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改造设计方案

互联网 2024-04-01 阅读

县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实施方案

  时间为2017年6月15日前,各乡镇必须全部完工,信息录入全部完成,纸质档案齐全完备,并完成自验和申请验收。

  (五)工程验收阶段

  各乡镇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自验合格后,申请县政府组织相关部门验收,县政府接到申请后,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竣工验收。验收应具备以下主要条件:

  (1)符合村庄规划,完成危房改造工程全部合同约定内容,农户能够直接安全入住;

  (2)验收合格的,准予交付使用;不合格的,责令有关单位限期改正,整改合格后交付使用。

  六、工作措施和要求

  (一)加强资金筹集与管理

  1.积极筹措资金。各乡镇要按照农户自筹为主、外部扶助为辅的原则,多渠道筹集。

  2.加强资金管理。农村危房改造资金要专款专用,分账核算,并按有关资金管理制度的规定严格使用,严禁截留、挤占和挪用。县财政局要单独设立农村危房改造资金账户,制定阳原县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县审计局要全程监督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的使用情况,制定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并进行资金审计,各部门要协调合作发挥职能作用,通过各级财务核算、日常检查、审计监督、纪检监察等有效手段切实加强对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分配使用情况进行全程监督管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问题严重的要移送相关部门严肃处理。

  3.及时拨付资金。农村危房改造完工验收合格后,乡镇政府提出申请,经县农村危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同意,县财政局将资金直接拨付给农户,严格执行县级财政将补助资金支付到危改户的“一卡通”账户的制度。

  (二)强化工程质量安全管理

  各乡镇要成立专门的农村危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负责本辖区内的农村危房改造工作,要建立农村危房改造质量安全管理制度,要组织技术力量,对农村危房改造施工现场开展质量安全巡查与指导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主要结构和部件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农村危房改造质量安全检查,对检查不合格的限期整改;县住建部门要对施工现场进行质量安全巡查和指导,发现问题并责令限期整改,开设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咨询窗口,面向农民提供农村危房改造技术服务和工程纠纷调解服务,提高服务和管理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的能力。同时各乡镇政府负责所辖村镇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的进度、质量、安全管理,委派经培训的技术人员或村委会人员到改造现场进行质量监督,确保农村危房改造的工程质量。

  农村危房改造要严格执行农房安全基本要求。承担施工任务的农村建筑工匠要对新建农房的设计或旧房的修缮加固方案进行技术把关,对农户自购建筑材料给予建议,并对改造后的工程质量负责。乡镇建设管理员要加强农房设计图纸审查,并对施工过程进行逐户现场检查。县住建部门要加强对乡镇建设管理员和农村建筑工匠的培训与管理,提高其农房建设技术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

  (三)及时报告信息

  实行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周报制度。改造工作开始后,各乡镇要于每周二前将农房改造工程进度和补助资金使用情况以及下周改造计划报送县农村危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时要及时将农房改造工作情况、建设成效、存在问题和有关建议等以简报、通报等形式,定期或不定期报送县农村危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做好档案管理与产权登记

  建立农村危房改造农户档案管理制度,实行一户一档,规范管理。

  七、加强组织领导

  1.成立领导机构。为确保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的顺利实施,县政府成立了由县长李德任组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刘家利、县政府党组成员郭昌明任副组长,县住建、发改、财政、审计、监察、民政、国土、扶贫等有关单位和各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单位的阳原县农村危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住建局,办公室主任由吉月宏同志兼任,负责综合协调、施工检查、质量监督等工作。

  2.加强工作指导。县住建、发改、财政等部门要做好农村危房改造相关工作,协助指导改造户办理有关改造建设审批手续。县住建部门要为农村危房改造提供技术支持和工程纠纷调解服务,并加强施工管理,组织技术人员每周进行巡视检查。

  3.强化监督检查。各乡镇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本实施方案要求和危改政策有关规定,主动接受纪检监察、审计和社会监督。县农村危房改造领导小组要组织不定期的督导检查,对于不能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任务的,予以通报批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立投诉电话,受理群众投诉或举报,投诉电话7383925和7383900。

乡村改造设计方案

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自治区党委、地委(扩大)会议和自治区、地区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构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的新农村。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从今年开始,全面推进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二十字目标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三农”工作全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通过增加新农村建设财政支出,以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以农业持续增效、农民大幅增收为核心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着力建设葡萄、瓜菜、畜牧业三大基地建设,强化农民劳动就业技能培训,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力度,着力改变农村面貌,加强农村民主政治、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确保农村经济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党的建设“五位”一体,整体推进,协调发展。

  2、目标任务。按照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服务机制、建立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机制、建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工作机制、建立社会各界支持参与机制的要求,努力做到“三个观念转变”(即:由以土地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注重农民素质的提高;由以农业增收为主转变为非农增收为主,注重农民收入多元化;由农村发展单纯推进农业发展转变为“三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加快“三个传统改造”(即: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为致富农民的高效生态农业;把传统农村改造成为现代文明的新农村;把传统的农民改造成为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四有”农民)、建设“五个体系”(即:建设城乡统筹产业发展体系;建设城乡统筹的社会就业体系;建设城乡统筹利益分配体系;建设城乡统筹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乡城统筹的政府管理体系)、实现“六新”(即: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培育新产业;以农民增收为根本,提高新生活;以素质工程为依托,培育新农民;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先导,倡导新风尚;以乡村环境整治为抓手,塑造新风貌;以创建平安、和谐乡村为目标,健全乡村管理新机制)目标。力争2006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一个良好开局,“十一五”时期取得较大进展,为2010年后十年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十一五”末,农业总产值达10.32亿元,年均递增6.6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150元,年均增加270元,年均递增6.3%。转移农业劳动力人数105000人(次)。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县、乡、村级文化网络不断完善,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城乡水利、交通、电力等网络体系的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完善,农村公路通达率100%(其中柏油路达到85%)。小城镇建设稳步推进,城镇化率达到40%。

  3、基本原则。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努力提高农业农村经济整体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大幅增收;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和机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搞强迫命令,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依靠和发动农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携手共进,建设美好家园。

  二、加快发展农村经济,推动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

  4、强化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科技管理机制,放活人员。农业系统党委、农业局要牵头组织相关农口单位加强与新疆瓜果研究所等科研单位的技术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为农业服务的贡献率。突出实用实效技术的推广普及,加大良种良苗普及力度,突出抓好农业标准化生产和模式化栽培、立体栽培、农作物病虫害和动物疫病防治、先进饲养管理、果品保鲜贮藏加工、节水灌溉、设施农业发展、农业机械化等技术的推广。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大力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工程,提高农业综合开发对新农村建设的贡献率。建立健全良种繁育、农资供应、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和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体系。

  5、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要坚持“退粮还经”,加大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力度。要以葡萄、哈密瓜为主导,大力发展生态型农业、品牌型农业,加大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推广葡萄、哈密瓜反季节栽培,把传统农业、特色农业做成精品农业、优质农业,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发展鲜食葡萄,加快推进葡萄产业规范化栽培、标准化管理、无害化生产、冷链式供应,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推进葡萄产业化发展,力争“十一五”期间鄯善县葡萄产业化形成完整体系,全面提升吐鲁番葡萄产业化整体水平。规划到2010年全县葡萄种植面积达18.6万亩,其中无核白葡萄面积16.2万亩,酿酒葡萄0.6万亩,其他鲜食葡萄1.8万亩。葡萄总产量逐年提高,达到40万吨。加快发展畜牧业,要以牛羊育肥、特色养殖和良种繁育为重点,加快牲畜品种改良和新品种推广步伐,提高良种率,优化畜禽结构,由数量扩张向提高质量效益转变。2006年完成牛羊育肥93万头只,实现畜牧业产值1.68亿元,畜牧业在农业产值的比重提高到14%。

  6、加快三大基地建设。要以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为重点,加快葡萄产业化基地建设,积极发展早晚熟和设施葡萄。要抓住无核白葡萄入选奥运会专供果品这一重要机遇,认真理清葡萄产业的发展思路,高标准、高水平地规划葡萄产业,集中力量、倾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品牌,培植和壮大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十一五”末,力争将鄯善建成新疆优质的葡萄酒(甜酒)酿造业、葡萄制干业基地和果品保鲜、贮运流通基地。瓜菜产业基地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发展反季节瓜果菜。要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上规模,三年出成效”的要求,着力抓好5个县级设施农业基地建设。2006年县财政将投入200余万元,对设施农业进行补助,全力支持设施农业的发展,到2010年,瓜的种植面积稳定在5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2万亩,其中设施蔬菜1万亩。畜牧业基地建设,要通过加强养殖基地、养殖小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推广人工种草和家庭式养殖,积极扶持大户和康信畜牧、绿洲兔业等龙头企业,带动千家万户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到2010年,牲畜年末存栏46.3万头(只),年内净增率保持在2.5%的水平。畜牧业产值达到3.9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5%,畜牧业人均收入974.5元。

  7、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要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把发展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作为重点,纳入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优先支持。要按照市场需求和加工转化的要求,坚持“合理布局、统一规划、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的思路,以产、加、销相互衔接的高效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为支撑,扩大特色农作物种植,加快建设县城区以连木沁镇、山南以鲁克沁镇为区域中心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建设。要采取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按照“招商引资新建一批,改革改造巩固一批,创造条件培育一批”的思路,重点抓好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支农支牧龙头企业培育,全力支持兰泰果业、葡萄干交易市场建设,积极扶持绿洲兔业快速发展,全力支持康信公司建设畜牧产业园,全力支持新昱棉纺厂改扩建,促进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尽快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提高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要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连片开发、高产高效”的原则,依托资源优势和加工企业,形成一户带多户、多户连全村、多村成基地的畜牧业产业化建设格局。农业局、科技局牵头组织各乡(镇)及各单位,加强农副产品的商标注册和特色农产品原产地域保护认证工作,打造特色品牌,提高知名度,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8、大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各乡镇要立足当地资源优势,把发展集体经济同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建设现代农业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开发利用集体土地资源,主要依靠发展特色农业、林果业和畜牧业增加收益。各级党组织要扎实开展村集体“双清工作”,摸清底数,清理、盘活村集体资产,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方式,大力发展乡村二三产业,努力培植集体经济收入的新来源。各乡镇要加强和规范集体资产和村级财务的管理,完善“村财乡管”制度和集体资产登记、管理、责任追究等制度,实行定期审计制度,加强对村集体资产的管理。要创新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积极探索化解村级债务的有效途径,通过增收还债、清欠还债和按法定程序核销减债等多种方式,切实减轻负担,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加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领导,结合实际,制定规划,拿出具体的措施方案,加快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2006年使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万元的行政村达到22个,集体经济收入2-5万元的行政村达到20个,彻底消灭“空壳村”,力争到“十一五”末,全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在5-10万元的村占到35%,10万元以上的村占到65%。

乡村的改革

  随着我们国家的渐渐发达起来,如今的村庄已是高楼大厦。

  20年前,一走进乡村的田野边,一股淡淡的麦香扑鼻而来。

  一眼望去金灿灿的一片。

  前面有迂回的眀如袋子的河,那河里的水清澈见底。那时,

  农村里有一部电话很不方便,每次出去办事只能骑自行车或者步行,很慢。

  如今,村里不再那么麻烦,挨家挨户都有一部电话或手机,

  打电话什么都很方便。

  你瞧,一辆辆卡车、货车、摩托车、电动车和小轿车,到处都是,不用耽搁时间。

  在几年里,国家的发展,是的村庄既方便又快截。

2015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

  支持保护制度是现代化国家农业政策的核心,也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这些年来,国家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快速增长,农业补贴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宽,已初步构建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比较完整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但是,近年我国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快速攀升,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农业比较效益偏低,保证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保证农业产业安全,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随着财政收入增幅趋缓,以及农业补贴日益逼近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的“黄箱”补贴上限,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也需要调整和完善。最新公布的《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提高农业支持保护的效能,加快形成覆盖全面、指向明确、重点突出、措施配套、操作简便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体系,以保障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建立农业农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确保投入只增不减,用财政资金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

  农业要发展,投入是关键。建立农业农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对于发展现代农业、保障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意义重大。

  《方案》指出,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确保农业农村投入只增不减。同时,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支农事权和责任。整合涉农转移支付资金,切实提高投入绩效,也可以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担保贴息、以奖代补、民办公助、风险补偿等措施,带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

  发展现代农业、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还需要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完善等形成合力。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方案》提出,要积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有利于节水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制度和节水激励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营维护。同时,要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让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完善科研立项和成果转化评价机制,强化对科技人员的激励机制。扶持种业发展,做强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的大型骨干种子企业。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探索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的多种实现形式。

  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农业补贴制度——

  农产品价格改革将“分品种施策、渐进式推进”,补贴资金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不让种粮农民和主产区吃亏

  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增加农民收入,必须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市场调控制度,要通过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各类主要农产品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程度不同,《方案》提出,要采取“分品种施策、渐进式推进”的办法,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进农产品市场调控方式,避免政府过度干预,搞活市场流通,增强市场活力。在农产品流通方面,要强化以信息化为支撑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新业态,发挥电子商务平台在联结农户和市场方面的作用。

  农业补贴是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关于如何完善农业补贴制度,《方案》要求,要保持农业补贴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调整改进“黄箱”支持政策,逐步扩大“绿箱”支持政策实施规模和范围,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

  对于补贴资金投向,《方案》强调,调整部分存量资金和新增补贴资金向各类适度规模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突出财政支农重点,持续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完善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民技能培训的投入机制,强化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加大对农业投入品、农机具购置等的支持力度。同时,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让种粮的农民和主产区不吃亏。

  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

  推广减量化和清洁化农业生产模式,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农业的未来方向,也是我们对子孙后代不可推卸的责任。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要强化生态保护的机制创新,推广减量化和清洁化农业生产模式,完善农业投入品减量提效补偿机制,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做好生态治理工作,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加强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和东北黑土地保护。深入推进退耕还林还草、还湿还湖、限牧限渔,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等。

  此外,《方案》对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也提出了要求。要不断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促进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促进普惠金融发展,加快建立适应我国农业生产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竞争适度、风险可控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

美丽乡村计划

  “小畏,快到奶奶家来吧,我们这已经变成‘美丽乡村’了!”刚放暑假,奶奶就打电话催我回老家。“美丽乡村”,怎么可能?我心里纳闷。

  三年前,我去乡下奶奶家,要乘坐公交车一路颠簸一两个小时,到达小镇上,然后再走上十里地的小路才能来到姥姥家,整个路程是泥土路,到处坑坑洼洼。下雨天,简直成了小溪;到了大晴天更令行人难受,一路上尘土飞扬呛得嗓子直痒痒。单是道路,就颠得我头晕目眩,恶心呕吐,等挨到姥姥家已经是浑身酸软无力,哪里还顾得上玩耍。现在奶奶居然说那里已经变成了美丽乡村,我倒真想看看。带着疑惑和兴奋,我坐着爸爸的新车向老家出发。

  爸爸的新车行驶在回老家的路上,我坐在舒适的真皮软座上,欣赏着车外的景色,真是惬意极了。哇!眼前的公路那么平坦,那么宽敞,黑油油的沥青把路面保护得那么干净、结实。远远望去,公路像一条黑皮带一样伸向远方。马路两边的香樟树郁郁葱葱,高大挺直,像英勇的卫士忠诚地守卫着公路。

  我满脸惊喜地问爸爸:“以前坑坑洼洼的路哪去了?”爸爸笑而不答,一脸神秘的样子。直到来到奶奶家的村口,爸爸才说:“想致富,先铺路。咱们赶上了好时候。国家实行‘路路通’政策,农村的大街小巷都进行整修。你可以放心地玩了,不用担心陷到泥坑里受罪了。”

  “耶!”我高兴得手舞足蹈。车平稳地开在奶奶村的街道上,街道很宽阔,就像城市的中心马路一样。一路上,我还看见村子里许多大大小小的健身场地,各种健身器材排列得错落有致。道路两边的小楼房装修一新,好气派呀!对了,还有各种“农家乐”门庭若市,生意还挺不错。到奶奶家了,一阵风吹来,院子里花草的芬芳扑鼻而来。啊!好清新的空气呀!

  餐桌上,舅舅给我们讲起“美丽乡村”的事。原来县里为了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专门拨了专项款修建美丽乡村。“怪不得乡村变化那么大,比城里还漂亮!我要住一个月再回去。”我忍不住说。奶奶听了乐得合不拢嘴。

  晚上,奶奶带我们来到村老年协会活动广场。在绿树环抱下的广场上,人头攒动,村民们老老少少正在和着音乐跳排舞。那高亢悠扬的歌声在乡村的夜空回荡: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2016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

  建设美丽乡村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有力举措,是现阶段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抓手。根据《台州市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意见》(台市委办[2012)1号]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市委四大战略部署,以“美丽乡村、和谐台州”为主题,围绕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宜居、宜业、宜游的“四美三宜”总体要求,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根本,以展现农村生态魅力为特色,以深化“百千工程”和“清洁家园、和谐乡村”活动为载体,着力推进村庄优化整合行动、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农民创业增收行动、文明乡风培育行动等四项行动,带动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整体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

  按照镇域总体规划,各村居结合自身的区位优势、产业特点、人文资源、经济发展水平,在创建田园式生态园基础上,按照“重点推进、打造精品”的要求,从抓点连线到成片,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建成3个精品村和1条精品线路。

  三、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尊重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着力解决群众反响最强烈、事关群众利益最直接的问题。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农民群众建设“美丽乡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规划先行。高标准、高起点地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注重与村庄布局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的充分衔接,强化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确保规划落地,项目工程顺利实施。

  3、注重特色。因村制宜,突出重点,要结合各村实际精心设计载体,注重挖掘传统农耕、人居等文化中丰富的生态理念,形成“一村一业、一村一品”,彰显村庄特色。

  4、合力共建。与百千工程(中心村、特色文化村)、清洁家园、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农村住房改造、生态村建设等有机结合,通过项目带动,资源整合,共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

  5、整体推进。认真分析各村的不同情况,合理确定各村的建设目标和建设时序,分步实施,分类指导。注重沿路、沿河湖及区域性连片环境整治,以点带面,串点成线,点、线、面统筹衔接,提升沿线景观整体效应。

  四、建设内容

  1、着力推进村庄优化整合行动。按照“一规二特三化”的要求,建立健全规划体系,加强基础设施配套,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整体推进村庄内部整治,通村及村内路网布局合理,主次分明,村内主次道路硬化率达到100%;给水、排水系统完善,管网布局规范合理,饮用水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入户率达到100%;主干道和公共场所路灯安装率达到95%以上;河道整治等水利工程建设和日常管理达到规定要求;电力、通讯、有线电视线路架设规范,外观协调,建成电气化村。同时,统筹交通沿线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农村工业污染治理等,并注重沿路、沿河、沿景区布局,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精品村的连片布点和打造,形成美丽乡村建设景观带。

  2、着力推进人居环境提升行动。“清洁家园、和谐乡村”活动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要按照“村容整洁环境美”的要求,健全机制、突出重点、全面覆盖,深入推进“两清两治一绿”(清理垃圾、清理河道、治理污水、治理六乱、村庄绿化)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村级五个一机制覆盖率达到100%(五个一机制,指按要求建立一个以财政预算为主、村级自筹为补充的投入机制,建立一支报酬待遇落实、职责能够担当的保洁员队伍,建立一套以网格化保洁责任图为形式的保洁管护责任制度、建立一支由村干部、老年协会、妇女干部等组成落实日常监督评议职责的监督队伍、建立一套基本的环卫设施,有关制度上墙公示,责任落实到任);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覆盖率达到75%以上;卫生户厕农户达到总农户数的90%以上;村民居住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主要道路和河道两侧实现绿化,形成道路河道乔木林、房前屋后果木林、公园绿地休憩林、村庄周围护村林的村庄绿化格局。统筹建设农村公共服务中心,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3、着力推进农民创业增收行动。按照“创业增收生活美”的要求,实施农业特色产业生态化、产业化、基地化“三化”示范工程和农业粮食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两区”建设,提升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鼓励发展乡村低耗低排放工业。依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以提高土地产出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积极发展农业生态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经营,推广种养结合等新型农作制度,加快建设一批产地环境生态、产业特色鲜明,产品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示范样板,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同时充分利用农村特色农业、田园景观、人文传统,加强统一规划,明确特色定位,积极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以促进农民创业就业,构建高效的农村生态产业体系。

  4、着力推进文明乡风培育行动。按照“乡风文明身心美”的要求,以提高农民群众生态文明素养、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为目标,开辟生态文明橱窗等生态文化阵地,运用村级文化教育场所,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生育文化知识宣传、培训活动,加强生态文明知识普及教育,积极引导村民追求科学、健康、文明、低碳的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增强村民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全面推进基层综治工作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公共安全监管中心等“三中心”建设,构建和谐新农村。

  五、措施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镇成立美丽乡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杜年胜、镇长车洁琼同志任组长,镇党委副书记杨前行同志任常务副组长负责组织实施。建立健全责任体系,明确责任主体,层层落实责任单位,确保工作到岗、责任到人。

  2、加大宣传引导。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主流媒体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活动,总结宣传先进典型,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监督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3、健全工作机制。一是政府积极引导,吸引和鼓励群众自主参与、社会多方支持的共建共享原则;财政逐年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投入力度,通过壮大集体经济、提升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根据自身产业特点和资源优势,高起点、高标准制定出体现区域特色的整体规划。三是树立“产业优先、一村一品、打造精品”的理念,依托示范区的带动作用,逐步扩大建设面、提高精品率,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形成以点带线,连线成片的辐射效应。

  4、明确部门职责。镇美丽乡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发挥综合协调和牵头作用,各有关部门要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联网公路、河沟池塘整治、农民饮用水、生态环境连片整治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妥善处理好美丽乡村创建与平安乡镇、生态镇、生态村、文化村、文明村、小康体育村创建的关系。

  5、加大考核奖惩。根据区委、区政府安排的年度任务,镇美丽乡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对各村居、各部门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验收,并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对先进村居给予奖励。

美好乡村建设五年规划纲要

  2012-2016年)

  建设“美好乡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进一步加快城镇化和农村社区化步伐,构筑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的重要措施。为推动我县城乡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制定xx“美好乡村”建设工程规划纲要如下:

  一、认真把握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发展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在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同时,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县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保持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良好态势,为建设美好乡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综合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85.5亿元(现价,下同),是2006年的2.2倍;实现财政收入10.5亿元,是2006年的4.9倍。

  2、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2011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5.3亿元,是2006年的1.6倍,优质粮油、特色蔬菜、规模养殖、苗木花卉和乡村旅游观光“五大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产值达4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

  3、农民生活水平扎实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加,2011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8200元,是2006年的2.6倍。农民消费能力进一步增强。

  4、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和农村路网、饮水、供电、电视、通讯等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全县130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农村卫生饮用水受益人口达85%;农村电力实现了城乡照明用电的同网同价;全县所有的行政村实现了路、电、电话、广播电视“四通”目标。

  5、农村改革和机制创新稳步推进。先后制定并实施了农村税费改革、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民生工程、深化农村改革的一系列支农、惠农、强农的配套政策及措施。村级集体林木林地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农村小型水利设施、村级集体企业和资产等产权制度改革进展明显;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乡镇“三农”服务中心试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6、农村社会事业持续进步。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加大,农民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得到不断加强。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全面推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深入开展,农村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巩固提高。“平安乡镇”、“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全面推进,农村社会和谐安定。

  (二)机遇和挑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美好乡村建设面临难得的机遇,也存在着不少困难和挑战。

  1、面临的机遇。一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形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积累,我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总体上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和能力。农业农村已具备相当的基础和实力,农业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正逐步向现代经济、现代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得到加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得到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加快,农村基层组织、民主政治建设正逐步迈向规范化、法制化。二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决策部署为美好乡村建设注入了活力。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将工作的重点、重心放在农业农村工作上,实行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致力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对“三农”倾斜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支持农业的渠道和途径不断拓展,为美好乡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城乡一体化进程正逐步加快,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正逐步形成。三是做大做强大滁城的战略决策为美好乡村建设拓展了新的空间。市委、市政府提出进一步发展壮大一体两翼的区域经济,有利于进一步吸引周边的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向我县聚集,必将有力推进农村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小城镇、城郊型农业发展,成为农村发展的重要依托。

  纵观形势和内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我县农村发展正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具备加快发展的许多有利条件。

  2、面临的挑战。一是粗放型的农业增长方式还未得到根本转变。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因经济发展而产生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水源污染等问题还较突出;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牵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不多,精深加工和系列加工的农产品还比较少。二是农业农村的支持与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资金外流严重,投入不足,设施建设不配套,个别地方农业的基础设施和防灾抗灾能力还相当脆弱;村庄建设规划滞后;农业科技、保险、信息等服务体系不健全,人才匮乏。三是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工业化进程较慢,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较低。四是农村发展还相当不平衡,发展面临的压力大。一些长期困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的加速发展。五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乡村两级的债务还较为沉重,村级集体增收缺乏新门路。六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村教育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文化事业发展还难以满足村民的需要;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社会保障体系还相对薄弱。七是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美好乡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实现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为目标,以深化和提升村庄整治工程和现代农村社区建设为载体,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凝聚合力,进一步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努力打造来安人的新家园和突显南京“后花园”优势的美好乡村,加快城乡一体化推进步伐。

  (二)建设原则

  1、统筹谋划,分步实施。在空间布局上,根据村庄区位、人口、产业、生态等不同条件,因村制宜地确定创建重点,力争各个村庄形成独特魅力,打造美好乡村建设的“一村一品”;在工作步骤上,设立达标村(农民新家园)、示范村、样板村的推进体系,分层次、分阶段推进美好乡村建设,3年打基础,5年见成效。

  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经济繁荣特色,努力建设开放型、商贸型、农业型、创业型、旅游型、文化型美好乡村,各乡镇要将各自所有的村分类进行建设,发挥好优势,突出每个村的特色。

  3、点线结合,梯次推进。按照“34511”空间布局确定的点和线,进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推进,努力打造一批独具魅力的示范村点和示范线。通过突破“点”,串成“线”,带动“面”,逐步形成点上有特色、面上成规模、整体水平大提升的美好乡村建设格局。

  4、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通过规划引领、政策扶持、典型示范,激发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通过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激发农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深化村企共建活动内涵,实现共建共赢;整合全县各部门、各乡镇资源,集中财力、物力推动美好乡村建设。

  (三)建设目标

  按照县域村庄布点规划及各乡镇的总体规划,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各乡镇结合自身的区位优势、产业特点、人文资源、经济发展水平,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五句话要求,通过五年的努力,实现“美好乡村”建设“875”工作目标,即村居建设管理达到“八化”:环境净化、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村貌美化、村舍绿化、装饰彩化、风俗文明化、管理社区化;公共服务实施“七配套”:自来水、污水处理、文体中心、医疗卫生室、计生服务室、金融惠农网点、供销直销网点;建设成效实现“五美”:村庄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管理民主和谐美。

  1、“34511”空间布局。打造“3条线”,即来安至汊河线、来安至舜山线、来安至半塔线;建设“4个精品镇”,即汊河镇、水口镇、半塔镇、舜山镇;建成“5个样板村”,即林桥村、黄牌村、相官村、和平村、水东村;创建“12个示范村”,即张山乡桃花村、新安镇十里村、半塔镇罗庄村、汊河镇江青圩村、水口镇上蔡村、大英镇大英村、舜山镇大安村、雷官镇埝塘村、施官镇贾龙村、三城乡固镇村、独山乡裴集村、杨郢乡余庄村;培育“110个农民新家园”。努力建设成为生态经济发展、村容村貌整洁、生态环境优美、资源节约利用、公共服务健全、生态文化繁荣的和谐美好家园,加快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主导产业。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四大”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项目为抓手,着力提高科技含量和服务水平,努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推动我县美好乡村产业朝着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方向发展。具体目标为:优质粮产业:逐年增加优质粮播种面积,主攻单产,提高总产。优质粮现有面积48万亩,总产22.1万吨,年均递增2.7%,到2015年优质粮面积53.5万亩,总产27.5万吨。蔬菜产业:现有面积5.5万亩,年均递增10%,至2015年面积达到8万亩。苗木产业:现有面积3万亩,年均递增15%,至2015年面积达到5.3万亩。葡萄产业:现有面积2万亩,年均递增25%,至2015年面积达到5万亩。畜牧业:现饲养生猪51.5万头、家禽1388万只、羊11.4万只、牛2.98万头,年均分别递增9.5%、15%、9.2%、7.3%,至2015年,全县饲养生猪达67.7万头、家禽达2112万只、羊达14.9万只、牛达3.69万头;现肉蛋奶产量5.1万吨,至2015年达6.9万吨,年均递增10%;现规模养殖比重70%,至2015年达到80%。水产业:现养殖面积12万亩,至2015年养殖面积达到13万亩;现水产品产量2.4万吨,至2015年水产品产量达到2.8万吨,年均递增5.1%。

  3、农民收入。到201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860元,比2010年的6925元翻一番。4个精品镇、5个样板村、12个示范村、110个农民新家园所在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高于全县平均水平的10%、20%、15%、5%。

  4、绿化工程。实现精品镇绿化率达40%以上,村庄绿化率达到40%,“三条线”两侧通过苗木、花卉和林果长廊建设,绿化率达到100%。在“三条线”两侧各100米范围内,对适宜建设苗木花卉及林果长廊的地段,栽植苗木花卉、经果林、速生丰产林,形成以县城为中心向汊河、半塔、舜山三个方向辐射的绿色长廊,总长度75公里,绿化面积5500亩,其中:苗木花卉3600亩,经果林600亩,速生丰产林1300亩。

  5、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围绕农村垃圾处理、卫生改厕、水源土壤污染、农业面源污染、节能减排等内容,深入开展农村环境治理。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大力推广村收集、乡运转、县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逐步实现农村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卫生改厕率达90%以上。着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节本轻型栽培技术,大力推广使用高效低毒农药、生物农药。

  三、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方法步骤

  实施步骤:根据抓点连线成片的推进方法,以五年(2012年-2016年)作为规划年限,按照规划先行、层层动员、教育培训、精心组织实施的方法步骤进行推动,分样板村、示范村、达标村三个层次,依次铺开。确保实现“前两年抓点成线有基础、中间两年延伸扩面有成效、最后一年完善提升全覆盖”的要求,实现年度工作目标。

  1、2012年:重点打造来汊线:新安镇七里村,水口镇甲埂村、河西村、水东村、水口居委会、上蔡村、拥巷村、十二里半居委会、西王村、新河村,汊河镇相官村、黄牌村;重点建设水口镇为精品镇;建成相官村为样板村;重点建设桃花、罗庄等示范村;培育水口镇孙大郢基层村、武集集中居住区、拥巷集中居住区、夹埂集中居住区、大段郢村、水东集中居住区、枣林王岗基层村、甲梗陆郢基层村、上蔡集中居住区、余庄基层点,汊河镇江青圩村、相官村、黄牌集中居住区、华圩集中居住区、联庄集中居住区,大英镇沈庄集中居住区、丰山集中居住区、采东集中居住区、联合集中居住区、联郢集中居住区等20个农民新家园,扎实开展“美好乡村”创建,夯实“美好乡村”建设的基础。

  2、2013年:重点建设来安至舜山线:新安镇十里村,舜山镇和平村、大安村、林桥村、复兴村;重点建设汊河镇为精品镇;建成林桥村、黄牌村为样板村;重点建设十里村、大安村等示范村;培育舜山镇金郢村、练山村集中居住区、木港村、三湾集中居住区、林桥村集中居住区、舜山村集中居住区、大安集中居住区、复兴集中居住区,新安镇姜湖村、刘郢基层村、孙桥村、各庄村、泗阳集中居住区、卞郢基层村、黄坝小康村、周郢基层村、林场基层村、平洋基层村、中郢基层村,大英镇广佛王郢集中居住区、广洋集中居住区、广洋王郢集中居住区、芮郢集中居住区、邓郢集中居住区等24个农民新家园;初步显现“美好乡村”的建设成效。

  3、2014年:重点完成来安至半塔线:新安镇黄坝村,张山乡桃花村、庞河村、仰山村、倒桥村、郭郢村,半塔镇罗庄村、大余郢村、丁城村;重点建设半塔镇为精品镇;建成舜山镇和平村、水口镇水东村为样板村;建成汊河镇江青圩村、水口镇上蔡村、大英镇大英村、、雷官镇埝塘村等示范村;培育半塔镇半塔集中居住区、龙湖基层村、杨港基层村、红旗集中居住区、东竺基层村、螃蟹地基层村、新庄集中居住区、五里基层村、罗庄基层村、大余郢集中居住区、东槽坊基层村、苏郢基层村,雷官镇黄桥村、南庄基层村、姜渡基层村、殷大塘集中居住区、烟陈集中居住区、徐河基层村、雷后基层村、三里集中居住区、吴大云集中居住区、大井基层村。施官镇张储村、中所村、彭岗村(省村庄整治点)、桃庄村、西武村(省村庄整治点)、大塘村、贾龙村、施官村、张郢基层村、龙山集中居住区等32个农民新家园;正式显现“美好乡村”建设成效。

  4、2015年:重点建设舜山镇为精品镇;建成施官镇贾龙村、三城乡固镇村、独山乡裴集村、杨郢乡余庄村等示范村;培育张山乡庞河中心村、倒桥中心村、仰山中心村、桃花中心村、郭郢中心村、长山中心村集中居住区、长山林场集中居住区、张山中心村集中居住区、苟滩集中居住区,杨郢乡余庄村、红星基层村、赵庄基层村、志凡集中居住区、陡山集中居住区、宝山集中居住区、静波集中居住区、高塘基层村,独山乡周巷中心村、史云村中心村、光明中心村、黄圩基层村、田娄集中居住区、付山村集中居住区、马庄集中居住区、平郢集中居住区、金庄集中居住区、马厂集中居住区、独山村集中居住区、万冲集中居住区,三城乡5个:涧里村、河口村、固镇村、广大集中居住区、三城集中居住区等34个农民新家园。基本实现全县“美好乡村”建设第一个五年规划目标。

  5、2016年:完成“34511”空间布局的“3条线”、“4个精品镇”、“5个样板村”、“12个示范村”和“110个农民新家园”建设任务,全面实现全县“美好乡村”建设第一个五年规划目标。

  四、当前和今后五年美好乡村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编制完善规划和设计。已经完成规划编制和设计的,要进一步完善,没有完成的,要高标准高水平地完成。在规划设计中,一要广泛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挖掘传承优秀文化,注重展现地域文化特色和地方风格;二要把村庄布局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绿色长廊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以及特色文化村落保护等纳入美好乡村建设规划体系;三要注重沿路、沿河、沿景区的规划设计;四要因地制宜、高水准地设计出各具特色的精品镇、样板村、示范村和农民新家园,避免“百村一面”、“千房一面”,力争示范镇、村,“一镇一景”、“一村一特”,到2012年底完成美好乡村建设空间布局规划体系,4个精品镇、5个样板村和12个示范村建设的专项规划通过市级评审,到2013年底完成110个农民新家园专项规划的市级评审。

  (二)加快主导产业发展。以水口镇水东村、新安镇十里村、施官镇贾龙村等示范点为主发展优质粮油主导产业,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优质粮生产水平;加大项目支持力度,深入开展小麦高产攻关、水稻高产创建和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努力提高优质粮总量和品质;积极引进优质粮深加工企业。以张山乡桃花村、汊河镇相官村、三城乡固镇村等示范点为主发展蔬菜生产主导产业,抓好桃花村国家级蔬菜标准园建设、相官村省级蔬菜标准园建设;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蔬菜生产水平;加大“三品认证”力度,提高产品档次和效益;积极引进蔬菜深加工企业;积极争取项目支持。以舜山镇林桥村、雷官镇埝塘村等示范点为主发展苗木主导产业,优化品种、提高苗木花卉产品规格档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苗木生产企业、带动苗木产业快速发展;实现苗木生产基地化、规模化、产业化,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产量稳定、优质高效”的苗木产业新格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苗木生产企业、带动苗木产业快速发展。以半塔镇罗庄村、雷官镇陈官村等示范点为主发展葡萄主导产业。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葡萄生产水平;加大“三品认证”力度,提高产品档次和效益;积极引进葡萄深加工企业;进一步整合资源,完善管理服务体系;发挥区位优势,拓宽市场销售渠道,建设产品展示交易市场,打造“农超对接”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积极争取项目支持;进一步整合资源,完善管理服务体系。以半塔镇、杨郢乡等乡镇所辖的示范点为主发展畜禽养殖作为主导产业,以大英镇广洋村、汊河镇江青圩村等示范点为主发展水产养殖作为主导产业,以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小区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产业化建设;加大养殖产业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养殖水平;积极争取项目支持;积极帮办好嘉吉深加工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西瓜、芦蒿、毛豆、油桃等为主导产业的村,要分类制定规划,加大技术培训力度,积极开拓市场,加大项目投入。

  (三)促进农民创业增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结合自身特色产业,以实施五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行动方案为抓手,分类推进主导产业的发展,加快土地流转,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到2015年土地集中流转率超过60%,每个精品镇、样板村和示范村均有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发展农村特色旅游,制定乡村旅游村镇建设标准,推进农家乐精品化发展。到2015年,每个精品镇要至少打造1片,每片20-30家有特色、上水平的“农家乐”集群,形成品牌效应。到201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精品镇、样板村和示范村以及农民新家园所在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高于全县平均水平的10%、20%、15%、5%。

  (四)推进环境整治。推进环境整治。突出抓好农村保洁、污水处理和脏乱差综合整治工作,重点抓好“3条线”两侧净化、绿化、美化以及彩化工作。在治乱方面:做到无乱搭乱建,对临时搭建和违章建设的,以及村庄危房、废弃的牲畜圈等应予拆除。做到无乱摆乱放,对占道摊点应予取缔,建筑垃圾及时清运。做到无乱贴乱挂,对有碍景观的小广告、广告牌进行拆除,对商铺招牌、空调外机、热水器外机以及杆线等设施进行统一设计、规范管理。在2012年底前基本完成治乱任务。在净化方面:建立起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机制,到2013年对精品镇、样板村、示范村实现全覆盖。要抓好示范点内的道路环境的卫生保洁工作,到2013年底按标准配齐保洁员队伍。要做好污水处理工作,到2015年底,4个精品镇、5个样板村、12个示范村和40个以上的农民新家园要完善配套给排水、污水治理等公用设施。要做好农村池塘、河道的清淤泥、清垃圾、清杂草和建码头、建护栏、建护堤“三清三建”工作。在绿化方面:组织实施3条示范线苗木花卉绿化工程,做好村庄内绿化工作,到2015年,精品镇、样板村和示范村人均绿化面积达10平方米以上,林木覆盖率达40%以上。在美化彩化方面:对建筑物有饰面材料的外墙保持清洁,无饰面材料的外墙统一涂刷,要因地制宜对具备彩化条件的要建立内容丰富、色彩斑斓的文化大院或文化墙。

  (五)加强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建设。加大“农村道路联网工程”、农村公路安全防护设施和农民安全饮用水安全工程等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力度,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公路、公交、电力、供水、邮政、信息、电信、广电等设施的网络化建设,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要求示范点通村公路硬化率均100%,具备条件的可建设沥青路面。加强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和消防能力以及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公厕等设施的建设。要统筹建设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立功能齐全的村务活动、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体育健身、金融惠农网点和供销直销网点等服务场所,增强对农村人口集聚的吸引力。各乡镇、中心村要结合实际确定街道、小区亮化设计方案,灯饰的造型和外观既要美观实用,又要简洁大方,做到照明功能与景观功能兼备。

  (六)加大乡村建房管控力度。坚决落实“一户一宅”制度和农民建房面积标准,切实做到“八个禁止”:即禁止城镇居民私自购买土地建房;禁止非法倒买集体土地建房;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建房;禁止建新房不拆旧房;禁止擅自占用耕地“开天窗”建房;除乡镇规划区和村庄规划区特殊需要外,禁止沿国省道两旁100米以内建房;禁止未批先建、批小建大、批东建西;禁止违反城镇规划、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规划建房。规划建设及国土部门要结合“一户一宅”制度,严格执行《xx农村村民建房管理办法》,确保“八个禁止”落实到位。乡镇政府、乡镇规划、土管所和村干部要严格履行职责,严格把关,从严管理,从严查处违章违规建房行为。

  (七)建立完善社区平台。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文化场所、科技大院、为民服务中心建设,加强公共设施管护,完善社区管理和服务,到2015年,精品镇、样板村和示范村建有集行政管理、社会事务、便民服务为一体的公共服务大厅,县、乡镇、村三级联网,村级事务网上公开。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到2015年,精品镇、样板村和示范村全部建立村(居)党委(总支)领导,村(居)委会自治,社会管理办公室、社情民意信息站和为民服务中心为承载的“一委一居一办一站一中心”新架构。

深化农村改革方案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深化农村改革工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各项改革正在扎实开展,一些重要改革事项试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取得积极进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农村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农村改革涉及的利益关系更加复杂、目标更加多元、影响因素更加多样、任务也更加艰巨。

  改革是破解问题矛盾、实现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为从全局上更好地指导和协调农村各项改革,提高农村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中办、国办印发了《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了深化农村改革总的目标、大的原则、基本任务和重要路径。《方案》高屋建瓴、总揽全局,必将有利于我国农村改革的有序推进。

  农村改革综合性强,必须树立系统性思维,做好整体谋划和顶层设计。找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牛鼻子和主要矛盾,进一步提高农村改革决策的科学性。从总体上把握好农村改革的方向,从全局上更好地指导和协调农村各项改革,提高农村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加强各项改革之间的衔接配套,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的综合效应。

  农村改革涉及面广,牵扯不同部门,要打出政策“组合拳”,增强推进农村改革的整体感。集体产权制度、农业经营体系、农业支持保护、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等领域都有繁重的改革任务。农村各项改革相互之间又有内在的逻辑关联,农村改革不能搞单兵突进,只顾其一不及其他;不能把改革“碎片化”,各唱各调、各喊各号,必须把农村改革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谋划实施。

  农村改革涉及的利益关系复杂,必须守住底线,增强深化农村改革的方向感。农村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头戏,抓好农村改革,必须从总体上把握好方向,防止农村改革走偏跑调,避免犯不可挽回的方向性错误。《方案》明确提出,深化农村改革,要坚守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这“三条底线”。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之本,土地制度改革涉及农民的根本利益,涉及农村的根本制度。以土地集体所有为基础的农村集体所有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重要实现形式,是促进农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制度保障。深化农村改革,必须坚持土地的公有性质。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出现闪失,我们将犯难以弥补的历史性错误。

  深化农村改革,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保持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依法保障农民的合法财产权、平等就业权、公平受教育权以及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绝不能忘掉农民的冷暖,绝不能侵犯农民的合法权益,绝不能违背农民的意愿。

  《方案》明确的农村改革5大领域,对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制度体系框架来讲,具有“四梁八柱”的作用。要从全局上牢牢把握好农村改革的重点和相互之间的关系,统筹考虑农业和农村改革发展,统筹考虑城乡改革发展,统筹兼顾公平与效率,加强衔接配套,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

  《方案》是协调推进农村改革的总遵循,是深化农村改革的总体“施工图”。要按照《方案》的要求,积极“施工”、规范“施工”,确保农村各项改革落地生根、见到成效。

2015深化农村改革实施方案公布

  据新华社北京11月2日电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文件,从提高农村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出发,聚焦五大领域,进一步推进深化农村改革。

  这份题为《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的文件,全文约12400字,共分4个部分,包括总体要求、任务目标,以及深化农村改革要聚焦的关键领域和重大举措等内容。

  方案指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基层党建等领域,涉及农村多种所有制经济主体。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农村改革要聚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业经营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和农村社会治理制度等5大领域。

  方案指出,到2020年,农村各类所有制经济尤其是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财产权的保护制度更加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和农村基层组织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更好保障,农业农村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并加强,农村基层法治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更具活力。

  方案明确了改革的七项原则:坚持农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保障农民权益,坚持统筹兼顾,坚持循序渐进、试点先行,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县农村危房改造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村危房改造的要求,切实做好我县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根据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西省财政厅联合下发的《关于下达2013年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任务的通知》(晋建村字[2013] 51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 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步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机制为目标,以维护和保障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出发,逐步改变农村困难群众无房住、住危房的状况,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 目标和原则

  (一) 工作目标

  全县2013年农村危房改造任务900户(其中包括2012年11月下达的400户,200户为散户改造,200户为集中连片的建筑节能示范户),2013年下达任务500户。

  (二) 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分期分批推进。根据困难群众的经济状况,按照先无房户、危房户,后其他困难住房户的要求,科学规划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问题。

  --因地制宜,分类分户解决。结合实际情况,既要切实解决农村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又要充分考虑各方的承受能力,区别不同对象和住房困难类型。按照旧房维修、危房改建、无房新建等不同类型逐户解决。

  --先易后难,满足安全居住。根据经济实用、节地节能节材的要求,要先易后难,坚持低标准起步,广范围覆盖,以满足安全适用的居住需求。

  --政府主管,社会多方参与。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水平,要立足于农户自力更生,鼓励群众互帮互助,建立政府补助、住户投入、社会帮助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问题的机制。

  --节约用地,坚持一户一宅。解决农村困难群众新的住房后,应收回原宅基地,防止在危房改造工作中,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三、 方法和措施

  (一) 危房改造对象

  危房改造对象是生活在农村贫困线以下的下列人员,并属于居住在上世纪50年代前建造、不能保障安全的简易土窑洞,简陋土坯房的住户或房屋已经倒塌的无房户:

  ①经县民政部门确认的农村低保户;

  ②经县人民政府确认的农村低保边缘住房困难户;

  ③经县人民政府确认因灾因病返贫的住房困难户;

  ④经县民政部门确认不宜集中供养、享受国家定期抚恤补助的农村重点优抚对象。

  (二) 改造方式

  在危房改造工作中,坚持个人自筹与政府补助相结合,多方面多渠道筹集危房改造资金;坚持旧房利用与新房建设相结合,采取新建、改建、修缮、置换或其他方式推进工作;坚持统一组织建设维修与住户自行修缮相结合,多途径多方法完成危房改造任务。

  (三)任务分解原则

  危房改造任务分解,要结合全县新农村美好家园建设,在有利于促进全县的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前题下,坚持以分散改造为主,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在各乡镇自行摸底申报的基础上,分解改造任务(后附危房改造任务分解表),重建房屋原则上以农户自建为主,农户自建确有困难且有统建意愿的,各乡镇政府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帮助农户选择有资质的施工队伍统建。

  (四) 危房改造要求

  1、各乡、镇在安排改造任务时,要严格按照“三最”原则,即以满足农户最基本需求为目的,优先改造最困难群众的最危险房屋,各村在确定具体改造对象时,要将决定权交给群众,由村民组民主评议决定,并张榜公示,避免优亲厚友,假公济私的情况发生。

  2、各乡、镇要将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实施方案、计划、资金分配等文件进行公示,并及时向农村危房改造办报告。

  3、农村危房改造中拆除重建的农房要在满足基本居住功能和安全的前提下,严格控制建房面积和建造成本。改造资金大部分由政府补助的危房户,建房面积按照人均不超过20平方米,户均在40~60平方米之间的标准执行。

  4、要加强工程质量管理,组织技术力量现场监督,监督工程质量,重点加强对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施工过程的监管,建筑物承重墙砌筑厚度在240以上,楼板应采用整体现浇,杜绝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要加强对进场材料的监督检查,不准用旧砖和半截砖砌筑建筑物承重墙,确保所使用的材料质量合格。对于集中建房点需由施工单位代建的,必须选择有资质的施工单位,不得将工程发包给无资质的单位或个人。

  5、改造任务结束后,由县农村危房改造领导小组进行竣工验收,并向农村危房改造工程领导小组提交竣工验收报告。市农村危房改造工程领导小组将组织财政、住建、民政、国土、审计等部门,以镇乡为单位进行抽查。

  (五) 资金筹措与管理

  2013年各级财政对农村危房改造平均每户补助标准为14000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7500元;省级财政补助2600元;市级财政补助1950元;县级财政补助1950元。建筑节能示范户补助资金每户再增加2500元,由中央财政负担。具体每户的补助标准,按照改造方式等情况,具体验收评估后确定。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实行专款专户储存管理。

  四、 组织和保障

  (一)组织领导

  为确保此项关系民生的工作能够落到实处,县政府决定成立**县农村危房改造领导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吕双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成 员:郭俊斌(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人)

  张国柱(县财政局局长)

  杨冰湘(县国土资源局局长)

  谭守荣(县民政局局长)

  李光明(县审计局局长)

  石如峰(县扶贫办主任)

  田春龙(县残联理事长)

  王锦德(县广电服务中心主任)

  邓焕彦(县新闻中心主任)

  郝建岗(县地震局局长)

  府长 助。修缮,各乡(镇)乡(镇)长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主任由郭俊斌兼。具体负责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情况的收集、上报、整理,协调各有关职能部门,互相配合,搞好各项政策的落实。

  (二)明确责任

  危房改造工作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各乡镇、各部门要明确任务,各负其责抓落实。县财政局要按照年度改造任务,负责安排改造资金,监管改造资金使用。县民政局负责认定农村低保户和优抚对象等改造对象,配合县住建局搞好具体组织实施工作。县国土资源局负责解决必需的农村改造住房宅基地用地计划指标。县审计局负责改造资金的审计监督工作,并将有关情况提供领导组办公室。

  (三)完善机制

  为确保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的落实,县政府将建立层层分解任务、级级落实目标责任、及时反馈工作信息、定期督查危房改造工作、年终考核目标任务的目标工作责任制,建立长效、动态的工作机制与监管机制。建立完善公示制度、严密审核制度、透明资金拨付制度。

  (四)制定规划

  危房改造领导组办公室要组织搞好调查研究,摸清住房困难情况、建立危房改造档案、扎实搞好前期工作,在全面、准确掌握农村危房情况的基础上,坚持“分期分批推进、分户分类实施”的原则,制定危房改造工作的总体规划、年度计划,提出下一年度的工作计划、改造名单和实施方案。

  (五)搞好衔接

  在移民整村搬迁、地质灾害治理搬迁的农村残疾人危房改造中,住房问题已经得到解决的困难群众,不再作为此次的解决对象。要搞好政策衔接,避免重复补助。在保持原各项工作责任主体和资金渠道不变的前提下,公示移民整村搬迁、地质灾害治理搬迁、残疾人危房改造、农村住房改造等情况。

  (六)舆论宣传

  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宣传栏和标语等形式,宣传危房改造工作的重要意义,形成全社会积极支持配合改造工作的良好氛围。要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发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群众,以捐资、出物、投工等方式开展帮扶和互助,为改善农民群众的居住条件作出积极贡献。

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美丽乡村建设案例

农村建房上梁对联大全