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呼兰河传》萧红读书笔记

  暑假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刚刚开始时,并没有感觉它有多么好看,等我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越来越发现属于它的精彩。

  作者萧红细腻地写了旧时代的呼兰河,在她的表述下,我渐渐觉得她不是一个作家,而是一个设身处地的经历者。她以这个角度,慢慢地领我走进了80多年前的东北,一个衰落的村庄。村子里面,只有灰色的街道,灰色的人生,灰色的社会……整个村落就像暴风雨前的天空一样,乌云蔽日,没有半点色彩。这里的村民,活着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活着,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让人觉得呼兰河的人们的生活,总缺少了些什么。

  随着小主人的视角——一个生活在呼兰河小镇里性格鲜明的小姑娘萧红,我慢慢体会到呼兰河的生活。小姑娘萧红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在她的童年里,只有祖父、“我”和后院。在后院里,萧红与祖父一起生活,一起玩耍,一起劳动……“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应该就是这个样子的吧。此时的我,好羡慕他们的后院,好想跟萧红一起,也让她的爷爷一次次藏起我的遮阳帽,总放在同一个地方逗着我们玩……

  读着读着,我不仅会想起自己童年的乐事,一个人傻傻的笑着。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在每个人的童年里,童年像一幅画,像一首诗,像一曲歌……我羡慕别人的童年,殊不知,自己的童年却一样很精彩,当我想回顾那些精彩时,那种感觉却已无法重来。

  当我读到小团圆媳妇不幸去世了时,我的心一样很纠结,跟萧红一样愤愤不平。她才只有12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而她却被过早地卖给了老胡家做媳妇。旧时的童养媳,在这里我初见端倪。一个健康、活泼的小姑娘,因为穷,因为生活,被卖做童养媳,没有妈妈疼,这已经够可怜了,可她拼命的干活,还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遭受一个说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的婆婆的“教诲”。

  读这本书时,愉悦陪着沉痛,随着小主人公萧红的脚步的的离去,我迎来了对这本书短暂的告别。呼兰河的人们的生活 ,也许缺少的是一些生活情趣吧!呼兰河留给萧红的,也许正是萧红想要告诉我们的吧,让我们读历史,悟人生。一起慢慢去品味,去思考,去感悟一下自己,感悟一下生活吧………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

呼兰河传初中读书笔记

  小学刚升上初中那会儿知道这本书,那时候似乎是什么必读书目,只是大多数孩子在看完课文里的章节之后,也就丢下了。要做的题太多,要背的文言文太多,谁有这个闲心思看呢?偏偏我也就是个闲人。差不多是初二的时候,从家里的边角翻出这本积了薄灰的小书,于是就看着。

  书不长,排版也不大精致,亦没有花里胡哨的各式推荐,是很容易被随意丢在角落里的,很不起眼的书。现在再看一遍,也是托了免费书的福。

  关于这本书的背景,隐隐约约还记着一点,但也模糊的差不多了,剩下的净是些八卦的,或是不好的事情。例如萧红并不是她的原名,她是为了自己喜欢的男人,才特地改的姓名;还有萧红的父母待她并不好,唯一疼爱她的祖父去世之后,萧红就过着孤单而苦难的日子。

  书的尾声写道,“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之后就是对于往事的最后一点留恋。她也不知道,那个曾经的小城里又发生了什么,里面的人儿现在又过的如何。

  但是她前文的描写,相当有意思,像是一部灰白的老电影,虽然缺少色彩,却也能叫人看的津津有味。我也是小城市出生的人,知道那样似乎是蒙着一层灰色调的生活。平房的小院子,还有后来楼房,说来都算不上是有意思。大概萧红以前的生活也是这样,读书笔记.但在孩子眼里,什么都可以拿来细细琢磨一番,于是一小片天地也变得无限大了。一会跟着她的视角,一会再慢慢过渡到另一个人的眼中,小城的生活和庆典都慢慢展开了。可这一切大抵还是没有什么意思的,不然也不会随便出了点不一样的,就要引得百十来个人的围观。

  叫我写什么淮安城里的事儿,我是不知道的,一下子会有点蒙圈。淮安不像上海北京一类的大城市,每天都有新鲜好玩的事情发生。住在淮安的平房楼房里,楼里之间是真的相互认识,也会关起门来讨论别人的家长里短的。这些在人看来有些俗气,有些市井气息的家庭琐事,都被我忽视了,然而萧红却能将它们一一记录下来。我不知道会不会有人对这些人民的真实生活不屑一顾,但我在这些记录面前,却生出了一点惭愧。因为我以前也是不屑写这些的,哪怕对着一株小草,一条河都要硬拗点什么文章出来。写人那也得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平平淡淡的东西,在我看来却没有什么意思。

《呼兰河传》的优秀读书笔记

  高中的时候读过萧红的传记,对其悲惨的身世有所了解,知道她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一个,也了解到《呼兰河传》这部自传小说饱含作家的人生况味。

  然而真当自己翻开这本书细细品读时,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无限寂寞凄凉、悲愁无奈,还是着实令我震惊。在小说里,作者追忆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融进了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情绪记忆;用一种率直的真实、凄婉细腻的笔触,真实、感人地再现了呼兰河的乡土人情、风俗习惯;并通过作者年幼时代的生活和感受,反映出呼兰河畔人民的生活、思想和精神状态。

  那些林林总总的回忆,在纸上铺展开来,带给我们的,并非童年美好怀想,而是一种时隐时现的寂寞感,以及掩藏在这寂寞之下的沉重的悲哀。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

  团圆媳妇的例子又何尝不是一这样个血淋淋的例子呢,团圆媳妇身边的所有人包括她的婆婆,都认为她是不对的,合该管教,最后害得团圆媳妇被折磨死了。这个悲剧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普遍的,这种情况不仅古代有,近代有,现代还是有。众人现代提倡自由,提倡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句话,但坚决捍卫你说话的自由。但这种意识,除了小部分开明人士,又有多少人真正做到呢

  我们现在大部分人依旧歧视残疾人,农民工,同性恋等弱势群体。就拿同性恋来说,我国20xx年才把同性恋者从精神病患者的名单上删除,现在如果看见了,依旧会有人说变态。20xx年的时候,我们班有个小组在市中心做以同性恋为主题的社会调查,接受录音调查的人中还有一小部分人觉得那是变态,有一部分觉得那是自己生活之外的事,还有部分人觉得我们同学会问这种问题也是变态。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

  其实,我们反省一下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思想行为,就会发现我们的确有这样一些不太友好的观点,也许这些并没有对某个人造成明确的伤害行为,但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某些行为却会汇总起来造成一种社会价值取向,给一些特殊群体庞大的精神压力,甚至导致一些人走上绝路,这样看来,我们难道不是类似于那些在不自觉地迫害团圆媳妇而不自知的“热心人”一样的人吗

萧红呼兰河传读书笔记

  灰色的基调,平静的叙述,黯淡的画面,这就是作者笔下的小城呼兰河,它并不繁华。在这里,到处可见由于人们的无知和腐败而引发的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一个悲剧地出现,让我不知道该如何去评判哪个更值得我同情,哪个更值得我痛恨……

  文章的第一章所出现的一个镜头,就让我感慨万分:在东二道街上有六七尺深的大泥坑,人们和家畜常常会遭受到灾难。人们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多么愚昧的人们呀!在他们的脑海里就要顺应社会,顺应天意,人是不能违抗天命的,这不能不是他们的悲哀!

  作者在文章中一直写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就为里面人物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文章中的小团圆媳妇刚来胡家的时候只有十二岁,因为长得较高,怕别人说她谎报年龄,便说是十四岁,但尽管如此,人们还说她有意隐瞒。她“黑乎乎的、笑呵呵的”,人们便说她大大咧咧,一点没有媳妇的样子。不久她的婆婆时常整夜整夜地打她,说是可以让她更懂事听话;还认为她身上有病有鬼,于是用尽了各种迷信办法:请“云游真人”抽贴、请人来跳大神、甚至把她放在开水中煮……最终,小团圆媳妇被无辜地折磨死了。

  我真正感受到情绪欢快起来是在祖父出场后。从作者——一个四五岁孩子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一切都陌生而新奇。年幼的“我”,整日随祖父在后园尽情玩耍。锄草、抓蝴蝶、吃烤鸭、缸帽遮雨……皆描写得妙趣横生,意兴盎然。这一幕幕,作者都用诙谐幽默充满趣的语言描绘得淋漓尽致。我竟不自觉地我拿自己的童年和作者的童年去比。在我看来,读了《呼兰河传》,觉得作者的童年是美丽而又寂寞的,更感受到自己童年的快乐与幸运。

  读这本书时,愉悦伴着沉痛,随着小主人公萧红的脚步,我偷窥到旧社会的腐败与黑暗,很庆幸那只是萧的童年。但,这是无法逃避的历史,让我们了解过去,了解历史,永远不要重蹈覆辙。

呼兰河传的读书笔记

  我最近在读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呼兰河传》,它是一个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叫萧红的女作家写的。

  萧红用轻盈的笔调写下了她的童年,其中,萧红很多次提到了她的祖父与她嬉戏玩耍的场面,因为在家中,只有祖父最关心她,而其他人却非常歧视她。

  我感觉萧红的童年是过得非常无悠无律,童年是上帝送给我们最好的礼物,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童年。我又为萧红感到惋惜,因为她31岁就死了,如果她不这么早死的话,也许还能给我们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在每个人的童年里,童年像一幅画,像一首诗,像一曲歌……羡慕别人的童年,别人也羡慕着我的童年。

  当我读到小团圆媳妇不幸去世了时,我的心很纠结,跟萧红一样愤愤不平。她才只有12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而她却被过早地卖给了老胡家做媳妇。旧时的童养媳,原本是一个健康、活泼的小姑娘,因为穷,因为生活,被卖做童养媳,没有妈妈疼,这已经够可怜了,可她拼命的干活,还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遭受一个说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的婆婆的“教诲”。

  读完《呼兰河传》,那些画面仿佛都在我的眼前,使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

  觉得自己每尝试读一本书,就像是经历一场小小的冒险。很多时候都会从这种小小的冒险里收获到更多的惊奇和喜悦。就好比这本小书一样。觉得这不是一本小说。像是一本散文,而且还带有自传的性质。好比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但是这两本书又有着很多不一样的地方。

  觉得林英子是在小时候有着很多人的关爱和亲切的,但是《呼兰河传》里的“我”正如矛盾写得序言里提到的,呼兰河城的人的生活是无比单调刻板的,而萧红的童年又是无比寂寞的。我一边读下去,一边很忧心的在文字之间寻找这种潜藏的寂寞。觉得茅盾先生都说了,他在这里面写得尽是寂寞的生活,如果我读不出来的话,便是根本没有读懂这本书的。所以我总是有了很深的压力。比如,我读到她写得纯真而幽默的一句话,或者是她童年里极为淘气的一件事情,便忍不住地笑出声来。我一笑出来,便又立刻觉得我是不应该在读一本描写自己深重的寂寞的书的时候这样子的,于是又有了很深刻的沉默。

  就这样,自己既矛盾又欣喜地把这本书读下去,越读越喜欢,并且关联起自己的童年来,又生出了无限的感慨。

  通淡之中有着浓厚的味道。

  给我带来了一个不一样的清晨。

  到了近中午的时候,在网上碰到了梁慧,顺便谈起了假期读书的事情,就说到了从几天前就开始看的《呼兰河传》。她是在放暑假前的一个晚上加一个上午看完的。她说,真是很好的一本书,但是我们可能是因为处在这样一个年纪,看了自会无限感慨,所以跟这本书便有了很多的共同语言,但并不见得别的年纪的人看了之后也会喜欢。

  我突然才意识到,对于书的评价当真是有着很多年龄与经历的缘由的。但是,这样一本书,我觉得她不仅仅局限在对于童年的描写和怀念上,肯定还有别的东西在里面,只是我现在还没有完全读完,只是隐约地感到一点更深的其余的东西,但是还不能明白地说清楚。

  今天下午读完了第四五章,这样突然地加速度,会觉得很辛苦。在家读书往往不像在学校那样抽时间赶时间的,总是很随意地想起的时候便读一些,不想读的时候便随便地扔在哪里,所以好好的新书,在家里一放就有了沧桑的样子。

书籍《呼兰河传》读书笔记

  逛书店,在书架推荐的书目中,看见了一本我熟悉的书,那是萧红的《呼兰河传》,书的封面是土黄色的,加了很多精美的画片。而我家中藏有的这本书的封面是黑色的,只有一张作者的小照,忧郁的眼晴看着前方。

  初次看这本书的时候,年龄还小,对于书中表达的深层次的悲哀无所体会,只觉得作者描绘的童年生涯是格外的生动有趣。慢慢长大,再次阅读萧红的时候,却从她那字里行间读出了淡然的忧伤。《呼河兰传》由几节故事组成,看似这些故事是零

  是零落的,形不成完整的线索,但文章始终带着细腻的抒情。她用一种很散淡的语言来描写荒凉,“我家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种笔调就像有人给她写的传记中说到的那样:这个人的手臂里有内伤,伤到了骨骼,那骨骼就是给扁鹊看,也已经变色。但是她倒背着双手。她到门外面去,她说天凉,说风大,说橡树的红色叶子落了满地。

  萧红的一生是很不幸的,虽然她被鲁迅认为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但她柔弱多病的身躯几乎承受了那个动荡时代的全部屈辱和苦难:社会的、民族的和性别的;精神的和肉体的。她在临终时的留言:“我一生最大的痛苦与不幸,都因为我是个女人。”令人心酸。印像中萧红总是在路上漂泊,在战火纷飞中从中国最北方的城市到中国最南方的城市,她总是在行走,而在行走的路上,过往的、留下的,皆又是最寂寞的风景。

  《呼兰河传》写作的时间跨度很大,在“七七”抗战爆发时开始酝酿,“八一三”上海抗战失败后开始动笔写作,直到1940年12月才在香港完成。而这个时期几乎是萧红一生不幸的缩影,她在疾病中还因战乱颠沛流离;在感情是中深泥淖。她虽被开除出“祖籍”,故乡也早沦于敌手,但人总是会有一种思返的心理,尤其在对前路深感茫然的时候,这样的想法愈发的强烈。

  从《呼兰河传》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深深地感觉到当时的萧红是孤独、寂寞的。她曾对老朋友白朗这样说:“未来的远景已摆在我的面前,我将孤寂、忧郁以终生!”她渴望着从现实的重负中解脱,而这种解脱恰恰是难以做到的,于是,她便想留守着一方童稚年代的美丽的土地,幻想着远离喧嚣的宁静。

  但是,作者小时候对于荒凉的记忆像是深深的烙印,存于她的思想中。所以整部小说的基调是深沉的、哀婉的。印像最深的那一段是她写的跳大神:“跳到了夜静时分,又是送神回山。送神回山的鼓,个个都打得漂亮。若赶上一个下雨的夜,就特别凄凉,寡妇可以落泪,鳏夫就起来彷徨。那鼓声就好像故意招惹那般不幸的人,打得有急有慢,好像一个迷途的人在夜里拆说着他的迷惘,又好像不幸的老人在回想着他幸福的短短的幼年。又好像慈爱的母亲送着她的儿子远行。又好像是在生离死别,万分地难舍。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人世间,再多的繁花胜景,终了也难以逃脱最后的凄凉。很平淡的一些句子,却有一种难以形容的悲哀。

  那里的人们似乎都过着卑琐平凡的生活:“天黑了就睡觉,天亮了就起来工作。一年四季,春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来,脱下单衣地过着。”“老,老了也没有什么关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吞;走不动了,就瘫着。”“病,人吃五粮,谁不生病呢?”死了,哭一场,埋了之后,活着的仍旧过日子。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小说描绘的日子何尝不是现实生活中的缩影,过去是怎么来的,未来又会怎么样,生或死,都是自然的规律,该发生的事就那么平静而自然地发生了,有什么是不该发生的事呢?人们麻木地生活着,一天又是一天。

  我不知道,作者笔下后园的小倭瓜是不是还在年复一年地开着小黄花,但我却知道,岁月可以流逝,人会变老,而有些记忆却永远都不会走远。于是我开始向往,向往着去那片黑土地上走一走,去看一看,去感受一下时空的流转,也许,在现在与未来的道路上,我们永远都知道,风景向远方。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

  岳飞是南宋时期的一名抗金元帅,他精忠报国,公私分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名字。我读了《岳飞传》后,被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深深感动了!他让我明白了一种可贵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故事。岳飞有一个深明大义的母亲,在母亲的教导下岳飞从小就立下了报国的伟大志向,他自幼拜师刻苦习文练武,并与张显、汤怀、王贵、牛皋结拜。后来他投军报国,敢于以自己的实力向皇亲国戚挑战,大闹武科场,枪挑小梁王。奸相张邦昌要拿他问罪,被大师宗泽救下,逃回家乡。不久,金兵犯宋,张邦昌卖国,徽、钦二帝被俘。康王赵构南下称帝,岳飞奉旨入朝,在宗泽的领导下,率领岳家军抗击金兵,一次又一次勇破金军,威名远震。但是,正当岳飞节节胜利之时,贪生怕死的赵构,听从了卖国贼秦桧的奸计,一天之内下了十二道金牌召他回京。岳飞一回到临安,就被解除了兵权。不久,奸臣秦桧诬告岳飞谋反,以“莫须有”的罪名在杭州大理市风波亭杀害了年仅39岁的岳飞,造成千古奇冤。岳飞是一个非常爱国的英雄,他爱国更胜于爱自己。他同时也是一个有情有义的大丈夫,对朋友情同手足,所以他有许许多多的好朋友在任何时候都会帮助他,支持他。

萧红《呼兰河传》的读书笔记

  《呼兰河传》的作者是萧红,她是中国近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我在暑假中阅读了这本书,仿佛身临其境地经历了她儿童时期所遇到的事。可爱的她,看到外祖父在菜园里割草,她想帮忙,结果把韭菜当草割掉了,顽皮的她,在帮外祖父浇菜的时候,把水泼到天上,嘴里叫着:“下雨了!”那时的萧红是多么快乐,多么天真可爱啊!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有一次,我帮妈妈种地,结果差点把菜都给踩扁了!

  《呼兰河传》里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呢!特别是呼兰河4月18日娘娘庙大会发生的事情。娘娘庙大会那一天,女子和妇女参加的比较多。如果是还没有生小孩的妇女去的话,据说只要在子孙娘娘的雕像背后钉一个纽扣,给她在脚上绑一条带子,耳朵上挂一只耳环,给她戴上一副眼镜,然后把她旁边的泥娃娃给偷着抱走一个,来年都会生儿子哩,这可真有趣。像这样平常而又充满乐趣的小事很多,但我觉得都很精彩,都很有乐趣。

  书里有句话:经典文学是一盏盏永不熄灭的指路明灯。我觉得很有道理,就是因为有了这盏明灯,我认识了动物、植物,了解了天文、地理,大大地开阔了自己的眼界,还丰富了我的想象能力!就像《窃读记》里的小英子,就像以书为侣的尤安·艾肯,我也要向他们一样,在书里漫游,在书里成长,以书为友!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寄小读者读书笔记摘抄

伊索寓言读书笔记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