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数与倍数教案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硕果累累的金秋

  a、15b、25c、35d、45

  5、一个养牛场,母牛只数是公牛只数的,那公牛只数是所有牛的。

  a、b、c、d、815

  四、神机妙算(共20分)

  1、直接写得数(共4分)

  14+34=57-57=1-35=2+78=

  0.5+25=0.875+18=0.2+0.82=135+25=

  2、用分数表示下面各题的商,是假分数的化成整数或带分数。(8分)

  18÷7=40÷3=11÷49=36÷6=

  3、把下面各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三位小数)(共8分)

  五、动手操作(共5分)

  请用三种不同的方法将下面的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用阴影部分画出14

  六、走进生活(共30分)

  1、光明书店上午卖出图书350本,比下午多卖出35本,下午卖出多少本

  (列方程解答)

  2、修路队要修一条长4千米的路,9天完工。平均每天修多少千米?平均每天修这条路的几分之几

  3、一个榨油厂用100千克蓖麻籽榨了38千克蓖麻油,平均榨1千克蓖麻油需要多少千克蓖麻籽

  4、少先队员采集树种。

  271000

  2、<<<<

  3、8781

  4、15133

  5、362

  6、7447

  7、8999119

  8、1320

  9、6565

  10、183858

  11、5919

  12、651565

  13、96

  14、>b≤b是b的因数

  二、判断题:

  1、√2、√3、×4、×5、×

  三、精挑细选:

  1、b2、c3、c4、a5、d

  四、按要求写数:

  1、10252780.911.02

  2、247131311496

  3、0.5330.450.250.455

  五、动手操作:

  六、解决问题

  1、解:设下午卖出x本

  x+35=350

  x=315

  答:下午卖出315本

  2、4÷9=49(千米)1÷9=19

  答:平均每天修49千米,平均每天修这条路的19

  3、100÷38=10038(千克)

  答:平均榨1千克蓖麻油需要10038千克蓖麻籽。

  4、8÷7=117(千克)7÷6=116(千克)

  117千克<116千克答:

  答:红旗是黄旗的1426

  6、5÷8=0.625(元)3÷5=0.6(元)7÷(8+2)=0.7(元)0.6元<0.625元<0.7元

  答:所以乙商店比较便宜。

  你只能当做参考哦,还是要

因数与倍数教案

《3的倍数的特征》说课稿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3的倍数的特征》说课稿文章内容由<99>收集,本站地址:,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3的倍数的特征》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3的倍数的特征》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9页的内容,它是在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也是学习约分和通分的必要前提。因此,使学生熟练地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材的安排是先教学2、5的倍数的特征,再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因为2、5的倍数的特征仅仅体现在个位上的数,比较明显,容易理解。而3的倍数的特征,不能只从个位上的数来判定,必须把其各位上的数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是3的倍数来判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综合考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使学生通过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并且能熟练地去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及概括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2.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3的倍数的特征的归纳过程。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培养相互间的交流、合作与竞争意识。

  3.通过学习,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根据以上的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并能熟练地去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教学难点: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的归纳过程。

  二、教法和学法。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从学生的自主学习出发,我从三个方面考虑教法和学法: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2、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课堂变为学堂。

  3、采用让学生自主发现的学习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小学面临的许多任务中,首要的任务是教会儿童学习”。这里的学习指学习方法,3的倍数的特征,有规律可循,容易上成机械刻板,枯燥无味的课,学生能死套规律判断,但学生的能力没能培养,智力得不到开发。本课的设计旨在扬弃“满堂灌”的教学,取而代之以启发与发现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点拨学生大胆猜想,动手实践,去发现规律,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下面重点说说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我分以下的六个环节进行教学。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数学日记:妙用公倍数解题

  5月11日 星期日

  星期天,也是母亲节,我溜进书房,想做一张贺卡,妈妈声音响起:“嗯,不错,知道学习了,你做几道奥数题吧!”没办法,我只好翻开了《举一反三》。

  “嗯,今天该做这几个题了”。只见题上写道:“从小亮家到学校,原来隔50米竖一根电线杆,连两端的两根一共有55根电线杆,现在要改成每隔60米竖一根电线杆,除两端的两根不需要移动外,中途还有几根不必要移动?”

  看完题后,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该用什么方法去解呢,我冥思苦想;对了,我们最近刚学过“最小公倍数”这种题是否适用呢?我决定试一试。算这种题需先求出整条路的长,因为是每隔50米一根电线杆,连两端共55根,所以路长应是50×(55-1)=2700米,全长2700米,原来是每隔50米竖一根,现在是隔60米,也就是说正好处在50和60的公倍数处的电线杆不必移动,那求50和60的最小公倍数就是了!用短除,正好300,接着用全长路段除以50和60的最小公倍数,2700除以300等于9,因为起点那根是一定的,去掉最后一根剩8根,即中途有8根不必移动。

  算完后,我将信将疑到底对不对呢?我去问妈妈,妈妈检查后夸我真聪明,说这是她母亲节收到的最好的礼物。我高兴极了。通过解这道题让我明白了:今后不论遇到什麽难题都应该勤动脑多动手,要举一反三去思考,不怕困难,这样才能不断打败学习路上的拦路虎,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

巧找一倍数

  一天,我吵着问爸爸要钱去买书,爸爸被吵得头疼,于是说:“哎呀,爸爸妈妈挣工资也不容易啊!这样吧,给你出道题,答对了就给你钱。题目是这样的,我的工资是妈妈的2倍,妈妈给了我600元后,我的工资就变成她的4倍了,请问我们的工资各是多少?”

  我挠了挠头,怎么也想不出来。正巧,表哥来和我玩,听了我的烦恼后,他笑了笑了说:“你可以画图啊!”我恍然大悟,立马拿起纸笔,画了一幅线段图。

  4倍

  爸爸600元

  1倍600元

  妈妈

  表哥看了看图说:“画得不错!那现在再看看,这道题目中虽然两次都是讲爸爸是妈妈的几倍,但1倍的数是不同的。第一句话中的1倍数是妈妈原有的工资,第二句话中的1倍数是妈妈变化后现有的工资。通过线段图可以看出,爸爸的工资就是现在的1倍数+600+现在的1倍数+600+600,也就是2个现在的1倍数和3个600的和。题目中讲变化后爸爸的工资是妈妈的工资的4倍,4倍中去掉2倍剩下的3个600应该是2倍的数。”我端详了会儿说道:“真的耶!老爸出的题目好狡猾!我就是误认为这两个1倍数是一样的,被它搞糊涂了,现在明白了。”我一边说着一边很快就列出了算式:

  现在妈妈的钱数是:600×3÷(4-2)=900元

  妈妈原来的钱数是:900+600=1500元

  爸爸原来有的钱数是:1500×2=3000元

  看了我写出的答案,表哥伸出了大拇指,爸爸也只好乖乖地掏出了钱包。

  如东县掘港小学505班左砚文

生活中的倍数作文

  今天,我和妈妈去逛街,在商店里我发现了许多倍数。

  在妈妈给我买书包的时候,我发现我的书包是14元1个,如果卖7元一个的话,不就是这个星期我们学的倍数吗?两个7元不就是我的书包的总钱数吗

  我接着看呀看,发现周围的商品中,倍数还真不少!有18元一个的书包,就是9元一个的两倍啊。我又开始细心观察,又发现20元一个的书包,正好是5元一个的书包的4倍;一箱牛奶40元,是8元一箱的糕点的5倍。啊,生活中的倍数真的不少呢!

  我把我的发现告诉了妈妈,妈妈夸奖我是个细心的好孩子。我听了真开心!

小学六年级日记:生活中的分数和倍数

  最近,我们数学课学了分数的计算。我这个小马虎,总数出现一些“弱智”的错误。妈妈为了彻底让我弄懂有关“分数和倍数”,从生活中找实例与我共同分析,这样我就彻底明白了。

  在我们温馨幸福的四口之家中,我的妈妈、哥哥和我都是属大龙的,年龄的间隔,恰好是呈属相“轮”的倍数。我12岁,哥哥24岁,妈妈48岁,用倍数来表示就是:哥哥的年龄“相当于”我年龄的2倍,妈妈的年龄“相当于”我年龄的“4”倍。

  哥哥的年龄:12 × 2 = 24(岁)

  妈妈的年龄:12 × 4 = 48(岁)

  还有一种表示方法就是:哥哥的年龄“比我大”1倍,妈妈的年龄“比我大”3倍。

  哥哥的年龄:12 ×(1+1)= 24(岁)

  妈妈的年龄:12 ×(1+3)= 48(岁)

  哥哥比我大:12 × 1 = 12(岁)

  妈妈比我大:12 × 3 = 36(岁)

  同样是三个字,“相当于”和“比我大”,它们的概念则大不相同。如果,把我的年龄看作是一倍量,那么,前者是我的“2倍”、“4倍”中,包括我年龄的一倍量。后者比我大的“1倍”、和“3倍”中,不包括我的年龄,是表示哥哥和妈妈比我大的那部分年龄。解题的过程和方法,是完全不同的。

  用分数来表示我和哥哥、妈妈年龄之间的关系,我的年龄是(相当于)哥哥的½,是(相当于)妈妈的¼。

  我的年龄:24×½ = 12(岁)

  48×¼ = 12(岁)

  哥哥的年龄:12÷½ = 24(岁)

  妈妈的年龄:12÷¼ = 48(岁)

  分数和倍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他们两者却又好像是亲属一样,有着既微妙又密切的关系。看似很容易让人迷惑的知识点,但从我和哥哥、妈妈年龄之间关系的表示方法上,我是彻底明白了分数和倍数的概念和关系。

  还是用老师常说的那句话来总结,“只要你用心留意,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啊!”而且实例中的“数学”,更容易让人理解。

巧求公倍数

  以前,我一直以为学习"求最小公倍数"这种知识非常无聊,整天与"求9和10的最小公倍数是多少?"类似的问题打交道,真是烦死人了,总觉得学习这些数学知识只能应付写作业或考试,与生活中一点关系都没有。然而,暑假里的有一件事却改变了我的看法。

  姐姐和我一起乘坐公共汽车去新街口,我们姐妹俩坐的是60路车,快要出发的时候,26路车正好也和我们同时出发。此时以坐在车上的姐姐看着这两路车,突然笑着对我说:"宝宝,我给你出个问题,顺便也看看你数学咋样,好不好?"我胸有成竹地回答道:"没问题!""那你听好了,假设60路车和26路车的起点站是同一个地方,60路车每7分钟发车一次,26路车每4分钟发车一次。这两路车至少再过多少分钟后又能同时发车呢?"

  我想了想,于是脱口而出:"再过28分钟。因为4和7两个之间是互质数,而求互质数的最小公倍数就等于这两个数的乘积(7×4=28),所以28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也就是两路车至少再过28分钟能同时发车。"姐姐笑了笑说:“嘻嘻,几日不考你,啊,还行。看来以后要多多考考你!”“有本事就来吧!嘻嘻。”

  从这件事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真是无处不在啊。

因数和倍数知识点总结

  1)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2)个位上是0,5的数是5的倍数

  (3)各个位上的数相加之和是3的倍数,就是3的倍数

  例3:判断下列各数是2,3,5的倍数:6,8,15,35,39,78,108,270,335,

  分析:根据2倍数的特征有:6,8,78,108,270

  3倍数的特征有:15,39,78,108,270,

  5倍数的特征有:15,35,270,335

  (2)判断奇数、偶数方法:在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即为偶数(个位上是0,2,4,6,8的数),剩下为奇数。换句话说:自然数中,不是偶数就为奇数

  例4:判断3,5,6,23,34,57,66,294,300

  分析:2的倍数即为偶数(个位上是0,2,4,6,8的数):6,34,66,294,300,剩下即为奇数

  解:偶数有:6,34,66,294,300;奇数:3,5,23,57,

  3。质数与合数

  (1)判断一个数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就找这个数的因数;若这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的因数,则为质数;反之,则为合数(注: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例5:1,2,6,7,24,39,41,87,91,99

  分析:通过找每个数的因数方法可知,只有1和它本身的因数的数有:2,7,41,91;合数是除了1和它本身的因数外,还有其他因数,故有:6,24,39,87,99

  解:质数有2,7,41,91;合数有6,24,39,87,99;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2)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之和是奇偶数判断方法:若相加和个位为0,2,4,6,8则为偶数,否则为奇数

  例6:求下列算式相加之和为奇数、还是偶数

  ①23+87 ②89+102 ③287+945

  分析:第①②③算式和的个位分别为0,1,2,故可根据奇、偶数判断的方法判断和的奇偶数

  解:和为偶数是:①③;和为奇数:②

  练习1:找出48的倍数和因数有哪些

  练习2:判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1)12和6 (2)28和7 (3)13和1

  练习3:下面各数,哪些是2,3,5的倍数

  24,35,67,90,99,15,60,75,106,130,521,280,210,54,216,129,9231,9876543204

  练习4:判断下列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 34 17 15 23 20

  43 39 51 78 90 99

  练习5:判断下面算式中相加之和是奇数、偶数

  ①204+344=( ) ②459+29=( ) ③ 90+24998557=

因数和倍数数学课件

  教学目标:

  1、同学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同学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培养同学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让同学各列一道乘法算式。

  2、师:看你能不能读懂下面的算式

  出示:因为2×6=12

  所以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

  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3、师: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另一道算式

  (指名生说一说)

  师:你有没有明白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了

  那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4、你能不能写一个算式来考考同桌?同学写算式。

  师:谁来出一个算式考考全班同学

  5、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因数和倍数。(出示课题:因数 倍数)

  齐读p12的注意。

  二、新授:

  (一)找因数: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从12的因数可以看得出,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那我们一起找找看18的因数有哪些

  同学尝试完成:汇报

  (18的因数有: 1,2,3,6,9,18)

  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生: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

  师: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那些

  汇报36的因数有: 1,2,3,4,6,9,12,18,36

  师:你是怎么找的

  举错例(1,2,3,4,6,6,9,12,18,36)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仔细看看,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

  看来,任何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一定是( ),而最大的一定是( )。

  3、你还想找哪个数的因数?(18、5、42……)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在自练本上写一写,然后汇报。

  4、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如

  18的因数

  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

  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自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二)找倍数:

  1、我们一起找到了18的因数,那2的倍数你能找出来吗

  汇报:2、4、6、8、10、16、……

  师:为什么找不完

  你是怎么找到这些倍数的? (生:只要用2去乘1、乘2、乘3、乘4、…)

  那么2的倍数最小是几?最大的你能找到吗

  2、让同学完成做一做1、2小题:找3和5的倍数。

  汇报 3的倍数有:3,6,9,12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应该怎么改呢

  改写成:3的倍数有:3,6,9,12,……

  你是怎么找的?(用3分别乘以1,2,3,……倍)

  5的倍数有:5,10,15,20,……

  师:表示一个数的倍数情况,除了用这种文字叙述的方法外,还可以用集合来表示

  2的倍数 3的倍数 5的倍数

  师:我们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那么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怎么样的呢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自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三、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独立作业:

  完成练习二1~4题

倍数和因数课件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结合整数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

  2、 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智力题:有三个人,他们中有2个爸爸,2个儿子,这是怎么回事

  教师说明:人和人之间是有联系的,数和数之间也是有联系的。(板书:数和数)

  二、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

  1、创设情境。

  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可以怎么拼?请同学们先想象一下,然后说出你的摆法,并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

  学生汇报拼法,教师依次展示长方形的拼图,并板书:

  43=12 62=12 121=12

  教师根据43=12 揭示:43=12 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4和3都是12的因数。

  揭示课题:倍 因

  提出要求:你能用倍数和因数说一说 62=12 121=12吗

  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2、深化感知。

  (1)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同桌互说以后再指名学生叙说。

  (2) 你能举出一些算式,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吗

  教师说明: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三、探求一个数的倍数。

  1、设疑。

  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3的倍数有12,3的倍数除了12还有别的吗?请在纸上写出3的倍数。你能完成得又对又好吗?。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引发冲突:为什么停下来不写了?有什么困难吗?引导学生讨论后达成共识:加省略号表示写不完。

  2、交流。

  投影展示学生作业。

  讨论对不对?。

  讨论好不好?。

  揭示有序,为什么要有序地写倍数呢

  全班讨论:你是怎么写3的倍数的?。

  31 32 33

  3 3+3  6+3

  一三得三 二三得六 三三得九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用依次1、2、3写出3的倍数。

  3、深化。

  请写出2的倍数,5的倍数。

  学生练习后组织评讲。

  4、引导观察,发现规律。

  小组讨论:观察这三道例子,你有什么发现

  全班交流,概括规律,

  5、小结:发现这些规律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寻找一个数的倍数。

  四、探求一个数的因数。

  1、设疑。

  刚刚我们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倍数,接下来我们来找一个数的因数。

  请写出36的因数,你可以独立思考,可以和同桌讨论,看谁写得又对又多。

  学生试写36的因数。

  2、组织讨论。

  你是怎么找36的因数的

  ( )( )=36 从一道乘法算式中可以找到2个36的因数,66=36呢

  36( )=( ) 从一道除法算式中也可以找到2个36的因数。

  讨论多。

  问:写得完吗?你可以按照什么顺序写

  师板书36的因数(从两端往中间写),同时指出 :当两个因数越来越接近时,

  也就快要写完了。最后写上句号。

  3、巩固深化。

  请写出15的因数,16的因数。

  学生练习后组织评讲。

  4、引导观察,发现规律。

  问:通过观察这三道例子,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5、小结:写一个数的因数时可以从1和它本身来写,从小到大依次寻找。

  五、巩固拓展。

  1、完成想想做做第2、3题。

  学生填表后,组织讨论,你是怎么填写的?指名回答相应的问题。

  2、猜数游戏。

  同学们下飞行棋时,掷筛子,在1、2、3、4、5、6中进行猜数

  (1)它是4的倍数。

  (2)它是9的因数,又是3的倍数。

  (3)2和3都是它的倍数。

  (4)它是9的因数,又是3的倍数。

  (5)它是这六个数的因数。

  (6)它是因数。

  (7)它既是本身的倍数,又是本身的因数。

  教后反思:

  这是一节概念课,关于倍数和因数教材中没有写出具体的数学意义,只是借助乘法算式加以说明,进而让学生探究寻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通过备课,我梳理出这样一个教学脉络:乘法算式倍数和因数乘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从教材本身来看,这部分知识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没有什么生活经验,也谈不上有什么新兴趣,是一节数学味很浓的概念课。如何借助教材这一载体,让学生在互动、探究中掌握相应的知识,让乏味变成有味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点教学体会。

  一、设疑迁移,点燃学习的火花。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采用脑筋急转弯中的一道题作为谈话进入正题,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看似不相关的两件事例中隐藏着共同点:一一对应、相互依存。对感知倍数和因数进行有效的渗透和拓展。

  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时,我依据学情,设计让学生独立探究寻找3的倍数。学生发现3的倍数写不完时面面相觑,左顾右盼。学生通过讨论,认为用省略号表示比较恰当。用语文中的一个标点符号解决了数学问题,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学生从中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愉快感和掌握新知的成就感。教师一声亲切的问候:怎么停下来了呢?、一声惊讶:哦!写不完呀?、一句激励:能想出办法吗?。看似教师怠工的预设,是为了学生越位的生成。

  二、渗透学法,形成学习的技能。

  由于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无限、又如何有序写出来呢?我设计了尝试练习引出冲突讨论探究这么一个学习环节。学生带着又对又好的要求开始自主练习,学生找倍数的方法有:依次加3、依次乘1、2、3、用乘法口诀等等。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我组织学生围绕好展开评价,有的学生认为:从小到大依次写,因为有序,所以觉得好;有的学生认为:用乘法算式写倍数,既快而且不受前面倍数的影响,可以很快地找到第几个倍数是多少,因为简捷正确率高所以觉得好。如此的交流虽然花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但是学生从中能体会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及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及反思到学习的方法,发展了思维,这才是最宝贵的。正所谓没有一路上的山花烂漫,哪有山顶上的风光无限。

  三、活用教材,拓展学习的深度。

  教材中安排36( )=( )这一道除法算式来找一个数的因数。我觉得这样的设计可能会带来几点不足,其一:学生感知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寻找一个数的倍数都是借助乘法算式,同样,找一个数的因数也可以利用乘法,让所学的知识形成系统岂不更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吗?其二:从学情来分析,相对于除法,学生更熟练、更喜欢运用乘法。以学定教,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借助( )( )=36来寻找一个数的因数。

  课尾,我设计了一道掷筛子猜数练习,通过7道题,将整堂课的内容进行整理和概括,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比较,对后续的学习进行适当的铺垫。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收到了课虽止意未尽的良好效果。

  纵观整节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体地位,尝试练习、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加以引导,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其中。整节课似行云流水、波澜不惊,但我想学生在思维上得到了训练,探究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也会逐步得到提高的。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个人职业发展目标

共青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