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
民族饮食文化作文
说到美食,我最爱的莫过于火锅了。它起源于重庆的码头文化,拥有漫长悠久的历史。上周日我就去品尝重庆火锅啦!到了火锅店,一拿起菜单,我就疯狂地点上最爱吃的几样涮菜,有鸭血、牛肉片、毛肚、鸭肠等等。服务员帮忙点火开锅,一块牛油在锅里滚动、沉浮,一分钟后便消失不见了。热油开始翻滚,可以开始涮菜了!
我先用筷子夹起一片牛肉,将它放进锅里,让它在锅里游上半分钟,由鲜红色变为褐色,然后再把它夹起来。我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好鲜嫩啊!这时妈妈给我一碟香油,说蘸香油可以中和火锅的烫和辣。我试了一下,果然蘸了香油的肉的味道更加滑腻温和。我最爱吃的就是鸭血了。我总结的秘诀就是鸭血一定要放在红汤辣锅里煮才更好吃。鲜鸭血很嫩,我用筷子轻轻夹起一片后让它自由自在地在辣锅里游上两分钟,然后再捞出来。我尝了一口:满口鲜嫩顺滑的滋味。那味道在我的嘴里久久流淌,我都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它的美味。这样美味的火锅,我花了不到一个小时,就把一大堆食物都消灭了。
火锅真好吃呀!真希望以后每天都能吃到火锅。也希望我将来能学会做火锅,给家人朋友一起分享。
中国的传统美食文化
从古至今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民以食为天。饮食也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中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地域和文化的差异,各地各民族的美食文化也各不相同。因此传统的美食文化也是博大精深。
例如中国的八大菜系。菜系也称“帮菜”,是指在选料、切配、烹饪等技艺方面,经长期演变而自成体系,具有鲜明的地方风味特色,并为社会所公认的中国饮食的菜肴流派。中国汉族饮食文化的菜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由于气候、地理、历史、物产及饮食风俗的不同,经过漫长历史演变而形成的一整套自成体系的烹饪技艺和风味,并被全国各地所承认的地方菜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汉族饮食文化中南北菜肴风味就表现出差异。到唐宋时,南食、北食各自形成体系。发展到清代初期时,鲁菜、苏菜、粤菜、川菜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地方菜,被称作“四大菜系”。到清末时,浙菜、闽菜、湘菜、徽菜四大新地方菜系分化形成,共同构成中国汉族饮食的“八大菜系”。除“八大菜系”外还有一些在中国较有影响的菜系,如:东北菜、京菜、冀菜、豫菜、鄂菜、本帮菜、赣菜、客家菜、清真菜等等。
但现如今随着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我们不出国门就能吃到很多其他国家的美食,这无疑是他国在发扬他们国家的美食文化,而我们的传统美食文化却受到了外来快餐业的疯狂掠夺。
外来快餐业为了在中国能够长期的生存下去,光推出他们本国的传统美食是不够的,因为他们的传统美食是不符合中国人口味的食品,中国人吃了几千几百年的传统美食自然成了首选。
就以肯德基为例。我们如今到肯德基不但能吃到带有美国本土特色的炸鸡汉堡,还能吃到我们中国传统的油条。细心观察后不难发现,肯德基对我们的传统美食是进行改进后才进入市场的。传统的中国油条是长而粗大的,肯德基就把它改成短而细小的,这样就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为了持续生存发展下去,肯德基不断的掠夺中国传统的美食文化,然后加以改进,肯德基推出另一款美食“嫩牛五方”当中也不难看出中国传统美食的影子。不知道肯德基下一个盯住的又是哪一种中国传统美食。
怎么吃,吃什么,这个也全凭人们的爱好。可是长期照此下去,我们的传统美食都被外来的快餐业加以改进,然后我们又去消费。那么说不定若干年之后我们在中国就吃不到带有中国传统物色的美食了。那样的话我们还能说自己是中国人吗?身为中国人却每天吃着带有外国特色的食物,使传统的美食文化变得黯然失色,失去了原有的光彩。
一些富商招待客人时的宴会都采用西式宴会来招待客人,这样略显得有些崇洋媚外了,既然我们是中国人,就有义务让传统的美食文化绽放出原有的光彩。那为何不选用我们的中式宴席——“满汉全席”来招待客人呢
满汉全席起兴于清代,是集满族与汉族菜点之精华而形成的历史上最著名的中华大宴。
满汉全席是我国一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巨型宴会。既有宫廷菜肴之特色又有地方风味之精华,菜点精美,礼仪讲究,形成了引人注目的独特风格。满汉全席全席取材广泛,用料精细,山珍海味无所不包。烹饪技艺精湛,富有地方特色。突出满族菜点的特殊风味,烧烤、火锅几乎不可缺少的菜点;同时又展示了汉族烹调的特色:扒、炸、炒、熘、烧等兼备,实乃中华菜系文化的瑰宝。
耀眼的光芒不能让外来的美食文化给掩盖给掠夺,要把传统的美食文化保护起来,发扬起来。当然,我们的传统美食也应思考如何改进才更能符合现代人的饮食习惯。让传统的美食文化绽放光彩!
中国美食文化的作文
中国饮食文化突出有四个特质属性:一,养助益充的营卫论。注重素食为主,重视药膳跟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二,五味调跟的境界说。突出菜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历有有“舌头菜”之誉。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既崇尚以厨规为本,但又不拘泥此规,推崇灵活变通。四,畅神怡情的美食观。力求饮食文质彬彬,寓教于食。这四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中国的饮食文化除了讲究菜肴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画外,还要搭配用餐的氛围产生的一种情趣,它是中华民族的个性与传统,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凸现方式。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是与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相跟谐统一的,以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为例,具体体现在从宫廷到民间从内地到边疆,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食风的盛、雅艺精、奇等方面:
“吃”的繁荣---菜系林立,风味饮食小吃上千种,各地食风食味之独特与多样化。
“吃”的艺术---美食、美味辅以之美器,追求三者的跟谐统一,浑然一体。调味之精益肴器之华贵,膳食之繁盛,烹饪技艺之巧妙,均堪称举世无双,独树一帜。
“吃”的典雅---御宴排场之豪华,宫廷宴席与祭祀祭食礼仪之庄重,礼制跟礼仪等级之森严各式宴会氛围之典雅。
“吃”的效益---官场之交接人际关系之沟通,食疗之精道,延年益寿之成效,益神健体,却疾疗饥之功能。
“吃”的奇异---边疆塞外,民族众多,风俗奇异。民族食艺、食风、食味,别具情调系少数民族文化之奇葩。
中国历代饮食文化,一方面,正如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美食家袁枚所云,它是一门须“先知而先行”掌握各种烹调技艺的“学问之道”;另一方面他也是包含饮食、美器与礼仪,食享与食用等多重文化内涵的一门“综合艺术”。
闲话中国文化之饮食文化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食,大若天地。我们生存的基本要素就是从食物中获取的,大地万物的生灵全部都要靠食物来补充能量,获取营养,维持生命。再看这部《闲话中国人》,开头第一炮便是在大谈“饮食”。中国的饮食文化早有上千年的历史,可算得上是传统文化了。由此可看出,饮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所占地位之重。
外国人重于情趣,中国人则重于饮食。中国人既然能以食为天,则“悠悠万事,唯此为大”,世界上还有比天大的吗?答案是肯定的。所以,中国人甚至认为“普天之下,莫非一吃”,认为不管任何事都能用“吃”来解决。这就是现代中国人对千百万年前的老祖宗流传下来的饮食文化的认识,这也是书中所说的“泛食主义”。
说到这“泛食主义”,它也包含在饮食文化内,只不过是口语上通过文字来表达的。就像是说人就叫“人口”;谋生就叫“糊口”;职业和工作就叫“饭碗”。干什么工作就吃什么饭,就像书中所说的:“修鞋补锅是吃手艺饭;说书卖唱是吃开口饭;当教书匠是吃粉笔灰;出租房屋是吃瓦片儿。”总而言之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切都与“吃”扯得上边。
饮食,说白了也就是吃饭。但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终于深刻的了解了中国人的“吃饭”文化。
何为“吃饭”文化,我想这也只能在中国才寻找得出答案。在中国人看来,食物乃生命之源。因此给人食物,请人吃饭,是一种很重的礼仪;而接受他人的食物,则是受了很大的恩惠,必须加以回报。这,便是中国文化中“吃饭”文化的基本准则。但在这一来一往,你一席我一顿的过程中,这“吃饭”文化渐渐的变了味儿。中国人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渐丰满的腰包也闲不住了,开始流行起“请客吃饭”,而“吃饭”文化的基本准则也渐渐成为中国人请客吃饭的正当理由。大家也习惯起这新一代的“吃饭”文化。像这逢年过节,红白喜事,老人做寿诞,小孩过生日,谁家不请,哪个不吃?如果升了职位,涨了工资,搬了新居,走出国门,三朋四友七大姑八大姨也都会堂而皇之地要求你请客吃饭。有人来了要“接风”,送人走了要“饯行”,有事要“撮一撮”,没事也要“聚一聚”。用书上的话总结:中国人恐怕是世界上最爱请客吃饭的民族。
这饮食饮食,说完了“食”,接着得说“饮”了。
既然说到“饮”,那么“茶”,便是不折不扣的中国文化。
中国人爱喝茶,西方人爱喝酒。“西人饮酒而取其汁,国人饮茶乃取其气”,这是书上的原话。西方人喝酒是为了身体,中国人品茶则是为了意境。
自古以来,茶就是文人雅士所热衷的“至清至雅之物”,它也往往用于陪衬一些山水美景,文雅之趣。所以,这喝茶不叫“喝茶”,得叫“品茶”,从这品茶中还能品出人生哲理,事物的启迪,从而自古产生那么多的伟大诗人来“颂”茶。就连这品茶中,还品出了茶术之道。
不单“食”能请,这“茶”也能请。比如这“吃早茶”,则是如今商场上用来谈生意的办法之一。吃早茶不过于排场,但也不过于寒酸,几叠小食,一杯清茶,既能解决早餐问题,也可以享受其中的一点“意境”。它也确实比请客吃饭少了一点铜臭味,少了一点利益和关系。
柴米油盐酱醋茶,厨房中的繁杂琐事,生活中的切切察察;
悠悠上下五千年,时代中的巨大变迁,历史中的中国文化。
这本书可谓笼万物于形内,把生活中最繁杂却又最简单的事与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使人读完此书,必定能领悟到中国文化中饮食文化的巨大魅力和深远影响。
中华饮食文化之美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为我们所骄傲与称赞。中华民族是一个对食物具有狂热爱好的民族,中国的饮食文化蕴涵着中华文化之美。
中国人对于食物精益求精的追求从不曾因时光的变迁而动摇。古之祖先对于美食的热爱,也体现着对生活的热爱,对山川自然的热爱。他们怀着这样一份源自于对自然、生活的热爱,甚至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与美好,在数千年格物运化中,逐渐孕育出了属于中国的雅俗共赏的中华饮食文化。
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孔子一生清贫,然而他对美食之追求却未曾厄于穷困之中。当然,中国的饮食文化,也离不开茶。《神农本草经》中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作为饮食文化中的“饮”最重要的一部分,茶中流露于“情”,品茶抒情,寄情于茶的诗句数不胜数,便有了“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咏茶赋诗,也为中华文化诗词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远古时代传说起,就融于华夏大地的水中,也流入了炎黄子孙的血液里;自陆羽始,中国有了茶学,也有了茶文化,也是中华文化重要组成的一部分。陆羽寻出了茶的真谛,并在寻觅“至茶”的过程中形成了不羡荣华,专心研究于茶的品格。
“一器成名只为茗,悦来客满是茶香。”这一句可谓中国饮食文化大雅之写照。有大雅便有大俗。饮食离不开凡尘俗世,柴米油盐,而在大俗之气里有大雅之气度。
苏轼乃一代美食家,他一生放荡自由,享受生活,对美食的钻研可谓精妙,所制的东坡肉流传至今。而他的《猪肉颂》看似一篇娱乐之作,俚俗之作,但“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这一首小诗虽不求押韵,诗人可自摇自扇,火可自文自武,肉香由淡至浓,更让人垂涎欲滴,难怪诗人又“每天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两句,显露出诗人的闲情与雅致,这不仅是中华美食的一种性格,更是中华文化美食之旅。然而,这东坡肉不正是东坡身处逆境之间,乐安天命的精神境界的体现吗?也正是因为东坡豪迈旷达,热爱着繁华世俗的世界,才得以在坎坷、曲折、磨难中寻求自己所爱的食物。我们无从知道东坡等了多久,但在品尝东坡肉入口即化,吃了还让人流连忘返的美味之际,我们似乎能体会到他那超越美食之外的,对生活的爱与追求。这难道不是大俗之气中亦有大雅吗
中国的饮食文化随着时间的年轮一代一代地流传了下来,至今仍寄居在我们的味蕾之上。中华文化美食包罗万象,但中国人的“好吃”更是举世闻名。然而,不少西方人却对此颇有微词,把中国人对于美食的追求看作“贪吃”与“浪费”,这可能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我国传统的饮食文化而已吧!文化价值的不同,自然也产生了思想上的差异,但终究都会殊途同归,都能折射出对美好生活的爱与追求。
美食不仅是中华文化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东坡肉也不仅是一道美味佳肴,它蕴藏大俗之中亦有大雅之气度的中华文化,这何尝不是一种耐人寻味的睿智的人生哲理的体现呢
在中国,饮食文化的意义也许早已超出其本身,它与中华文化其他方面相互交融、相互促进,更体现了中华文化中的一种雅俗共赏,关于情怀的人文精神的意义!饮食文化也能折射出中华文化的气质,传承中华饮食文化也是传承中华文化,让我们携起手来,为中华文化生生不息,代代流传而努力奋斗吧!
中国饮食文化作文
中国饮食文化,由于特定的经济结构,思维方式与文化环境,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下面六个方面。
选料,是中国厨师的首要技艺,是做好一品中国好菜肴美食的基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熟练运用的技巧,每种菜肴美食所取的原料,包括主料,配料、辅料、调料等,都有很多讲究和一定之规,概而言之,则是“精”、“细”二字,孔子所说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也。所谓“精”,指所选取的原料,要考虑其品种、产地、季节、生长期等特点,以新鲜肥嫩、质料优良为佳。
刀功,即厨师对原料进行刀法处理,是成为烹调师需要的,整齐一致的形态,以适应火候,受热均匀,使于入味,并保持一定的形态美,因而是烹调技术的关键之一。我国早在古代就重视刀法的运用,经过历代厨师的反复实践创造了丰富的刀法,如直刀法,片刀法,斜刀法,剞刀法和雕刻刀法等,把原料加工成各种各样的形态和各种各样的花色,还可以镂空成美丽的图案花纹,雕刻成“喜”、“寿”、“福”、“禄”字样,增添喜庆筵席的欢乐气氛。特别是刀技和拼摆手法相结合,把熟料和可食生料拼成艺术性强,形象逼真的鸟、兽、虫、鱼、花、草等花式拼盘,如“龙凤呈祥”、“孔雀开屏”等。
火候,是形成菜肴美食的风味特色的关键之一,但火候瞬息万变,没有多年操作实践经验很难做到恰好处,因而掌握火候是中国厨师的一门绝技。中国厨师能精确鉴别旺火、中火、微火等不同火力,熟悉了解各种原料的耐热程度,熟悉控制用火时间,善于掌控传热物体的性能,还能根据原料的老嫩程度,水分多少,形态大小,整碎厚薄等,确定下锅次序,加以灵活运用;使烹制出的菜肴,要嫩就嫩,要酥就酥,要烂就烂。
烹调技法,是我国厨师的又一门绝技。常用的技法有:炒、爆、炸、烹、溜、煎、贴、烩、扒、烧、炖、焖、氽、煮、酱、卤、蒸、烤、炝、拌、熏、以及甜品的拔丝、蜜汁、挂霖等。
调料,也是烹调的百味香。
我们只有准确把握了这六方面,才能深刻地理解中华饮食文化,因则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饮食文化。
传统文化――美味中国菜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多,比如春节、国画、书法、茶、丝绸等。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中国菜文化,因为生活中我们人类最少不了的就是吃,没有吃的就会饿。中国菜分为“八大菜系”,现在我就来简单地介绍一下这些菜系,看看它们是怎样排列的。
一号菜:鲁菜
鲁菜是山东菜系,由齐鲁、胶辽、孔府三种风味组成。是宫廷最大的菜系。以孔府为龙头。山东菜系对其他菜系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是八大菜系之首。
二号菜:川菜
川菜是四川菜系,以成都菜为代表。四川菜各地风味比较统一,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菜馆,是比较大众的消费餐馆。川菜是最有特色的,主要特点是麻辣,我从来不敢吃。川菜也是民间最大的一种菜系。
三号菜:苏菜
苏菜是江苏菜系,由徐海、淮扬、南京和苏南四种风味组成,是宫廷第二大菜系,今天的国宴仍以苏菜为主。
四号菜:粤菜
粤菜是广东菜系,由广府、客家、潮汕三种风味组成,在中国大部分地方都有粤菜馆,在国内海外影响很大。粤菜是国内民间第二大菜系。
五号菜:闽菜
闽菜是以闽东、闽南、闽西、闽中、莆仙地方风味菜为主形成的菜系,以闽东和闽南风味为代表,妈妈说沙县小吃就属于闽菜。
六号菜:浙菜
浙菜是我们浙江省的菜系,以杭州菜为代表,主要以海鲜为特色菜。
七号菜:湘菜
湘菜是我妈妈家乡湖南的菜系,以长沙菜为代表,也是很辣的,不过不像川菜有麻的感觉。与川菜一样,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湘菜馆,它是民间第三大菜系。
八号菜:徽菜
徽菜是安徽菜系,包括皖南、沿江、沿淮三种风味,以皖南风味为代表。
我们的中国菜除了这八大菜系,还有其他的菜,比如京菜、豫菜、鄂菜和沪菜等。中国菜的烧法更多,有炒、炸、熘……你看,我们的菜文化非常丰富吧!
中国的饮食文化—我的发现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中国人对饮食都相当重视。饮食特点鲜明,重理(食物的搭配),重味(讲究“色、香、味、型”),重养(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
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这一点在饮食上最能体现。中国餐馆遍布世界,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一书中说:“我中国近代文明进步,事事皆落人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明之食物,固大盛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
饮食文化发展至今,经历过三次发展高峰。首先在夏商周时期人们开始进行国土开发,形成较系统的烹调理论、出现成熟的膳食制造业、掌握有关于饮食卫生食品保鲜的成套的经验,形成了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其次在大汉王朝,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进行大规模开发,并开展对周边地区的国土开发。到西汉末年,由于开发周边田地和对外开放,促使地域交流和民族融合的加速进行,饮食资源大大丰富起来,这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第二个高峰。最后从隋唐到明清,在中国经济中心南移和对长江、珠江、辽河流域的进一步开发的时期。商品经济、交通和中外交往的不断发展,河港城市和边贸城市发展起来,地域饮食文化极大发展,孕育出7大类别的菜:粤菜、苏菜、川菜、鲁菜、素食菜、清真菜、食疗菜,形成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第三个高峰。
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形成了汉民族的基本饮食结构特征: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动植物为副食。
米食和面食是汉族的两大主食。南方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相对湿热,多种植稻类:北方气侯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相对干冷,多种植小麦。
与主食相对,中国的副食更为丰富,其中,粤菜、川菜、鲁菜、淮扬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被称为“八大菜系”。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明显,古人概括为南甜、北咸、东辣、西酸。这与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比如,喜辣的饮食习俗多与东部地区气候潮湿有关,经常吃辣可以驱寒去湿。
饮食文化中另一重要元素是饮,中国对于茶道的文化非常精深的。外国人爱喝酒,而中国人就喜欢喝茶。西方人喝酒是为了身体,而中国人喝茶是为了意境。自古以来茶就是中国的文人雅士最喜欢的东西,他往往是用于陪衬一些山水美景的,文雅智取。所以中国人喝茶不叫喝茶,叫品茶。从中品的,还可以品出来人生哲理,从而产生许多的伟大诗人写诗来颂茶。就连品茶,也是品出了茶术之道的。
中国饮食文化
心之所系,情之所属
摘要:晋菜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特别是在晋商的带动下,晋菜众取所长,体系优异,风行一时,一批晋菜也曾走出娘子关,历史上晋菜影响势力强劲,历史辉煌,曾让三晋人民引以为荣。但现如今,能在外面见到的恐怕只有山西刀削面了吧,晋菜名典也只知道“过油肉”。虽然如今的晋菜已没有了当初的辉煌,但其中的滋味未减当年。
关键词:晋菜特色菜味道
正文:
屏息聆听——八大菜系为:闽菜、鲁菜、川菜、粤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没有我心中的那个声音……
在心中只有一个声音——晋菜,山西菜!
我从小吃山西菜,也只爱吃山西菜!不是我挑食,更不是我在袒护晋菜,有的只是坦诚的诉说!有的只是让你知道还有很多好吃的晋菜!
晋菜的基本风味以咸香为主,甜酸为辅。晋菜选料朴实,烹饪注重火功,成菜后讲究原汁原味,擅长爆、炒、熘、煨、烧、烩、扒、蒸等多种烹饪技法。地域特点明显,风味特色各异。菜点可分为南、北、中三派。南路以运城、临汾地区为主,菜品以海味为最,口味偏清淡。北路以大同、五台山为代表,菜肴讲究重油重色。中路菜以太原为主,兼收南北之长,选料精细,切配讲究,以咸味为主,酸甜为辅,菜肴具有酥烂、香嫩、重色、重味的特点。
知道了晋菜的主要特点之后,简单的为您介绍一些在外面见不着的一些名吃。名吃中,首推头脑,这是由明末清初著名文人,医学家傅山发明,为医用食品,对人体有着滋补作用,效果甚佳。专售这一名吃的饭店为太原“清和元”。名吃中,太原“认一力”蒸饺、平遥牛肉、太谷饼、闻喜煮饼、芮城麻片、太原“羊杂割汤”、“灌肠”、高平烧豆腐、介休贯馅糖、忻州瓦酥、平阳泡泡糕都有独特风味,是名吃中上品。山西面食,刀削面、拉面、刀拨面、擀面、剔尖、猫耳朵、河捞等各种面食,都具有山西特色而吸引着中外游人。就其中的几样名吃,我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
1闻喜煮饼是闻喜县生产的著名糕点类食品,已有300多年历史。煮饼外裹一层芝麻,滚圆状。将芝麻团掰开,便露出外深内浅的栗色皮层和绛白两色分明的饼馅,可拉出几厘米长的细丝。营养丰富,酥沙不皮,甜而不腻,久不变质,越嚼越香。
2高平烧豆腐,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传,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赵括被秦将白起一举打败,40万赵军降卒被白起坑杀。白起的残暴激起了后世人们的憎恨,便把豆腐比作“白起肉”,火烧水煮而食之,以泄心中之愤。不料,人们食后颇觉新鲜,别具一番风味。于是“烧豆腐”在高平境内流传下来。现在,“烧豆腐”不仅在高平境内颇为人们所欢迎,还常常用“烧豆腐”来待客。抗日战争时期,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率八路军经高平时,当地群众家家都做“烧豆腐”慰问子弟兵。解放后,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来高平视察工作时,都要尝尝高平的“烧豆腐”。
3神池麻花,为我区的名食之一,于食品业著称甚久,蜚声北方各地,其配料是酵肥三份,水二份半,油半份,糖、碱少许。炸时用葫油,要清澈澄净,以不起沫不冒大烟为宜。神池麻花看去色鲜美,闻之扑鼻而香,吃起来脆而不硬,酥而不散,香甜耐嚼,回味无穷。
4五台山的五座山顶生产的蘑菇国产地而得名为“台蘑”。它在山珍之中与张家口加工厂的“口蘑”一样驰名中外。台蘑有香信、银盘两个品种。雨后,在湿润而凉爽的空气中丛生簇长的台蘑,菌盖伞形,菌肉细嫩,白生生的,散发着深深的清香味儿。台蘑晒干后则由白变黄。由于台蘑肉体肥实,菌盖、肉质肥嫩,油性大,营养价值高,不论干鲜烹饪,都别有风味。入筵席串汤可解肉腻、舒肠胃。素食可解馋、治病、长寿,是五台山上佛教徒每餐必不可少的佳肴。台蘑的优点,清香味儿连东北“三大蘑”,福建大红菇和戈壁滩上的阿魏蘑都难于比拟。当地群众有“一家喝其汤,十家闻其香”的说法。
5保德碗托,保德县盛产荞麦,所制荞面碗托,观之晶莹光亮,粉白微青,质地精细,柔软,光滑,细嫩,清香利口,风味独特,为忻州地区风味小吃之上品。
6杂割,为山西的一种地方小吃。据传,山西人吃杂割始于元朝,杂割一名还是忽必烈之母所赐。元世祖忽必烈由晋地入中原,路经曲沃县时,其母庄圣太后染疾,曲沃名医许国桢为其诊治痊愈,成为忽必烈之母的宠信御医。许母韩氏善主厨,随其子侍奉庄圣太后。韩氏见蒙古人吃羊肉,弃下水甚感可惜,即将羊下水拾回洗净,煮熟,配以大葱、辣椒吃,其味甚美。太后品尝后,赞誉不止,即赐名“羊杂酪”。从此逐渐流传,成为民间风味小吃。羊杂割在山西不同地区叫法不同,吃法也有不同。有曲沃、太原、大同为代表的南、中、北三路做法,南路杂割(曲沃)讲求水熬煮,原汁原汤,汤色乳白,其味醇香。制法大致是清洗、熬煮、切配、对汤四步程序,工艺精细;中路(太原)杂割料全,熬煮、对汤时均加了葱、姜、香菜澄,还有的加粉条、豆腐,另有一番风味;北路(大同)杂割的吃法和制法均显得粗犷,大锅置火上,连汤带料一锅烩煮,随食随留,不拘形式。
7烧麦是晋南地区传统名食,形如石榴,洁白晶莹,馅多皮薄,清香可口。早在乾隆三年,浮山县北井里村王氏,就在北京前门外的鲜鱼口开了个浮山烧麦馆,并制作炸三角和各种名菜。某年除夕之夜,乾隆从通州私访归来,到浮山烧麦馆吃烧麦。这里的烧麦馅软而喷香、油而不腻,洁白晶莹,如玉石榴一般。乾隆食后赞不绝口,回宫后亲笔写了“都一处”三个大字,命人制成牌匾送往浮山烧麦馆。从此烧麦馆名声大振,身价倍增。
这只是众多山西美味中的一部分,还有更多的名吃等您去品尝,在这里我向您推荐我的最爱——莜面!
莜面,对没去过山西的人是极其陌生的,出了山西就很难吃到,至少我在陕西还没有见到过!在家里我吃过莜面鱼鱼,莜面钝钝,莜面窝窝,压合各,炒莜面。但实际上莜面有五大系列,蒸、炸、汆、烙、炒,共有38个品种,其中蒸莜面有窝窝、鱼鱼、钝钝、饺饺、金棍、丸丸等各具特色17种做法。莜面有两种吃法,热吃和凉吃。食用时可用蔬菜及辣汤,冷调、凉拌;也可用热羊肉汤、熟土豆拌吃。并可按各自口味,酸、辣、咸、甜自行调制。
在这里我向大家大体介绍一下我吃过几种莜面种类的做法。“栲栳栳”是莜面中的代表,也叫莜面窝窝、该制法关键有三:一和面,二搭卷,三火候。和面必须沸滚开水,稍晾揉成光滑面团;趁热搓条,揪块,放在光净的石板上,用手掌推出形如人舌又薄又匀的长片儿,接着用手指往起一挑搭即成圆筒形,一个挨一个整齐地排立在蒸笼上,象蜂窝一样,蒸10分钟即熟。蒸时要注意火候:火候不到“窝窝”不熟,过火“栳栳”软摊,食之无味。"压合各"是用一个木制的压榨机,将面团挤压成许多条面条;"莜面鱼鱼",用手将莜面团在案板上搓成细细的面条,这种鱼鱼,一般人一次只能用手搓一根,而能干的主妇能两手同时操作,且一手能搓两三根鱼鱼。莜面钝钝,除了莜面还需要土豆,将土豆擦成丝,莜面擀薄切成长方形,随后将土豆丝包进切好莜面片中,蒸熟后就可以食用了,但由于其中没有放任何调料,所以吃的时候要沾汤吃,一般为腌菜的汤。炒莜面就和炒大米类似,把没吃完的莜面和葱加点油放到锅里炒3——5分钟就可以出锅了。以上几种是热吃,莜面凉吃也不错,凉拌莜面是将莜面鱼鱼先蒸熟后置冷,然后再调味,一般都是调了醋的,有点发酸。
说完莜面,让大家再了解一下我家乡的土豆。在我的家乡不叫土豆,而叫山药,不过和这里的山药不是一个东西。家乡的山药相比这里的土豆淀粉含量较高,吃起来特别沙。
山药在我们的饮食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几乎每顿饭里都能见着他的身影。土豆在这边一般都是做酸辣土豆丝,在我的家乡土豆的做法却是层出不群。
大家都吃过拔丝红薯,在我的家乡更好吃的是拔丝土豆。土豆磨成糊状物和白面搅在一起,可以搓成热乎乎的土豆饼;土豆切成片,放到油锅里炸后就成了土豆片;土豆和各种蔬菜,粉条,丸子可以做成大烩菜;冬天将山药放到外面冻一晚上,第二天将其蒸熟后剥皮吃,这时候的山药特别瓷实,特别精到,再就着咸菜吃,更是一种享受。土豆泥,和其他的泥做法类似,不同的是吃法,家乡的土豆泥在表面有一层酱,二者搅在一起吃特别香。
晋菜,虽然如今不是很有名气,但其中的文化内涵深厚,味道独特,花样繁多,在今后的饮食发展中极具潜力,相信不久,在全国各地,山西菜馆就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让更多的人了解晋菜,让更广泛的人群品尝的美味的晋菜,让更多的山西人能在外吃到家乡的味道!
心之所系,情之所属——晋菜!
参考文献:
[1]李大嘴,桂书义.话说中国菜系(十五):深宫女皇之晋菜.中国报刊杂志大全
[2]《饮食文化》主编林胜华化学工业出版社
中国的饮食文化作文
有那么一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在百姓的心中可以说是大若天地。中国上下五千年沉淀了中华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也造就了中国的饮食文化。
年糕,是我国汉族的传统食物之一,也是农历年时的应时食品。在春节,我国许多地区都会吃年糕,我的老家自然也不例外。
年糕,与“年高”谐音,有“年年高的寓意,象征着收入、职位或小孩子的知识和身一年都比一年高。虽说只是寓意,没有多大的真实性,但象征了老百姓们朴实、简单的美好祝愿。
听爷爷说,这年糕的由来,得从一个传说讲起。在远古时候,有一种怪兽称为“年”。“年”一年四季都生活在深山老林里,饿了就捕捉其他兽类充饥。可到了严冬季节,兽类大多都躲起来过冬了。“年”饿得不得已时,便只好下山,攫夺人充当食物,使百姓不堪其苦。后来有个聪明的部落称“高氏族”,每到严冬,预计怪兽快要下山觅食时,事先用粮食做了大量食物,搓成一条条,揿成一块块地放在门外,人们躲在家里。“年”来到后找不到人吃,饥不择食,便用人们制作的粮食条块充腹,吃饱后再回到山上去。人们看怪兽走了,都纷纷走出家门相互祝贺,庆幸躲过了“年”的一关,平平安安,又能春耕作准备了。这样年复一年,这种避兽害的方法传了下来。因为粮食条块是高氏所制,人们为了纪念和感恩“高氏族”的首领,便把“年”与“高”字和在一起,取其谐音为“年糕”。
年糕,在我的老家是过年的必备品。拜神时,总要取一小块年糕放在贡台上,以祈求神灵保佑我们在新的一年能顺顺利利,万事如意。
拜完后,便可以拿年糕来吃了!这对于我来说莫过于最好的事了。煎、炒、炸、蒸、煮,一块普通的年糕在奶奶的巧手下,运用不同的烹饪手法做成了一道道各具风味、色香味俱全的美食,灿黄灿黄的,别提有多诱人了!
吃的时候,大家都围成一桌,一边吃一边聊着生活的趣事与近况,你一筷,我一筷,你一言,他一语,好不热闹!其实,我想,在那一刻,重要的已不是年糕本身了,而是一家人团聚在一起的欢乐与亲情。看着老人们欣慰的笑脸,皱纹里满满的都是甜蜜,我的心中也仿佛有一股暖流淌过。是啊,传统美食、风俗习惯什么的,为的不就是这一刻三代同堂的欢乐吗
如今,在这个几乎所有的传统手工食品都已经被放到了工业流水线上的今天,中国人,这个全世界最重视家庭观念的群体,却仍然在大年夜聚集在一起,一遍又一遍地讲诉着彼此的故事,带着美好的寓意和企盼,走向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