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幼儿教育心理学心得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怎样去教幼儿、怎样主动和幼儿沟通是很重要的。
幼儿心理学是研究3——6、7岁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有幸在远程研修中学习到了幼儿心理学知识,让我受益匪浅。
我认识到,对幼儿进行教育,如果不懂得幼儿的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必定不会成功,甚至适得其反。
让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幼儿学习的心理特点。幼儿学习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由兴趣驱使的学习积极性;语言指导下的直观形象性;学习的无意性和个别差异性。在我及我周围的同行中,很少人懂得以上这些,所以在进行教学活动过程中,常常不知不觉地把孩子的学习主动性扼杀了。
有时,当孩子向老师提出各种问题时,老师根本没有考虑到孩子好奇、好问、好探究、好模仿的学习心理,常常给孩子的就是随口乱答,甚至还表现出不耐烦。我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从幼儿的兴趣和适合幼儿的活动入手,给幼儿创设利于他们学习的环境来进行教学活动。另外,对幼儿提出的任何问题,首先都要给予肯定,然后认真回答,回答不出来的,可以请其他幼儿回答,如果都不知道,老师就直接告诉幼儿,老师将下班后在书中或网上找答案后再告诉你。同时,也请幼儿自己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找答案。像周香老师讲的案例里的老师一样,既保护了孩子的求知欲,又激发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还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
学习了幼儿心理学后,对“幼儿教育小学化”这一普遍现象,我也是体会深刻,感到茫然与无奈。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及规律,幼儿的认知力、理解力还未达到小学生的水平,机械的模仿、死记硬背,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在幼儿园学的小学知识最多能让幼儿一、二年级时一时领先,以后就不可能了,这样反而还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幼儿应该在活动与游戏中获得知识、开发智力、培养其各方面的能力。
可是,目前的学前教育状况又如何呢?我们有目共睹,深有体会。
我期待着让每个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科学的教育观早日驻入每个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心中。
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心得体会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他必须具备判断学生是否热爱学习以及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这就需要理论的支持,即人的学习动机分析理论。
因为首先,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其次,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第三,教师是管理者。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第四,教师要富有"爱心",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因此,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高尔基曾经说过:“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这次学习,使我对未来的工作更加充满信心。
作为一名教师,系统的学习一些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非常有必要。通过这段时间学习和反思,自己有很大收获和体会。
一、了解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和框架
通过学习,自己对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体系有了比较清楚地认识,对一些基本概念有所了解,特别是对学习动机、学习策略、问题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差异等内容有进一步的深入了解。这些有利于自己在教学中根据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做好教学工作;有利于自己用科学方法指导工作,减少盲目性,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二、更加明白教师和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教师这个职业有其工作独特性。作为一个教师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稳定的心理素质,坚定的意志品质,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能不断树立威信,不断地努力学习和提高,促进自己成为专家型教师。
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知道他们存在不同的心理差异;会辩证地看待问题,面对学生的差异,采取不同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分层教学,进行个别化教学;能及时了解学生,不断消除学生的心理困惑,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坚持性、独立性和责任感。
三、意识到师生交往和课堂互动的必要性
师生交往是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作为教师要能够和自然地和每个学生交流、谈心,做他们的知心人,相互信任、彼此愿意接近。要能够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有统一的奋斗目标,师生关系融洽,互相爱护、关心和帮助。
教师要真正了解和理解学生,不要有认识上的偏差。给学生适当的期望值得,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要在平时的工作中积累经验,不断探索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方法,形成科学的对待学生的态度。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体会
《教育心理学》是以教育心理学为主线编写的,但也用一定的篇幅讲述了学习教育心理学所必需的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其内容紧密结合中小学实际,且针对性强实用性强,便于自学。在通读本书后,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将会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相信对于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是有帮助的。但是鉴于我们教育心理学的学术沙龙主要关注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及差异心理,因此我就主要对本书中有关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谈谈我的理解及感受。
首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体系中与教育工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分支,要想知道它是研究什么的,就需要对它的对象,性质,内容,范围和任务做全面的考察和了解。
其次,关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目的。教师为什么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呢?我在读完以后有这样的认识:第一,是因为教师要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所要强调的是,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哪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品质。第二,是因为教师要提高教育业务水平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对此作了比较精简的归纳和概括: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2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学习过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可以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我觉得这也是第一点的基础,是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准备的。
此外,本书还提到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总结法等,可以说从理论上归纳出了研究教育心理学的具体,有效的方法。总的来说,本书对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是非常有帮助的。
教育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社会压力也越来越大,也导致了更多心理问题的产生。这使很多生理性疾病和心理性疾病综合在一起,这更加突出了医学心理学的重要性。
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是人们的需要,动机则激励人们去行动。然而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人们总会遇到一些挫折,它可能引导我们积极的面对问题,也可能导致心身及精神疾病。这就需要我们积极的面对,如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特别是高三的学生在经历了12年的学习努力后,迎来了高考。然而一些人的高考成绩并不理想,面对这样的挫折,很多学子因无法面对而选择了自杀来结束这样的问题。
生活中我们还会因各种各样的关系而遇到一些困扰我们的问题,在如今的社会很多人开始选择心理咨询来解决这些问题。如广场恐怖症,密闭空间恐怖症,强迫症等都可以通过心理学的方法来治疗。还有很多人是因为恋爱问题,如那位高尔夫球场的球童,她因为对自己未来的不确定性而感到非常苦恼,老师采用了让她拥有企业竞争实力的方法让她对自己的未来有了安全感,从而解除她的困惑。
作为一名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我将来可能不是一名职业的心理咨询师,但周围的朋友常常也会因一些问题而把自己当做倾诉的对象,这就需要我们做一名很好的倾听者。例如认真地听朋友的讲述,或许她们在哭泣时需要的只是我们默默地递过去的纸巾,静静的聆听。
不同的气质类型也会造成人们在面对问题时的态度不同。我是一个多血质和粘液质混合的人,这使我面对问题时比较乐观而有时候做事不能够做到面面俱到。
学医的我,在不久的将来会走向临床。在面对病人时,我就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医患关系,以便获得更加全面的资料和病人的积极配合来达到一个更好的治疗效果。这也就体现了医学心理学对每一位医生的必要性。
因为医生与病人之间关系越来越紧张,医疗纠纷也越来越多,很多是因为医生与病人的沟通不够而致。一位优秀的医生不仅要有医技更要有医德,正如古人云“大医精诚”。
12周的医学心理学学习,只是我对我对心理学的一个简单入门,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合理的应用心理学会是人生的一段美丽插曲。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很认真的把绍瑞珍老师的《教育心理学》读了一遍,感觉是如沐春风,豁然开朗。通过读书,使得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做法找到了理论依据;澄清了一些错误的、想当然的想法;更是学到了有效教学、学习和管理的方法与技巧。结合自己的阅读,谈谈体会。
一、教育心理学已经不再仅是纯粹的理论研究,实际应用越来越多
以前,见到过几本教育心理学的教科书,总的感觉是理论叙述比较多,尽管内容很好,但和实践总有段距离,况且由于自己对理论的认识比较肤浅,导致有些内容无法有效实践,得不到期待的效果。但在本书中,作者以现代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背景,系统阐述了教学、学习等诸方面的内容,且和实际情况联系密切,比如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从知识的表征到获得的过程,以及如何有效保持等各个方面深入浅出的做个介绍,并且因为内容结构组织的好,读起来也不费劲,确实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二、教育心理学应该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修课
作为一线教师,很多时候其实就是在根据经验教学,但仅凭经验必然导致教师教育教学的专业化水平偏低,而错误的经验给学生带来的后果更是无法弥补,所以,强调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越来越重要的事情。
在陈琦和刘儒德主编的《当代教育心理学》中,提到这样一个问题:当学生反复擅自离开座位时,教师应该怎么办?按照一般的经验,教师要提醒学生留在自己的座位上,并且这样做也能帮助学生记住这条上课的纪律。但研究发现,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离开座位的想法会越来越强烈,因为学生是在通过这一行为引起老师的注意,所以,当老师置这些学生于不顾,转而表扬那些不动的学生,离座率就降低了。由此可见,教育工作不能再仅凭经验。
对于如何教学,如何有效教学,如何促使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并长期保存,如何促进能力的提高等等问题,现代教育心理学已经作出了比较有效的研究和解释,只有遵循科学理论,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才能高效进行。作为教师,如果不能掌握这些理论,不能有意识的应用,至多算是一个教员,一个低水平的教员。
三、只有掌握教育心理学理论,才能科学、有效的教学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应该就是澄清了错误观念,坚定了用科学指导实践的信心。
比如书中在谈到了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在有效学习中的作用,并提到了古训:“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而在自己的教学中,对这条的理解并不深刻,有时根本不去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观念,不管学生的情况直接就讲。顶多在教学中,考虑学生学过什么东西,并假定学生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教学,关注点是学生以其原有知识是否能理解新的知识,但原有知识是否掌握,新旧知识的联系如何建构,这个考虑的就少了。
书中详细讲述了知识学习与保持的策略,自己在教学中,对这些策略的关注度太低,有时只追求自己内容的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策略的训练。现在看来,这只能是给学生带来知识,而不能利用教学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一定程度上也就影响了教学效果。
四、践行理论知识,做教育实践者。
我们一直在倡导做科研型教师。一线教师如何做科研?研究什么东西?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和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联系起来。不需要做高深的理论研究,也不能是简单的教学经验的总结,而应是联系实践,解决问题,上升到理论。比如,书中谈到了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我们就可以据此设计德育目标和过程,在班级管理或者教学中研究如何形成学生的品德,研究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并进一步总结出德育的方式和策略,由此,研究成果也会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所以,如果坚定了用理论指导实践的信心,也就为自己的科研找到了最好的突破口。
五、提升专业水平,为教育教学把脉开方。
教育教学需要心理学的信息和服务,心理学也必须为教育教学服务才能有广泛发展的前景。而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为师生提供心理学服务应是其工作的应有内涵,而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将成为心理老师这项工作的坚实后盾。比如,关于专家和新手解决问题的差异研究为教师培训和年青教师成长提供了理论基础,心理老师可以据此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富有成效的指导方案。而通过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将会对学生的学习提供最有效的诊断和辅导。为教育教学把脉开方,和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结合起来,心理老师也就能稳固自己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什么?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具有实践性的应用学科,强调它的综合性特色。也就是说,教育心理学既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基本规律、概括理论、原理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要关注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具体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具体的原则、操作的模式、策略和方法。既要重视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也要重视应用开发的研究。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着各种各样的看法。在这众多的看法中,我们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也就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以及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规律、特点和影响因素等。确立这一对象的主要的依据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必须反映这门学科的特殊性和它的实质。教育心理学也就是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揭示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同时,教育是一个系统,一般认为它包括三个子系统,即经验传授系统、接受系统和经验系统。这个系统的核心是教与学及其相互关系。教育心理学正是研究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3.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根据学科的研究对象、性质以及近年来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涉及学科性质和特点。(2)学习心理,它是教育心理学的重心,它是建立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主要有行为主义、认知观点和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3)教学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设计是教学心理的重要内容,主要涉及教学目标、教学形式的选择和教学环境的设置等。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非常多,如学科的特点、教师的特点、学生的特点等。如何根据这些因素进行教学设计,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也是教学心理所研究的内容。(4)群体心理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学校是一个群体,有教师群体、学生群体,还有群体间的互动。教师必须懂得群体心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生间的同伴关系。(5)个体差异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教育、教学中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得到适宜的教育,更加和谐的发展。(6)学生心理健康,它涉及生理、心理、社会适应以及道德等多个层面。保持健康的心理有利于充分地发挥潜能,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7)教育、教学的测量与评定,一个完整的测量评定过程包括测量与评定两个方面。(8)教师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在师生双边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研究表明,教师的特点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成绩有重大影响。
4.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有哪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开创阶段、发展阶段、成熟与完善阶段。(1)开创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俄国乌申斯基被称为“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卡普切列夫1877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成为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2)发展阶段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20年代后期行为主义的研究占了主导地位,强调心理的客观性,重视实验研究,以桑代克、华生、赫尔、斯金纳为代表开展了一系列的动物和人的学习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
由于在教育情境中的研究较少,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不大。杜威采取了另一条研究路线,结合学校教学实际进行研究,强调实用主义“从做中学”,进行改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这时候苏联教育心理学家以维果斯基和鲁宾斯坦等人为代表,主张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独立的分支,强调教育和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并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论”,这些思想为苏联的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这个时期,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有了很大的扩充。它不仅吸收了儿童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的研究成果,同时接受了弗洛伊德的思想,儿童个性、社会适应、心理卫生等方面的内容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的领域。50年代
教师读书笔记之每天学点教育心理学作文
看了《用教育心理学塑造自己》和《用教育心理学打造日常教学新亮点)两个章节后,我发现身为教师,心态很重要。“心态积极天地宽”,快乐与失意往往取决于人对事物是否有一个积极的心态。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悲观的老太太晴天担心做伞店生意的女儿,雨天则担心做洗衣生意的女儿。有一天,一个人说:“下雨天,你的一个女儿会财源广进;大晴天,你另一个女儿会生意兴隆。”她听后豁然开朗,不再发愁,转忧为喜。
看来,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以不同的心态对待,会有不同的结果。在此,我很羡慕后来那个人的心态,不仅阳光、积极,还能感染、带动周围的人。
记得有人曾经问我:“你为什么选择教师这一职业?”我调侃道:“小时候,我的理想是成为伟人,但随后慢慢发现,要成为伟人实在太辛苦;于是我又冒出一个念头,做伟人的妻子吧,可后来又发现,这一愿望也很渺茫;最后我决心成为伟人的老师!”都说老师是充满阳光的事业。一开始,我踌躇满志,一心要培养优异的学生,但理想与现实总有差距。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发现自己的愿望越是美好,对学生抱的希望越大,就越容易有挫败感。久而久之,失望与悲观的心理占据了上风。我对学生的“爱”也渐渐变了味,动辄发脾气,口口声声是为他们好,其实是未摆正心态、急于求成。一度,我视“差生”为敌人,其实,不是他们不听,而是我戴上了“眼镜”看待他们,以消极的心态对待问题、处理事情,陷入了恶性循环。长此以往,我工作得不愉快,对学生也失去耐心,学生则对我丧失了信任,自然使局面陷入被动。
后来,我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与立场进行思考,心态逐渐变得平和。与学生的关系有所缓解后,我变得耐心与细致了,也赢得了学生的信赖和尊重。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被人信赖是一种福分,然而信赖他人却需要莫大的勇气和信心。
一位女教师刚当高三班主任不久,班里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情,一个学生价值近千元的快译通在教室里丢了。一切迹象表明,偷东西的人就是本班的学生。这位女教师的第一感觉是心里非常难受,为什么这样的事会发生在自己班里,而且是自己刚刚“走马上任”后不久。她当时非常自责,觉得这是自己对学生品行教育的失败。
如何处理这件事,这位老师考虑过许多方法,最终她是这样做的。那天放学前,她像往常一样站在学生们面前,尽管她心里波涛汹涌,脸上却显得风平浪静。学生们似乎都很紧张,一双双眼睛神情复杂地看着她,他们在等待老师“破案”。于是,这位老师说:“大家都知道了,我们班里发生了一件不该发生的事情,有个同学错拿了别人的东西,我知道他不是故意的,他很后悔。我很了解他,我知道他一定会把这件东西还给同学的。我相信他,我敢用自己的生命打赌,他一定会这样做的!是的,我打赌,从现在开始我不吃饭,等拿错的东西还回去后我再吃饭。好了,现在放学吧。”
学生们都背着书包回家了,没有一个人留下来。
第二天早上,仍然没有人来找老师承认错误,也没有人把东西送回来,当然,这位老师也没有吃饭,可是她依旧打起精神去上课。
第三天上午又是这位老师的课,她的胃里空荡荡的,强烈的饥饿感揪心抓肝,她喝了一杯水,坚持上完了这堂课。走下讲台的时候,她感觉到腿有些发软,头上冒出许多虚汗。学生们都在静静地看着她,目光中充满关心。她知道,这些眼光中一定有一道是愧疚的,她要给他时间。
晚上放学之前,这位老师在自己的办公桌上看到了那个失踪的快译通、一块三明治和一封信。信上写道:“老师,谢谢你的信任。我一定会改正错误的。”下面没有署名。她没有再追查这个学生是谁。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这批学生早已经毕业了。她想他也不想让任何人知道这件事是他做的,但她坚信,他再不会这样做了。
后来有人问那位老师,为什么要用这种自虐的方法来处理,如果那个学生真的不交出快译通,你岂不是要饿死。
那位老师说,如果当时当机立断进行搜查,也许那个东西还没有转移,查出来了,胆大的死不承认,又没证据证明一定是他偷的,怎么办?既要费事费神又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胆小的承认了,成了小偷,从此他会永远抬不起头来,而且眼看就要高考了,他的人生将会逆转,这辈子不就毁了。所以,她就用“绝食”来呼唤、催促那个学生“悄悄”改正错误。而这个非常之举的前提和力量便是信任。果然,她获得了成功。
书上说得好,“当我们无法改变一些残酷的教育现实时,就试着改变自己;当我们不能改变学生的过去时,我们可以努力改变他们的现在。”不论教师是要有平常心、公正的态度,还是要能充分信任与理解学生,我想都源于一个字——那就是“爱”。有了爱,能克服一些不良的心态,像急躁、武断和厌倦等,也能工作得更积极些吧。
在看这本《每天学点教育心理学》时,我不仅是在思考如何更好地教学生,也是自我心理成长的过程。读史让人明志,读书使人明思。还是要多读书。
教育心理学
窗体顶端
总共30题共100分
一.单选题(共10题,共40分)
1.对事物进行判断和决策之前,将自己处在他人位置,考虑他人的心理反应,理解他人的态度和情感的能力是。(4分)
A.同感B.以病人为中心C.移情D.自我
★标准答案:C
☆考生答案:C
★考生得分:4分评语:
2.品德心理的核心成分是。(4分)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标准答案:A
☆考生答案:A
★考生得分:4分评语:
3.思考和讨论时,首先尽量联系出所有可能想出的方法,最后才集中加以评判,这种创造性思维训练方法被称为。(4分)
A.脑激励法B.分合法C.自由联想技术D.创造性思维法
★标准答案:A
☆考生答案:A
★考生得分:4分评语:
4.下列有关动作技能学习中练习说法不正确的是。(4分)
A.练习包括有意义的重复和反馈B.练习就是不断的重复C.练习中存在高原现象D.练习有先快后慢,先慢后快,快慢变化不大三种形式
★标准答案:B
☆考生答案:B
★考生得分:4分评语:
5.操作技能按照操作的连续性的不同分为。(4分)
A.精细技能和大肌肉技能B.连贯技能和不连贯技能C.封闭技能和开放性技能D.器械型技能和开放型技能
★标准答案:B
☆考生答案:B
★考生得分:4分评语:
6.学习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关系,这种学习属于。(4分)
A.词汇学习B.概念学习C.原理学习D.符号学习
★标准答案:C
☆考生答案:C
★考生得分:4分评语:
7.学业求助属于学习策略中的。(4分)
A.认知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元认知策略D.资源管理策略
★标准答案:D
☆考生答案:D
★考生得分:4分评语:
8.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4分)
A.先快后慢B.先慢后快C.前后一样快D.没有规律
★标准答案:A
☆考生答案:A
★考生得分:4分评语:
9.下列任务属于问题解决的是。(4分)
A.熟练背诵乘法口诀表后,计算3×5=?B.系鞋带C.打电话D.写创造性思维的论文
★标准答案:D
☆考生答案:D
★考生得分:4分评语:
10.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属于哪种迁移?(4分)
A.顺应迁移B.同化迁移C.重组迁移D.逆向迁移
★标准答案:B
☆考生答案:B
★考生得分:4分评语:
二.多选题(共10题,共40分)
1.下列关于元认知叙述不正确的是。(4分)
A.元认知控制包括元认知计划、元认知监察和元认知调节三个环节B.元认知最早是由著名心理学家安德森提出来的C.时间管理策略属于元认知计划策略D.元认知知识存储在工作记忆中
★标准答案:B,C,D
☆考生答案:B,C,D
★考生得分:4分评语:
2.学习骑自行车后有利于学习骑三轮车,这种迁移属于。(4分)
A.顺向迁移B.负迁移C.正迁移D.近迁移
★标准答案:A,C,D
☆考生答案:A,C,D
★考生得分:4分评语:
3.波斯纳等提出,概念要发生转变(顺应)需要满足四个条件。下面哪些属于其中的条件?(4分)
A.新概念的相似性B.新概念的可理解性C.新概念的合理性D.新概念的有效性
★标准答案:B,C,D
☆考生答案:B,C,D
★考生得分:4分评语:
4.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4分)
A.无律阶段B.纪律阶段C.他律阶段D.自律阶段
★标准答案:A,C,D
☆考生答案:A,C,D
★考生得分:4分评语:
5.18世纪中叶后,形成了众多的有关迁移的理论和解释。其中早期的迁移理论主要有哪些?(4分)
A.形式训练说B.概括化理论C.奥斯古德的三维迁移模型D.相同元素说
★标准答案:A,B,C,D
☆考生答案:A,B,C,D
★考生得分:4分评语:
6.基克等人提出的一种有助于一般性问题解决策略教学的模式主要包括哪些步骤?(4分)
A.理解和表征问B.寻求解答C.尝试解答D.评价
★标准答案:A,B,C,D
☆考生答案:A,B,C,D
★考生得分:4分评语:
7.不同类型的知识在头脑中以不同方式表征,例如,陈述性知识以下列哪些表征?(4分)
A.命题B.表象C.产生式D.概念
★标准答案:A,B,D
☆考生答案:A,B,D
★考生得分:4分评语:
8.迈克卡等人将学习策略区分为三种,即学习策略可以分为。(4分)
A.认知策略B.元认知策略C.资源管理策略D.组织策略
★标准答案:A,B,C
☆考生答案:A,B,C
★考生得分:4分评语:
9.下列关于专家和新手差异表述正确的是。(4分)
A.专家有庞大的知识系统B.专家是超级的再认者C.新手从末到头解决问题D.根据新象棋手的特点发明了象棋的电脑系统——深蓝
★标准答案:A,B,C
☆考生答案:A,B,C
★考生得分:4分评语:
10.下面哪些是人本主义发展出来的对道德情感的促进有着重要的意义的治疗原则或称教育原则?(4分)
A.真诚B.接受和信任C.移情性理解D.主动倾听
★标准答案:A,B,C,D
☆考生答案:A,B,C,D
★考生得分:4分评语:
三.判断题(共10题,共20分)
1.美国心理学家奥斯本对一些科学界精英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最富有创造精神的人,一般是兄弟姐妹中的老大。(2分)
错误正确
★标准答案:正确
☆考生答案:正确
★考生得分:2分评语:
2.一般人在第三象限(既不重要又不紧急的事情)里耗费的时间最多,因为处理这类事务没有任何压力。(2分)
错误正确
★标准答案:正确
☆考生答案:正确
★考生得分:2分评语:
3.学生在观察、记忆和解决问题时所采用的策略是操作技能的不同形式。(2分)
错误正确
★标准答案:错误
☆考生答案:错误
★考生得分:2分评语:
4.问题解决一般是指形成一个新的答案,超越过去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而产生一个解决方案。(2分)
错误正确
★标准答案:正确
☆考生答案:正确
★考生得分:2分评语:
5.知识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知识之间充分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2分)
错误正确
★标准答案:正确
☆考生答案:正确
★考生得分:2分评语:
6.练习包括重复和反馈,通过单纯的反复操作或机械重复,以掌握一定的活动方式为目标。(2分)
错误正确
★标准答案:错误
☆考生答案:错误
★考生得分:2分评语:
7.精细技能主要局限在较狭窄的空间内进行并要求较精巧的协调动作,例如穿针引线、写字、弹钢琴等。(2分)
错误正确
★标准答案:正确
☆考生答案:正确
★考生得分:2分评语:
8.学生的过错行为是指学生个体或群体所发生的违反学校中校纪校规的行为。(2分)
错误正确
★标准答案:正确
☆考生答案:正确
★考生得分:2分评语:
9.错误概念的出现与学生的学业水平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优等生一般没有错误概念。(2分)
错误正确
★标准答案:错误
☆考生答案:错误
★考生得分:2分评语:
10.温斯坦认为学习策略是由相互作用的两种成分组成的:基本策略和辅助性策略。(2分)
错误正确
★标准答案:错误
☆考生答案:错误
★考生得分:2分评语:
窗体底端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一个真正的老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且应该成为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成为育人的艺术家。以下是我看完书后的一些观点:
(一)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白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老师倾诉。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有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渲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二)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
(三)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更要注意言传身教。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模仿老师。心理学的模仿,指在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同或者相似的现象。
(四)因材施教
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气质,心理学的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教师应该学好心理学基础知识,分清每个学生的气质类型,因材施教。
相信做好这些,教师学生都会有很大的收获。
教育心理学重点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单选)
我们把教育心理学定义为“一门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具体说来就是要研究学校中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师的教学心理并据此创设适当的教育教学情境,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与身心发展。
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既有理论性又有应用性。
2、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之间的关系
教育学侧重研究教育和教学活动本身,具有研究教育的本质、目的、方针、制度,研究教学过程、教学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的组织形式等教育教学现象及其规律;教育心理学并不研究教育教学活动本身,只侧重专门探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
3、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之间的关系(单选)
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4、学与教的基本要素(填空)
①学生②教师③教学容④教学媒体⑤教学环境
5、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填空、单选)
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本书的出版被学术界公认为是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他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6、我国自编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是1924年由廖世成编写的《教育心理学》。(填空)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1)青春期带来的心理变化
①反抗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②闭锁性与开放性的矛盾
③勇敢与怯懦的矛盾
④自负与自卑的矛盾
⑤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的矛盾
(2)初中生的逆反心理
2、逆反心理的表现(单选)
(1)态度强硬,举止粗暴
(2)漠不关心,冷淡相对
(3)“恨无及屋”,反抗迁移
3、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单选)
首先,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导致初中生逆反心理的出现。
其次,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导致初中生逆反心理的出现。
最后,独立意识的发展导致初中生产生逆反心理。
4、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简答)
(1)高中生智力的发展
智力发展在18岁之前几乎是直线上升的,18岁以后发展的速度迅速下降,到25岁左右达到高峰,此后很长一段时间维持在一个高原水平,知道老年期才出现明显的下降。
(2)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①自我意识中的独立意向的发展
②自我意识成分的分化
③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
④自我评价已基本成熟
⑤有较强的自尊心
⑥道德意识的高度发展
5、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自我中心和对成人的反抗性。(填空)
6、自我同一性(名解/填空)
自我同一性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连串的感觉。
7、高中阶段是个体价值观的初步确立时期,也是个体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单选)
8、学习风格(名解)
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学习风格主要由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层面的要素构成。
9、学习风格的教育意义(单选/填空)
任何学习风格都有优势和局限,教育的目的是发挥每种学习风格的长处,弥补其不足。适应不同学习风格的教育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采用与学习风格中的长处或学习者偏爱的方式相一致的教学对策,二是针对学习风格中的短处进行有意识弥补的教学对策,前者被称为匹配策略,后者被称为有意失配策略。
(简答)针对不同学习风格的中学生应运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例如场独立性者阅读时善于理解、记忆文章中的具体细节或部分,但往往把握不住文章的主题;场依存性者正相反,他们能掌握文章总的框架结构或基本思想,但对文中的具体细节不能分析清楚。在教学中应着重训练场独立性者的整体综合能力,而对场依存者应着重训练其对细节的分析。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1、学习的含义(名解)
狭义上的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主要探讨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活动的本质与规律,探讨学生的学习与一般成年人的学习的不同之处,找到学生学习的特殊性,以便为指导学校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服务。
2、布鲁纳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思想
人类具有三种表象模式:动作性表象、映像性表象和象征性表象。
3、布鲁纳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
(1)知识学习就是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知识学习过程就是编码系统形成的过程
(2)知识学习的认知过程主要是思维过程
(3)学习就是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在头脑中建立相应的编码系统
(4)学习是一个发现的过程
4、托尔曼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填空)
托尔曼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期待,它有“预先认知”的含义,是一种通过学习形成的认知观点。
5、潜伏学习是托尔曼和杭齐克在1930年的白鼠跑迷津的实验中发现的一种无强化学习现象。(单选)
6、观察学习的含义(简答或单选)
班杜拉认为,行为的习得或行为的形成可以通过反应的结果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榜样的示进行学习。通过反应的结果所进行的学习来源于直接经验的最基本的学习形式。
所谓观察学习,是指一个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而习得某些新的反应,或使他已经具有的某种行为反应特征得到矫正。
7、观察学习的过程(简答/单选)
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再认过程——动机过程
8、观察学习的主要特点(简答/单选)
(1)强调人的行为是部因素和外部影响相互作用的产物
(2)承认直接经验的学习和强调观察学习的重要性
(3)强调学习动机的重要性
班杜拉注意到三种强化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即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在人类的观察学习中,他尤其强调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的重要作用。(单选)
9、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填空)
①情境②协作③交流④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
第四章学习动机
1、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泊尔认为学生在学校学习的驱力有三个方面:认知的驱力、自我提高的驱力和附属的驱力。(填空)
2、在儿童早期,附属驱力占主导的地位,他们努力学习是为了获得家长的赞许。少年期附属驱力逐渐减弱,同伴赞许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动机因素。到了青年期,认知驱力和自我提高驱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满足自己的求知需要,并从中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
3、耶基斯-多德森法则(定义)
最佳的动机水平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学习任务难度程度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学习效率有随着学习动机的提高而上升的倾向,在中等偏高的动机水平时,学习效果最好;在比较困难的任务中,学习效率反而会由于学习动机强度的增加而下降,在中等偏低的动机水平时,学习效率最好;在中等难度的任务中,学习动机强度的增加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在学习动机水平为中等时,学习效果最好。随着任务难度的不断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随之下降的趋势。这一现象是由心理学家耶基斯-多德森提出。
4、成就动机(定义)
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在完成任务中力求获得成功的部动因,亦即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美的一种部推动力量。
5、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是由追求成功的倾向和回避失败的倾向组成,前者表现为趋向目标的行动,后者表现为设法逃避成就活动或情境,避免预料到的失败结果。(单选)
6、成就归因理论(论述)
归因理论最早是由奥地利社会心理学家海德于1958年提出的。
第一,部稳定的不可控因素,如能力高低。
第二,部不稳定的可控因素,如努力程度。
第三,外部稳定的不可控因素,如任务难易。
第四,外部不稳定的不可控因素,如运气好坏。
维纳的归因动机理论是当代动机理论中非常著名的一种理论。该理论特别突出了人的认知作用,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类具有很大的概括性和涵盖性,研究的结论和方法对教育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它不仅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积极性,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也为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优良的心理素质,使学生正确认识成功和失败,如何从失败中振作起来,形成正确的自我调节系统,指明了方向。
7、习得性无力感(名解/填空)
习得性无力感实质上是一种认为失败无法避免的观念。对于学生来说,当无论他怎样都遭到失败,进而把失败归之于能力时,便会产生此观念。
8、替代性强化(名解/单选)
替代性强化,即学习者如果看到其他人的成功行为或受到赞扬的行为,他也会增强同样行为的倾向;如果看到她人失败的行为或受到惩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抑制发生同样行为的倾向性。
9、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论述)
一、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的一般原则
(1)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的并行性原则
(2)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的递进性原则
(3)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的手段与目的的共一性
二、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的方法与技术
(1)部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的方法与技术
①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②设置合适的目标定向,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鼓励学生的自我强化
③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形成恰当的自我效能
④训练学生对学习结果做出积极的、现实的归因
⑤利用原有的部学习动机,使之向不同的学习情境发生迁移
(2)外部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的方法与技术
①提供学习结果清楚的、具体的、及时的反馈信息
②合理运用外部奖赏
③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
④营造适度紧的竞赛或竞争气氛,调动学生的好胜心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1、学习迁移的概念
学习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也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同时,所谓影响,既包括积极影响,又包括消极影响。
2、学习迁移的种类
(一)从迁移的效果看,正迁移:积极的促进作用
负迁移:消极影响
(二)从迁移的水平看,横向迁移:同一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如举一反三。
纵向迁移: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如学习了猪、牛的特性,有利于哺乳动物特性的学习。
(三)从迁移的方式看,一般迁移:将原理、原则和态度具体化,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去
特殊迁移: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整合,迁移到新情境中去。如,学习了“日”“月”后,再学习“明”就会比较容易。
(四)从迁移的方向看,顺向迁移: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举一反三”。
逆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3、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选择)
一、形式训练说:这种学说是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的,训练可以改进心的各种官能,这
是教学的最重要的目标。
二、共同要素说:是桑代克提出的,认为两种情境中有共同成分时就可以产生迁移。他认为
迁移的产生是由于两个学习情境之间具有相同的要素,即相同联结。个体形成的联结数量越
多,在以后的学习中产生迁移的可能性越大。
三、概括化理论:由贾德提出。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远离在迁移中的作用。该理论认为共同
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条件,而迁移产生的关键在于学习者能够概括出两组活动之间的共
同原理。学习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越大。
四、关系转换说:苛勒根据“小鸡觅食”实验的结果提出关系转换说。其实质是指在两种学
习情境中存在某种相似的关系,这是迁移的前提条件,而学习者对两种学习情境的共同关系
的顿悟是迁移的关键和根本。
五、认知结构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贝尔提出。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的特征则始终是
影响新的学习与保持的关键因素。奥贝尔认为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是实现学习迁移的“最
关键因素”。主要有三:可利用性、可辨性和稳定性。
可利用性是指在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这是影响迁移的重要
变量。
可辨别性是指新的知识与原有观念系统可以辨别的程度。
稳定性是指起固定作用的概念是不是稳定而清晰。
六、奥斯古德的三维迁移理论:看书理解就行。
4、论述:谈谈如何在教学实际中利用迁移规律。
一、合理安排教学容
首先,教材的容应该体现本学科的基本原理。
其次,教学容一体化。
二、创设适当的学习情景
首先,学习情景的多样化。
其次,学习情境的生活化。
三、激发迁移动机
首先,引导学生建立迁移的目标。
其次,善用定势的作用。
第三,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迁移自我效能感。
四、培养迁移能力
首先,培养学生的迁移观察能力。
其次,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再次,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
5、简答: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关系。
区别:述性知识是指有关人所知道的事物状况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指关于人怎样做事的
知识。
从表征形式上看,述性知识最基本的单位是命题、表象、线性排序等。程序性知识最基本
的单位是以“条件-行动”为基础的产生式。
从知识的类型上看,述性知识往往表现为对事物的描述,关心事物的性质、容等可以以
语言描述的方面。述性知识关心的是事物“是什么”。而程序性知识是人们进行实际操作
所需要的知识,包含着一系列的操作规程,程序性知识关心的是“怎样做”“如何去做”。
从获得的难易程度上看,述性知识通常都要比程序性知识更容易获得。
从知识修正的角度看,述性知识是比较人员修改或者调整的,而程序性知识的修改则比较
困难。
联系:述性知识是程序性知识的基础,良好的程序性知识也有助于述性知识的学习。
6、图式(选择、填空)
从过去经验中提炼出的知识就是图式。是程序性知识表征的最高级。
7、产生式(单选)
程序性知识具有相对特殊的表征方式,被称为“产生式”。所谓产生式实际上是一条关于“条
件-行动“规则,即满足特定条件就产生相应行为的规则。一个产生式由条件和行为两部分
组成。“如果天下雨,那么我将带伞。”
8、论述、简答:如何帮助学生获得程序性知识。
(1)程序性知识获得的基本过程
第一阶段是认知阶段,第二阶段是联系阶段,第三阶段是自动化阶段。
(2)获得程序性知识是教育措施
第一,帮助学习者实现子技能或前提技能的自动化。
第二,提供一些机会给学生,使他们能有机会将小的产生式联合起来。
第三,帮助学生将所学的技能程序化、自动化。
第七章技能的学习
1、技能(名词解释)
技能是指经过练习而习得的合乎一定规则程序的认知活动或身体活动的行为方式。
2、技能的分类(选择)
按照技能自身的特点,将技能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动作技能分为操控器具的动作技能和机体的动作技能。
心智技能分为专门心智技能(默读、心算、打腹稿)和一般心智技能(观察技能、分析技能、
综合技能、比较技能、一般性计划技能)。
3、简答: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关系
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区别:动作技能具有物质性、外显性和扩展性等特点,而心智技能则有观念性、隐性和简
缩性等特点。前者主要表现为外显的肌肉骨骼的操作活动,后者主要为隐的思维操作活动。
联系:心智技能是动作技能的调节者和必要的组成部分,动作技能又是心智技能形成的最初
依据和外部体现的标志。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例如,在学生的学习活
动中,不仅需要心智技能的参与,也需要动作技能的参与,常常是这两种技能的有机统一,
即手脑并用。
4、动作技能的分类
连续技能:连续、不间断完成一系列动作如说话、打字、弹琴等
非连续技能:动作与动作之间没有明显可以直接感觉到的开端与终点。如投掷标枪、推门等
封闭技能:依靠部、由本体感受器输入的反馈信息来调节。体操、游泳等。
开放技能:依赖于周围环境成为运动调节的重要因素。如篮球、足球等。
精细技能:局限在较狭窄的空间进行并要求较精巧的协调动作。如打字、写字、雕刻等。
粗放技能:运用大肌肉并且要求整个身体的参与。如跑步、游泳等。
5、简答:动作技能形成的特点
(1)意识对动作的控制作用减弱,整个动作系统转向自动化
(2)动作反馈由外反馈逐步转向反馈
(3)动作的灵活性与稳定性增加
(4)建立起协调化的运动模式
6、高原现象(名解)
练习成绩的进步并非直线地上升,有时会出现暂时停顿的现象,这叫做“高原现象”。
7、加里培林于1959年提出了著名的心智活动形成的五阶段理论。学者们在长期的教学实验过程中,发现加里培林学派所划分的阶段,有的可以合并,名称也可以简化,提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化的心智技能形成的三阶段理论。(填空)
8、态度(名解)
所谓态度就是个体通过后天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有组织的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9、态度的构成
①认知成分
②情感成分:核心成分
③行为倾向成分
10、态度的三种成分的关系
态度的三种成分有时会协调一致。例如,一个学生对诗词的积极态度,其认知成分可能是在同学面前常常谈论韵律格调,这可以带来荣耀感,情感成分可能是吟诗作赋时获得的尊重需要的满足及情绪顺畅时的兴奋感;行为倾向成分意指这个学生偏爱诗词行动的预备倾向。但有时也会出现不协调的状况。比如,情感成分相同,认知成分、行为倾向成分却可以完全不同。一个队数学抱有消极情感的学生,可能会在学习上一无进展,并最终归于失败;另一个学生却可能置消极情感于不顾而努力学习,因为他知道升学需要数学得高分。
11、品德(名解)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即个人的道德面貌,是与道德有关的概念。通常我们把它表述为: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和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特征与倾向。
12、品德的构成(选择)
一般认为道德的成分也是由认知、情感、行为三方面构成,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其中道德认识是核心。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13、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儿童的道德判断发展须向是从他律道德走向自律道德。
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认知由他律水平逐渐发展到自律水平,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认知的成熟;二是获得社会经验。
四个阶段:①自我中心阶段(2-5岁)②权威阶段(6-8岁)③可逆性阶段(8-10岁)④公正阶段(11-12岁)
皮亚杰认为,品德发展的阶段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是连续发展的。
14、柯尔伯格提出的儿童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
(1)前习俗水平
①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②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
③人际和谐(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
④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
⑤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
⑥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15、我国中学生道德发展水平
我国中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大多处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的第三、四阶段。在对行为后果和原因的道德判断上,我国儿童从小学三年级起,绝大多数已能根据行为的动机意向或从行为的因果关系上做出判断。而且已有半数以上的儿童能把行为原因和后果两个方面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判断。
16、态度和品德的改变经历的阶段
美国凯尔曼。分为顺从、认同、化三个阶段。
17、简答:态度学习的条件
(一)部条件
(1)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首先要受到道德认识以及由此形成的道德信念的影响
(2)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必要条件
(单选)认知失调来源于四种情况:第一,逻辑上不一致。第二,与社会风气不一致。第三,个人的一贯行为倾向与其特殊的行为不一致。第四,新出现的事物与个人的旧经验不一致。
(3)认知不平衡
(4)智力水平
(5)主体要求形成或改变态度的心向
(二)外部条件
(1)家庭教育方式
(2)社会风气
(3)同伴集体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