商品价值的变化,在书中,大卫李嘉图列举了许多例子来论证这一观点。

  这里浅谈一下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例子。假设谷物的价格是每夸特80先令时,劳动者劳动一周得到的报酬是一蒲式耳谷物,因此当报酬下跌至40先令时,他得到的报酬是1.25蒲式耳谷物。再假如,一周内,一家人消费了半蒲式耳谷物,剩余的用来交换诸如燃料、肥料、蜡烛、茶、糖、盐等商品;如果在一种情况下,剩余的四分之三蒲式耳谷物所能购得的商品没有在另一种情况中半蒲式耳所购买的商品多,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劳动的价值是升值了还是下跌了呢?亚当·斯密一定会说升值了,因为他的衡量标准是谷物,这时劳动者劳动一周得到得谷物增多了。同样是亚当·斯密,他还会说下跌了,因为一件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因占有该物品而能购买其他商品的能力,在此基础之上,劳动相对于其他此类商品的购买能力下降了。这个假设之所以给我留下十分深刻地印象,是因为它站在亚当·斯密对价值认识的角度上,对问题进行了思考和分析,并由此导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结论。这也就从侧面论证了亚当·斯密关于价值的双重标准是有缺陷的。

  并且,李嘉图对于斯密的“商品的价值只取决于直接劳动,与间接劳动无关”有相反看法。他采用了亚当·斯密的一个例子来解释他的劳动价值理论:在原始社会中,捕猎一只海狸所需要的时间是捕猎一头鹿所需要的时间的两倍。因此海狸的价值是鹿的两倍。李嘉图把这个简单的模型进行了扩展,他考虑到生产捕猎工具需要的时间的因素,并把捕猎工具或生产工具的磨损计算在内。用一件捕猎工具(机器)捕猎的动物(产品)越多,这一捕猎工具所分摊到每一只动物上的价值就越小。这样李嘉图就率先提出了工业中大批量生产的决定性的成本因素考虑问题。李嘉图认为,猎获的猎物的价值是根据捕猎活动所需要的所有劳动的总量而确定的,那么这同样意味着,这一劳动总量的价值即使在供应过剩,交换价值下降时仍是不变的。在他的模型中,下降导致资本所有者利润的下降,因为他们的投入是不变的。同时,李嘉图还意识到了新价值的创造与旧价值的转移问题; 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区别。

政治经济学原理

  分配理论在李嘉图政治经济理论体系中是核心。李嘉图认为,劳动和资本投入到土地而生产出来的谷物,应分别归三个阶级所有:分给地主阶级的就是地租;分给资产阶级的就是利润;分给工人阶级的就是工资。李嘉图认为土地的利用对商品价值没有影响。土地所有者只是因为土地具有优劣之分而能够收取地租。他举原始社会的例子对此进行说明:只要幼稚的土地足以养活所有的人,就没有人支付地租。当人口数量增长,就必须开垦更多的劣质土地,这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动力,这使得产品变贵。

  拥有肥沃土地的土地所有者也调整自己的价格,这样他们就获得了额外的收入,因为他们的土地并不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动力,这笔额外的收入就是他们收取的地租。在李嘉图看来,工人的贫困是天经地义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在他的模型中决定工人的工资。“自然”的工资水平与工人的生存最低标准相符合,以保证工人可以在生产劳动力。如果工人所得到得比他维持生活所需的更多,他们的人口就会增长,劳动力市场上的供应就会增多,工资水平下降。

  当工资水平低于生存最低标准时,劳动力供应受损,工资水平重新上涨。在李嘉图的分配系统中,土地所有者在长期过程中所获得的利益最多。人口不断地增长使得越来越多的劣质土地得到开垦。生活资料的价格上涨,地租也上涨。与之相对,资本所有者必须支付更多的工资,也就是支付国名经济收入的更大部分。工人不能从中得到任何好处,因为实际上他们的购买力并不比以前大。李嘉图认为工人天生贫困这一观点遭到后世许多经济学家的反对。

  其实知道大卫·李嘉图已经很久了,但是一直没有拜读过他的著作。这学期学习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正好涉及到李嘉图的理论。于是借了这本书,课余时间阅读,也起到了丰富自己知识的作用。

政治经济学原理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是平民顶上的瑰宝,全书没有复杂深奥的近代数学知识,也没有晦涩难懂的抽象概念,这是一本适合平民大众阅读的作品,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另一方面,其内容是博大精深,返璞归真,用平易的语言向读者展现了现代经济学的根基,原理清晰,分析透彻,在当今众多的经济学着作中璀璨而夺目。

  什么叫经济学?文中在前言中首先定义,经济学是研究和处理社会中人一般生活事务的学科。该定义简单而扼要,阐明了经济学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是人类的一般生活事务,指出了经济在人类一般事务中的基础地位。据此,如果一个生活在当代的年轻人连一些基本的经济学概念都不具备,全然无知,那么某种程度上,其可以形同于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文盲。因此,曼昆在前言中所述,这是一本给下一代阅读的书籍,作为留给下一代的另一种贡献。

  《经济学原理》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上下两分册,遵循了从微观到宏观的叙述线路,上册为《微观经济学分册》,下册为《宏观经济学分册》。《微观经济学分册》中,文章从经济学的十大原则入手,指出经济的一切原理或推演均源于此。根据这些原则,讲述了微观经济的几大经济理论基础,包括供需理论、弹性分析、剩余福利等。从这些概念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意思的经济学分析结论,如由于粮价的低弹性,科技进步带来的农业发展往往却牺牲了农民收益;又如,无论商品税收是向消费者还是向生产者征收,其最终成本的转嫁结果都是一样的等等。

  《原理》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其非常注重读者分析能力的培养,阐述了经济现象分析的一般步骤,并以案例分析的方式拓宽读者的思路,激发读者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兴趣,进而从分析中形成观点。在分析完市场失灵下政府的作用后,书籍循序渐进,水到渠成,重点介绍了企业的微观组织行为,分别对完全竞争、垄断、寡头和垄断竞争四类市场环境下企业产品的供需关系和企业运作行为作了详尽的理论剖析,这部分内容非常精彩,前面章节的铺垫终于滋育出了丰硕的果实,使读者大饱口福,受益匪浅。

  在全书微观经济理论体系构建中,曼昆显然觉得还有必要对生产要素市场展开一些阐释,进而向读者展示了重要的劳动力价格原理:一个竞争的、利润最大企业雇用的工人数要达到劳动的边际产量值等于工资的那一点,边际产量曲线即为劳动需求曲线。至此,《微观经济学分册》似乎可以划上了句号。但着者显然不满足于此,在书籍的最后还抛出了不对称信息、消费偏好、政治经济和行为学等现代经济的一些基本思想,为有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个今后学习的更加广阔的空间。

  联系《微观经济学分册》的学习,结合国内的企业及行业现状,无法回避的严肃思考是,对于广为诟病、举步维艰的国内垄断行业的改革,我们究竟应该是何去何从?在下一篇文章中,笔者将对国内垄断行业改革的破冰之旅展开一些个人的探讨。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给老师道歉挽回的话大全

计算机专业导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