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胜者强的现实例子
全国新高考Ⅰ卷高考作文:胜人者有力,自勤者强
明是强的前提,须先明而后强;强从明出,不明不强。怎样才能明强?曾国藩认为,一是能自胜者谓强;二是从自修处求强。他的先见之明和知人知事之明都让他拥有比别人更高一筹的实力,并助他得意官场、步步高升。
一个什么样人才能够被称之为英雄呢?答案是:“明强”的人。英即明,雄即强。也就是说,一个真正的英雄应该具备远见卓识和挺身而出的勇气。其实,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英雄,要想赢得人生的成功同样需要具备这一点。面对不断变化的局势和未来,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地位和客观条件,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对策,明智地做出自己的决策和行动,以求取得最优的结果。
曾国藩认为:“担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中庸》之学、问、思、辩、行五者,其要归于愚必明,柔必强。……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即修身齐家,亦须以明强为本。”明是强的前提,须先明而后强;强从明出,不明不强。怎样才能明强?他认为,一是能自胜者谓强;二是从自修处求强。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注重自己内心的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通过日积月累,逐步形成圣贤标准的道德品行,这样就能求得真正的明强。这正是曾国藩成功的法宝之一,他的先见之明和知人知事之明都让他拥有比别人更高一筹的实力,并助他得意官场、步步高升。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智,是自我之智。明,是心灵之明。智者,知人不一定知己,知外不一定知内;而明者,知己知人,内外皆明。显然,明,才是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具有真正的无限性和客观全面性。
曾国藩的“明”有着多重的意思,如在治国理民方面,应该晓明大体、明达公正,还需要有先见之明;在为官从政方面,要明察秋毫、聪明机敏,适当的时候还要明哲保身;在鉴别、选拔、任用人才方面,要有识人之明、用人之智和树人之方;在修身养性方面,应该知晓天命,要有自知之明,等等。
简而言之,曾国藩的“明”就是要求人们根据自己的实际地位和客观条件,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对策,明智地做出自己的决策,以求利国、利民、利己,以尽一个儒学信仰者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
曾国藩认为担当重任、欲成大事者,如果不能够晓明大义的话,就犹如凡夫俗子一样,难以识大体、顾大局,不能对事物有明确透彻的认识,也就成不了大事。
曾国藩的“明”,首先体现在他的先见之明上,这一点也是他成就大事的根本。他的先见之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立湘军,一是倡办洋务。
清朝自道光皇帝以来,各地农民反抗清朝统治的斗争连绵起伏,起义接连不断,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然而,原本强大的绿营兵和八旗兵如今已是难堪大用,根本不能给清政府带来安全的保障,这时候,就迫切需要一支新的武装部队来镇压“叛乱”,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以曾国藩为首的湘派人物组建了一支全新的军队——湘军。
为了避免绿营兵和八旗兵的尴尬,曾国藩在湘军中大力改革,用新的战略思想、新的营制、新的招勇办法,使湘军成为了一支完全不同于以往的队伍。后来的事实证明,湘军为维护清政府的统治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曾国藩看来,仅仅靠强有力的军队镇压“叛乱”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面对内忧外患的危局,只有真正自强起来,才能够保证国家的安定。于是,从长远角度出发,曾国藩率先建立洋务工厂。
虽然当时太平天国起义如火如荼,但是曾国藩认识到,真正对国家构成威胁的,是西方帝国主义列强。于是,他不断上书主张兴办洋务,以图自强。在曾国藩的大力主张和提倡下,洋务运动掀起来高潮,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有了“明”的指引,“强”就是完全可以期待的圆满结果了。曾国藩认为做人不仅要看到自己的长处,更要看到自己的短处。他在给弟弟曾国荃的信中就说:“弟谓余用人往往德有余而才不足,诚不免此弊,以后当留心惩改。”曾国藩始终不放松对自己的检点,常常以一种自责的心态来要求自己,体现出了他严格的自律精神。
并且,他积极寻找让自己“强”起来的办法。他从一开始就开始注意结交名家,向名家多学习,使自己向他们看齐。他从自己推崇的两个理学大家唐鉴和倭仁那里学到了提升自己的途径和自我修炼的方法。
此外,曾国藩还虚心从当时京师的许多名流学者身上学习他们的长处。如,何绍基擅长书法诗词,使曾国藩一生都很重视写字和做诗;吴嘉宾学有专长,告诉曾国藩治学应专攻一门,就像挖井一样。受这些人的影响,曾国藩逐渐养成了沉稳凝重的个性,不论遇到什么事都能够从容不迫,应对自如。最后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指挥千军万马,总控全局,终于以疆场赢家的身份换得了“功名”。
曾国藩用自己的一生证明着“明强”的力量。他经历的大大小小的坎坷无以计数,有的甚至要了他的命,但是他都能够刚毅地坚持下来。而这样的坚持,也使他的内心变得无比强大。纵观曾国藩的一生,其自强是建立在“明于事,明于理,明于人,明于己”的明强的基础上的。以明为基础的刚毅自强,其实就是一种在复杂环境中处理各种事物的真知灼见,是一种看清问题本质后坚持到底的恒心和毅力。
一个人的刚毅明强,是通过长时间的磨砺和锤炼得来的。平常人处事只看到眼前的事物,明强之人则能在平淡中体察出更为深刻更为高远的事物,并从平淡中发现惊奇,探寻到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因此,明强之人自然就比平常之人站的位置要高,看的角度更新颖,更容易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更轻松地解决困难。
2021年河北高考满分作文:胜人者有力,自勤者强新东方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掩卷覃思,不由想到了主席的江畔高歌。再看“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之语,深以为然。在到中流击水的途中,体魄上的强弱关系会因勤惰之行而转换,而这一道理又岂限于体育之中?因此,请允许我谈一谈:胜人者有力,自勤者强。
勤自锻造,助个人“直挂云帆济沧海”,搏击巨浪。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天赋高低之差无法避免,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自勤精神则可以帮助起始的弱者迎澜直上,逆转命运。正如西晋左思,本“貌寝,口讷”,天资平庸,但他从未放弃勤勉奋进,为赋三都,便“门庭藩溷,皆著笔纸,遇得一句,即便疏之”;反观年少成名的陆机,却从未动笔,只懂得嘲笑左思道:“须其成,当以覆酒瓮耳。”终于,左太冲《三都赋》出,洛阳纸贵,陆机也只能拜服搁笔了。于个人,莫叹黄河冰塞川,且凭自勤济沧海。
勤自锻造,助集体“直向金刚水际行”,横跨怒涛。众人聚为集体,或许在初始阶段尚显弱小,可只要拥有自勤精神,便拥有了“为山者,基于一篑之土,以成千丈之峭”的可能。君不见东林学派,起于无锡书院,却凭自勤而对抗宦寺,终成“一支重整道德的十字军”;君不见西南联大,组于昆明绝徼,却凭自勤而弦诵不绝,终兑“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之理想;君不见中国共产党,成于南湖红船,却凭自勤而筚路蓝缕,终领人民击破铁屋,走出“万家墨面墨蒿莱”的莽原。于集体,莫叹出没风波里,且凭自勤水际行。
勤自锻造,助民族“舳舻千里旌蔽空”,撕裂狂潮。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能帮助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唯有不惧坎壈的自勤精神。遥想新中国成立之时,积贫积弱,百废待兴,正是凭借着一代代华夏子孙的勤奋努力,民族之轮才最终啸傲万洋。看,那是月球表面的悠悠倩影,是自勤让嫦娥五号在月桂树下“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听,那是137亿光年外的电磁之声,是自勤令中国天眼在贵州山谷中“南修窝凼落星辰”;触,那是横越55公里的跨海大桥,是自勤教港珠澳大桥在伶仃洋上“长桥卧波,未云何龙”。于民族,莫叹惊涛拍岸卷,且凭自勤旌蔽空。
行文至此,再览主席“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之勉励,不由深深振奋。各位同胞,何必唏嘘自己肩膀尚稚,无须在意他人初始领先,愿我辈都可以高扬自勤之帆,无视巨浪、怒涛、狂潮,默默努力,化扁舟为艨艟,去驶向那自我超越的横流沧海,纵涌波涛。
能胜人者谓有力,可自胜者真曰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